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上午8点半,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南京奥体中心东门外的江东中路上鸣枪开跑。1.6万名来自全世界的跑友,伴随着发令枪的一声枪响冲出起点,南京“首马”就此拉开大幕。 非洲选手包揽全程组前三名 经过激烈的争夺,三位来自非洲的选手包揽了首届南马全程男子组的前三名。第一名是来自肯尼亚的选手马萨瓦,比赛成绩是2小时41分44秒;第二名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提拉胡;第三名是肯尼亚选手毕沃特。 非洲运动员垄断领奖台,这样的场景大家已是习以为常。其实,就像中国运动员在世乒赛上拿不到冠军才是新闻一样,天赋出众、训练刻苦的黑人运动员参赛而不夺冠才是新闻。42.195公里的比赛后,29岁的马萨瓦神情自若,因为这不过是他每天训练量的起点。虽然第一次来到南京,但是他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这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人很热情,特别是沿途观赛的观众不断的加油声,让选手在比赛中充满动力。 新闻背后真正的新闻是,国内目前活跃着四五家较大的马拉松经纪公司,这些经纪公司,都掌握着大量的高水平非洲籍签约运动员,甚至还在非洲开设基地培训选手,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刚好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数量急速增加,主办方也有请高水平运动员“撑撑场面”的需求,于是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选手垄断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领奖台的场面。 也有人非议赛事冠军被非洲运动员垄断的现象,但放眼全世界的著名马拉松赛事,所有的马拉松奖金几乎都被黑人领走,既然是“国际”赛事,冠军并不见得非要是本国选手。事实上,赛事冠军两万美元,一些高端的跑者每年在装备上以及飞赴各地参赛的费用也不止这个数,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参与就是胜利。 参与, 就是最美的享受 领奖台、奖金,只属于少数人;参与、体验,才是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能够拿到完赛奖牌、朋友圈发发赛道场景、奖牌照片,很多人已经心满意足。 由于气温适宜,跑道平坦,不少跑者在南京刷新自己的PB(个人最好成绩),南京晨报记者仲跻嵩就是这样的幸运儿之一。创造好成绩自然开心,让他稍感遗憾的是组织环节的一些小缺憾,比如他在北京、上海跑马拉松时经历的开幕式几万人一起唱国歌的事,“那场景太牛了!这是爱国主义教育多好的契机和平台,其实南京也可以参照的。” 用了近5个小时才完成全马比赛的选手老刘告诉记者,“我不追求成绩,只要顺利完赛就可以了,途经南京眼的时候我停了好久,休息顺便拍拍照,一路美景不留下点纪念就太可惜了!”来自河南商丘的侯学融,赶在6小时15分“关门”前稳稳地冲过终点,这位68岁的跑者参加马拉松纯粹为了享受,是退休生活的一大亮点。8号西昌、15号临沂、22号少林寺,加上南京马拉松,这已经是他11月的第四个全马了,他特别喜欢南京的赛道,觉得既有现代气派,也有古城风貌。 有奔着奖金来的国际选手,也有纯粹为了参与的外国友人,美国小伙尼克住在上海,这次是经朋友推荐才到南京参赛,“这里将是我第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诞生地,很值得纪念。”他希望经过一年的锻炼,明年争取能到南京跑个全马。 不少企业和商家也组团参赛,加入到了健康跑+营销的队伍中,不少奇装异服的选手更是成为选手们之间竞相合影留念的热门:金陵十二钗、江南四大才子、宁采臣、超人比基尼美女……都成了现场关注的焦点,一位造型夸张的跑友告诉记者:“马拉松不但是一场比赛,也是一个展现个性、挥洒自我的平台。”在“迷你健身跑”的比赛现场,记者看到四位打扮成漫威“超级英雄”的大学生,其中的“钢铁侠”告诉记者,有课业在身,所以选择了“迷你健身跑”这一项目,赛程短,不费时,也无需太长的身体恢复时间。“娱乐第一,比赛第二!” 在争议和吐槽中前行 南京跑友等待多时,终于迎来了“主场”赛事,但线路公布之初就引发无数吐槽,毕竟,精华的历史人文景观大多与线路无缘:中山陵、玄武湖、明城墙、夫子庙…… 其实,今年这个“打了折扣”的赛道对于外地跑者已经很惊艳了,明年主办方能否考虑民意,把老南京的精华和新南京的活力完美结合起来?确实,北马能在天安门跑,上马能在外滩跑,南京有什么理由不能把城市最精华的风光融汇进来? 从29日上午开始,由于比赛需要,南京城西路段需要封闭数小时,虽然此前已经有公告,但封路给普通人的生活依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家住朗诗国际街区的杨女士站在路边很郁闷,她早上去国际博览中心买点东西,出来就发现回不了家了,“下午三点钟才开放,这谁等得了啊。” 几万人参与的快乐和几十万人出行的不便相比,到底哪个更重要?展示城市形象的马拉松值不值得“瘫痪半座城”?这个争议几乎在每一个举办马拉松的大型城市都出现过,看起来也会继续上演。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表示:马拉松已经成为现代都市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载体。不过,打造品牌赛事并不容易,首先是展示效果与安全的矛盾。要展示城市人文历史特色,就要把线路放在人群密集地区,跑者和观众能够形成互动,给参赛者和观众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必然会影响交通,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 处理好这对矛盾,既要求组织者通盘考虑,也需要市民的包容精神,还需要市民对现代体育了解的加深。仲跻嵩就感慨,“想想看,3万-5万人,周五、周六呼啸而来,周日神秘消失。这两天的酒店、餐饮、旅游、出租、购物……都会带来很大拉动,为什么不算这个账呢?” 跑者的感慨五花八门,“我知道安保是为了我们好,但有时显得太紧张了。只有‘南马’不准选手带任何吃的喝的。”“选手觉得比较累或者抽筋了,要到赛道外休息、拉伸很正常,而南马安保出了赛道就不允许重回跑道上。”还有些“兔子”起跑时被裹在大队人马中很长时间无法就位,这都需要进一步改进…… 城市马拉松赛事,由于参与者广、线路长,必定会伴随着争议。首届南马,堪称精彩但还算不上完美,这或许是因为赛事拍板之后运作时间过于仓促,也可能和主办方专业能力尚有欠缺、志愿者人数不够多有关,但无论如何,瑕不掩瑜,南马观众的热情、后勤保障的到位、服务种类之丰富,被无数外地跑者赞扬。刚刚卸任的前国际田联秘书长艾萨对南马评价甚高,“从铜牌、银牌直到金牌,相信南京只要一步步努力肯定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这个目标的。”眼下的吐槽或许正是明年提高的巨大空间。期待明年更美的赛道、更好的服务、更热情的观众和更专业的组织,大概是所有已经在南马征服了42.195公里的跑者对来年共同的期望。新华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