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敷贴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30例疗效观察

 金鑫康复堂 2015-11-30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疳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自制药丸,用胶布贴敷在脾俞、足三里、神阙、中脘,隔日1次;针刺四缝穴,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化积口服液口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副反应发生。结论 穴位敷贴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疗效确切,方法简便,且见效快,无副反应。
【关键词】  穴位敷贴; 疳积; 针刺疗法; 外治法; 儿童
  小儿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是一组慢性消化、代谢功能紊乱综合征。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致脾胃运化失司,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疳证是积滞日久或多种疾病导致脾胃受损,正气耗伤而出现精神不振,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溏泄或便秘,或脘腹膨胀等表现。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饮食不节,或喂养不当,病后滥用药物等原因,小儿疳积仍为基层医院十分常见的疾病,重视疳积的防治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药对疳积的治疗疗效满意;但存在中药汤剂量多,服药疗程长,口感差,小儿不易耐受等缺点。笔者采用中药穴位敷贴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3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01/201102广西宾阳县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疳积患儿共60例,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2.1)岁;平均病程(3.0±1.5)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2.0)岁;平均病程(3.2±1.5)年。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小儿疳积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小儿疳积的诊断标准;(2)年龄1~6岁患儿;(3)粪检蛔虫卵阳性者,驱虫后纳入观察。
  1.4 排除标准
  (1)患有先天性、器质性、发育缺陷性疾病;(2)依从性差,不予配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观察组
  (1)药用白术、木香、豆蔻各3 g,莱菔子4 g,砂仁2 g,研末过筛,调陈醋成糊团状,搓成弹丸大小4个,用胶布贴敷在脾俞、足三里、神阙、中脘,每次敷贴2~4 h,一般至皮肤发红为止,隔日1次,4周为1个疗程;(2)针刺四缝穴。取穴:左右手第2~5指掌面近端指横纹中点。操作方法:令患儿仰掌伸手,双手共8穴。皮肤局部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剌穴位0.5 mm深,然后用手挤出少许淡黄色或透明样黏液或少许血液,而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压迫片刻。每周2次,直至无黏液挤出。4周为1个疗程。
  1.5.2 对照组
  予化积口服液(江西威地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91211):1岁以内每次5 mL,每日2次;~5岁每次10 mL,每日2次;>5岁每次10 mL,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治疗前分别对两组病例进行肝功能、血、粪常规化验。逐项记录体质量、皮下脂肪、肌肉松弛、皮肤弹性、精神、食欲及伴随症状。治疗期间观察体质量、食欲、精神及伴随症状。4周后复查治疗前各项指标,观察症状改善和体质量变化等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1)治愈:体质量增加,接近正常健康小儿体质量,各种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2)好转:体质量有所增加,精神、食欲及其他症状改善;(3)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副反应 两组均未见副反应。
  3 讨论
  本病发病年龄以1~3岁多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或滥用药物,病后失调,喂养不当等原因,伤及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日久成疳;致使营养失调,患儿羸瘦,气血虚衰,发育障碍。本病的治疗原则,应以调理脾胃为主。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早在《针炙大成》中已有记载。四缝穴为经外奇穴,具有益气健脾、消积助运之作用,为治疗小儿疳积之特定穴。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四缝穴后血清钙、血清磷均有上升,肠中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2],从而改善了消化功能。现代研究表明,刺四缝治疗小儿疳积疗效显著[3]。穴位敷贴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达到调节阴阳、调理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等目的[4]。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本研究选择脾经、胃经及相关经脉的穴位,脾俞为脾的背俞穴,有健脾化痰之功。足三里乃足阳明之合穴和下合穴,下合穴有“合治内腑”之意,针对腑病;合穴是气血充盛之穴;同时该穴还有强壮功能,故又可增强脾胃功能。神阙为任脉的脐部腧穴,是“五脏六腑之本,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介于中下焦之间,故可调理中焦,振奋下焦元阳,从而达到益气健脾、升清降浊、理气和胃的作用。敷贴方药中白术益气健脾,木香行气消滞,莱菔子消食除胀,豆蔻、砂仁温中化湿行气,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敷贴结合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有明显优势。其疗效确切,方法简便,且见效快,安全,克服了儿童服药困难的缺点,深受患儿家长欢迎。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80.

  [2] 邱茂良.针灸学[M].1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