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良方《钱本草》

 红瓦屋图书馆 2015-11-30
千古良方《钱本草》

      

  □张 雍

  近读唐开元初期的一代文宗张说的诗文,方知这位三起三落的“宰相诗人”虽然为诗清隽凄婉,“得江山之助”,而为文却是渊懿朴茂、独出机杼。《钱本草》便是一篇为人称道传诵至今的佳作。

  《钱本草》系仿古传《神农本草经》的体式与语调撰写而成。文章采用医家记叙中药的语气以钱喻药,标本互见,深浅相济,幽默精警。全文仅用不足200字便把钱的性质、利害、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充满哲理,讽刺入木三分。全文如次: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本草”者,药材是也。将钱作为药材来论述“药理”,真可谓匠心独妙。文章首先给钱的药性定位为“味甘,大热,有毒。”既形象又准确。钱能保障生存,使人富足,所以“味甘”。但对钱的追求必须有度,无“度”则会让人变得疯狂,导致“大热”。是药三分毒,钱亦如此。“服用”过量便会产生毒副作用,即造成“中毒”现象。轻者病魔缠身,重者命丧黄泉。特别是黑钱、脏钱、昧心钱,更是毒如砒霜,岂可不防。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

  然而钱的“疗效”也很明显,既能驻容养颜,疗饥解困,也可利国利民。虽有时能“污贤达”,但也生来“畏清廉”。清廉是它的克星。倘若人人都能自觉拒腐防变,钱害也就不会为患天下了。钱财富余者,最好将多余的钱用于社会(均平为良),否则矛盾激化,必生祸乱。钱要取之有道,还要能攒会花;积而不散或散而不积,都将导致灾难降临。

  对待金钱如何才能趋利避害呢?作者在文章末尾开出了一个“秘方”,即以“道德义礼仁信智”为配伍,作为“御钱之术”——积存使用有度谓之“道”;不将金钱视同珍宝谓之“德”;获得与付出相适应谓之“义”;不贪非分之财谓之“礼”;乐善好施谓之“仁”;不让钱害伤到自己谓之“智”。“精炼七术”无疑是一副医治贪婪的济世良方。 

  《钱本草》其实乃是张说本人的“罪己”反思之作。张说一生历仕四朝,三次为相。但因一度“敛财好物”,终于摔了个大跟头。开元十一年遭人弹劾而锒铛入狱。据说玄宗皇帝曾派人探狱,见其“坐于草上,于瓦中食,蓬头垢面,自罚忧惧之甚。”因念其有功遂予赦免,后被贬到岳阳做了地方官。这时他才痛定思痛,于是以钱喻药,写下《钱本草》这一旷世奇文,以寄望世人不要蹈其覆辙。通观全篇,句句忠告犹如醍醐灌顶,催人警醒——人们最好把钱当成草一样的寻常之物看待;不以钱多而喜,不以钱少而悲,这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金钱观也是人生观的体现,扭曲的人生观必然导致扭曲的金钱观。把金钱视为至尊之物而贪得无厌的人,终将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无论是小官大贪还是大官巨贪,所有的“苍蝇”、“老虎”最终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