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次长跑。事实证明一个人需要一辈子跑一条线,才能逐渐超越多数,成为跑得远的人。学习的长跑比的是耐久性,谁在这场比赛中,能够坚持到底,而不是中途退出,即放弃了学习,或者走到另外路上去了,就能实现超越。 到达终点线的,多不是最聪明的,即不是当初跑得快的,聪明的人在过程中要被诱惑,因为聪明未必要跑这条很枯燥的路,他的选择多得多。教育其实所提供给学生的,不是比赛谁跑得快,而是要学生更多对于目标的清晰与追求的执着,更多能够坚持的决心和毅力。 昨天席间谈话,有老师说及学生:某某当初读书真聪明,可是他不读书了。他觉得聪明用在读书上,没有意思,他去当老板了。现在还是大老板了。这个案例具有典型性。与我一同在师范学校读书的人,本来宿命在教书。可是一干聪明的人,都觉得教书这事没有多少意思,所以最后坚持下来教书的少。他们因为聪明所以去走另外的道路了。余下的人中还能坚持读书,跑下来的,其实也不多。大多做老师都有职业倦怠,即在年龄资历都高于同事的时候,不自觉要放弃读书了。不读书的老师在相当高的比例。 中国教育赢在过程,而输在终结,这个意思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加快了学生跑步的速读。还有的时候,我们通过提前学习,把本来后来的学习内容移到现在来学,无疑这会使得一些学生在某一个阶段,似乎超越了别人。我们的教育比较欣赏跑得快的人,而不知道学习是一场长跑,需要持久性。 中途加速,非常消耗体力,很多人就是因此被别人逐渐超越,他自己也慢慢觉得丧失了优势而过早放弃了。而且现代社会在转型期,学习的落寞与多样化的诱惑并存,未必是最为适合学习的人,愿意一辈子坚持学习的。 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个死穴。怎么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