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海无涯】宠物门诊中应用干扰素的效果分析

 奇葩800 2015-11-30


摘要
近8年来,笔者在宠物门诊过程中,通过对207条患有病毒性疾病病犬的治疗,使用了基因重组人工干扰素,根据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干扰素在犬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尤其是对犬冠状病毒病等4种犬类病毒性疾病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干扰素;犬;病毒性疾病;治疗;效果分析
备注
作者简介
汪恭富(1966),男,汉,南京市人,本科,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研究与防治

1、干扰素机理

干扰素是由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生物细胞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抑制病毒复制以及提高犬类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3]。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4]。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干扰素(Interferon,简称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5]。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6-7]。

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并不是干扰素直接“中和”了病毒,而是通过下列方式发挥抗病毒作用[8-9]。

作用于 产生 阻止 呈现

干扰素 敏感细胞 抗病毒蛋白 病毒合成 抗病毒状态

从上式可见,干扰素是通过“抗病毒蛋白(AVP)”来发挥它的抗病毒作用的。

根据产生干扰素细胞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α-2b型干扰素、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主要是从大肠杆菌中获得的基因重组蛋白,仅表现单一亚形,如α-2b等。

2、病案介绍

近8年来,笔者在宠物门诊工作中,通过对207条病犬(其中消化系统病例109例、呼吸系统病例60例、其他系统疾病38例)的治疗,使用了基因重组人工干扰素,通过对这些病例治疗后情况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干扰素在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抑制病毒复制等作用,尤其是对犬类病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笔者现将犬冠状病毒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2.1 犬冠状病毒病病案:2009年10月,姜某饲养了1条博美犬, 4月龄,体重为2.5公斤,♂,发病3d前突然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呕吐、排出恶臭稀软而带粘液的粪便、里急后重,粪便由湖状、半湖状至水样,呈绿色,迅速脱水,体重急剧下降,体温为39.7℃。

实验室诊断:采集病犬新鲜粪便,送往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检测,经电镜检查发现了特征性的冠状病毒。从而确诊该病犬为冠状病毒病。

治疗:?α-2b型干扰素30万IU/kg体重,硫酸庆大霉素100 mg/kg体重,酚磺乙胺80mg/kg体重,分别肌肉注射;?复方氯化钠溶液70 mL/kg体重,氨苄西林钠60mg/kg体重,硫酸链霉素60mg/kg体重,Vc50 mg/kg体重,VB6 80 mg/kg体重,分别配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d,2周后痊愈。

2.2 犬瘟热病案:2010年3月,李某在某宠物交易市场购买了1条京吧犬,3月龄,♂,体重为4.1公斤,3d后发病,T:41.5℃,咳嗽,打喷嚏,流浆液性鼻汁,后逐渐变成脓性鼻汁,呈双相热,食欲明显减退,眼脸肿胀,化脓性结膜炎。

实验室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随即采集该病犬的眼、鼻脓性分泌物,经犬瘟热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纸(韩国安捷公司生产)检测,该病犬确诊为犬瘟热。

治疗:α-2b型干扰素30万IU/kg体重,氨苄西林钠60mg/kg体重,硫酸链霉素70mg/kg体重,地塞米松0.5mg/kg体重,犬瘟热单克隆抗体1mL/kg体重,分别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5d,10d后治愈。

2.3 犬细小病毒病病案:2011年11月,郝某饲养1条京巴犬,6月龄,♀,体重为4.5公斤,T:40.5℃,精神沉郁,不食,呕吐,2d后开始腹泻,呈稀状,咖啡色,日后次数增加,里急后重,粪便带有腥臭味,并开始出现脱水症状,眼窝凹陷,鼻镜干燥,皮肤弹性下降,体重明显减轻。

实验室诊断:经取新鲜粪便化验,通过犬细小病毒病快速诊断试纸(韩国安捷公司生产)检测,该病犬确诊为犬细小病毒病。

治疗:?α-2b型干扰素30万IU/ kg体重,酚磺乙胺60 mg / kg体重,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1mL/kg体重,分别肌肉注射;?5%葡萄糖40mL/kg体重,氨苄西林钠70mg/kg体重,5%碳酸氢钠注射液10mL /kg体重,分别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4d。7d后治愈。

2.4 犬传染性肝炎病案:2012年12月,秦某饲养了1条黑色腊肠犬,♀,8月,体重为4.0公斤,病初突然腹痛,T:41.7℃,渴欲增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呕吐,腹泻带血,持续5d,出现角膜浑浊呈蓝白色角膜炎,颈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诊断:采集该病犬的血液经生化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65单位(s)[正常值<50单位(s)],乳酸脱氢酶:750单位(s)[正常值<600单位(s)],碱性磷酸酶:40单位(s)[正常值<24单位(s)],此三项活性值明显升高;同时采集尿液经常规检查:呈胆红素尿及蛋白尿。此病犬确诊为传染性肝炎。

治疗:?α-2b型干扰素40万IU/kg体重,头孢曲松钠80mg/kg体重,犬三联高免血清2mL/kg体重,分别肌肉注射:?复方氯化钠40mL/kg体重,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10mg/kg体重,辅酶A40单位/kg体重,Vc60 mg/kg体重,分别配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d,10d后痊愈。

3、效果分析

3.1干扰素使用效果评价

近8年来,笔者通过对207个病例的治疗,在没有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情况下,207条病犬中除32条(均系病危犬)医治无效死亡(其中消化系统病例15例、呼吸系统病例12例、其他系统疾病5例)外,其余175条都在数日内痊愈,治愈率达84.5%。这充分说明干扰素在治疗犬类病毒性疾病中有一定疗效,其效果明显优越于以往不用干扰素进行的类似治疗。

3.2干扰素作用特点[10]

多年来,经笔者兽医临床分析,干扰素具有较为显著的4个特点:

3.2.1能够迅速发挥有效作用。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3.2.2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首先干扰素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杀伤细胞(K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起到调节免疫监视的功能;其次干扰素在低浓度时可明显促进B细胞分泌IgG抗体的功能,增强组织相容抗原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自身稳定功能等。

3.2.3具有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该蛋白能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3.2.4具有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干扰素可以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参考文献:

[1] Schroder K, Hertzog PJ, Ravasi T, Hume DA. Interferon-gamma: an overview of signals,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J Leukoc Biol. 2004 Feb;75(2)

[2]Ealick SE, et al.,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gamma. Science. 1991 May 3;252(5006)

[3]Gray PW, Goeddel DV. Structure of the human immune interferon gene. Nature. 1982 Aug 26;298(5877)

[4]刘高升,卢升云,干扰素的免疫作用机制.中国兽医科学2004(10):72-74

[5]刘新恒,干扰素研究及其重大突破性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4(7):33-35

[6]杨俊青,刘西培,刘文青,赵宝华,禽类干扰素研究进展,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11(01):49-52

[7]连京华,李玉峰,高广尧,蔡蕊,王爱琴; 兽用干扰素的研究进展[J]. 山东农业科学. 2005(01):78-80

[8]刘运龙,程远国,刘学龙,干扰素的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2008(02):85-89

[9] 田硕, 徐晨,姚文兵;长效干扰素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05):122-127

[10]张永,干扰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海峡医学,2007(01):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