分享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 ——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

 长青书韵兰香 2015-11-30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

——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


说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 “诗”与“画”对应, “诗”与“画”互通,诗可以为画“点晴”,画也能解味诗旨。传统的古诗教学,我们一直在走模式化的道路:“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如果所有的古诗教学都套用这样的模式,必然会使意蕴悠远的古典诗词变得淡而无味,也必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古诗词的教学更应根据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思想意境而定。在教学一些意象丰富、画面感强的古诗时,可以尝试引入图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的神韵,领略诗的意境,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诗词内在的精髓,也更能调动他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课中的内容。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咏景名篇。这首诗意象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我采取“诗画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断如下:

(一)整体感知画面美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2.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诗,边读边用笔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学生边读边画,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课件出示词语:天门、楚江、孤帆、日。

3.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然后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同学体会画面美。

(二)感受山的雄伟、水的奔腾

1.人们都说诗画不分家,那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2.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3.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么?

4.让我们在头脑中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再读一读。

5.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到了水?是谁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教师指名读。(出示第二句)

6.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我们边听音乐边想象这样的画面。

7.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8.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9.(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10.教师继续板画孤帆和太阳。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预设: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以上是我教学这首古诗的一个片段,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样的诗画结合很感兴趣,无论是边读边画体会这首诗的画面美感还是全诗学完后的自由配画体会诗的意境,学生们都比以往认真,很多同学不仅能当堂背诵下来这首诗,还能一边手指着所画的画一边给大家讲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再是生硬的死记硬背诗意。这样的理解是水到渠成的,这样的领悟也是自然而然的。

我想,古诗词教学除了引导学生品味琢磨诗人遣词用字的巧妙、诗词文字之华美外,更为重要的是引领学生领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所谓“诗言志”。不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是难以理解诗词的内涵、领略诗词的魅力的。我们知道,古人是很含蓄的,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要在自然或社会的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因此诗人笔下的形象都凝聚着情感,这种情与景的交融就成就了诗词的意境美。而这意境仅用语言是不能传达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古诗 “诗中有画”的特点,用画来将这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以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意境,领会诗人心中的所思所感。                    

当然,这种诗画结合学习古诗,最好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上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效果会更好;课后的作画,如能取得美术教师的配合和支持,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以“诗配画”作为一个学习古诗的专题,同样能够将学习效果提高一个层次。也更能体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大语文观。

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诗画结合,以画悟情“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性情,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教学效果相得益彰。我国古诗的内容极为丰富,古来亦多有诗画并称者,诗情画意岂能截然分开。作为小学生,不仅要能吟诵古诗,还要能用画笔为之配画,以表现对古诗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悟情”,不仅是古诗形象的解说,更是古诗意境的再创造。这样的古诗教学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兴趣,更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促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想象绘画能力。不过这里并不是说它是所有古诗教学皆可用的,比如有些实物意象较少哲理意义强的古诗,如《游山西村》、《题西林壁》,用此法显然不够合理。还是那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