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部品丨竞争力碎片化 内资电梯企业危机四伏

 礁石浪花 2015-11-30

中房报记者 梁笑梅 北京报道



这个冬天,“电梯之乡”浙江南浔又传来企业倒闭的消息。


11月27日,电梯业内资深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爆料,受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四五家已经选好厂址的电梯企业无奈关门作罢。


当下内资电梯企业日子的确不好过。这从国内四家上市的内资电梯企业业绩下滑、增长放缓中可见端倪。甚至业内一度传出“500~600家中小电梯企业将要倒闭”的声音。


昔日电梯行业高速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业绩下挫、过度倚重整机销售、研发投入不足等难题纷纷摆在内资电梯企业面前。


业绩下挫


今年以来,内资电梯企业一直表现不尽如人意。


截至11月初,我国民族电梯整机制造企业的四家上市公司苏州康力电梯(002367.SZ)、苏州江南嘉捷电梯(601313.SH)、沈阳博林特电梯(002689.SZ)、广州广日股份(600894.SH)相继发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在电梯行业销售旺季的第三季度中,这些内资企业总体表现不佳。


其中,江南嘉捷、博林特出现严重下滑,前者2015年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同比下降17%和14%,后者同比下降4.24%和22.04%。其他两家企业增速明显下滑,其中广日股份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6.5亿元,较去年1.96亿元有了大幅提升。不过,业绩大幅提升的背后不是主营业务收入,据长期关注广日股份的某证券人士介绍,主要收入为土地补偿款。康力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1.87%和18.76%,但低于之前20%~30%的增长率。


内资企业中上市公司业绩尚且如此,那些实力相去甚远的中小型电梯厂家更好不到哪里去。昔日电梯行业高速增长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电梯业商会会长缪步升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建筑业放缓、开工率下滑,北京市电梯需求量从15000台下降到10000台左右。


在以奥的斯、迅达、蒂森克虏伯、三菱等美欧日系合资品牌为主导,康力、嘉捷、博林特、广日等四大上市国有品牌和500~600家中小企业电梯制造商共同参与的国内电梯行业竞争格局中,相对弱势的内资企业要想在行业增速放缓阶段分得一杯羹并不容易。


据了解,2014年8家合资品牌在中国的销量是25万~30万台,国产四大上市品牌合计销售约15万台。而剩下的其他企业销量为10万~15万台,这其中销量最大为15000台左右,销量最小的仅有20多台。


“如此小的市场空间,每年都会倒闭几家生产企业,为了存活只有压价抢市。”一位中小型电梯企业人士如是说。


甚至,为争抢市场占有率,大品牌电梯企业也开始降价。“今年以来,大品牌都在打价格战,降价20%~30%。”缪步升强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外资企业不差钱,打价格战也扛得住。”一位浸淫电梯行业十多年的业内人士称。


在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德仁看来,内资电梯和外资企业差距确实不是一星半点。


现实中,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以及无序的价格战,让内资电梯企业倍感压力。此外,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过度依赖整机销售的商业模式也是内资企业销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度倚重整机销售


长期以来,大部分电梯企业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即过度依赖电梯整机销售,但这也会带来较大风险。


从2015年半年报中可以看出,康力、江南嘉捷两家企业在电梯加扶梯以及自动人行道销售额占各公司营收比分别为86.1%、80.7%。2014年年度报告中,博林特、江南嘉捷、康力的电梯加扶梯以及自动人行道销售额占营收比分别为78.83%、81.9%、83.09%。


国外品牌企业则不同,它们在后服务市场不计收益投入。奥的斯在2005年就将电梯改造从维修保养业务中剥离出来独立运营,成立服务销售团队。日立、蒂森的电梯改造部门更是很早就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涉足其他品牌电梯的维修保养及改造业务。通力的电梯改造部门提出完善的“改造包”的理念,针对不同型号的老旧电梯给出详尽的更新方案。


可喜的是,康力试图逐步挣脱传统行业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开始“触网”致力打造智能电梯云平台。同时,还将业务延伸到机器人行业,研发多款服务机器人。


同样,江南嘉捷会加强电梯物联网、智能楼宇监控系统的开发,开创“互联网+电梯”的模式。今年6月1日公告中显示,其与中瑞机电合作共同搭建金属3D 打印装备研发平台,加快从传统电梯向智能电梯方向转变。


博林特也对机器人技术情有独钟。今年拟定增不超过5.43亿元,其中1.85亿元收购远大环境100%股权,1.03亿元购买“智能磨削机器人系列技术”。


但在顾德仁看来,智能制造、“互联网+”值得提倡,但并不适合所有企业,不能一味地照葫芦画瓢。实际上,很多企业则在走形式,打着这些旗号招揽订单,目前还未有企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方面,内资企业受累过分倚重整机销售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内资品牌在转型未果,导致其与外资企业竞争时明显实力不足。上述业内人士还透露,内资电梯企业在主营业务产品技术上也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这归咎于内资企业对产品研发的不重视。


研发投入不足


2015年半年报康力、江南嘉捷、博林特、广日股份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分别为4%、3.4%、2.68%、2.73%,而2014 年上半年这四家内资上市企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分别为4%、3.7%、2.79%、3.8%,除了康力在研发投入上保持不变外,其他三家均有所下降。


此外,对于研发投入的理解,内资企业与国外企业也存在很大差别。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内资电梯企业把完善新员工入职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实操技能培训及各项技能竞赛,聘请外部讲师及购买了外部精英课程等也都纳入研发费用当中。


一位曾在某著名跨国电梯企业工作过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相较内资企业的做法,外资企业从本质上对研发的理解就不同,老外认为它是创造性的研究和发明。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一、是不是长年累月投入资金;二、高素质、高学历、有工作经验的人数占现有员工比例;三、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比例。”


据行业人士透露,全球第二大电梯制造商奥的斯每年在上海研发投入就达数千万美元,其研发投入在营收中占比远高于内资企业。


此外,外资企业大多设置独立的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核心产品的研发平台与工厂的技术平台相互隔离,但又有统一的共享和交流平台。在核心技术方面,奥的斯的GEN2系列无机房电梯、迅达的3300系列无机房电梯、通力的碟式马达、三菱的可变速电梯等产品,由于具备独创的领先技术,有力支撑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顾德仁强调,国内电梯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尤其缺乏基础性的研究,核心部件的技术大多依赖于供应商。


在这个寒冬,内资电梯企业是继续勇往直前还是就此一蹶不振,还得交给市场解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