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叔与嫂嫂

 wangyong670 2015-11-30

   叔叔与嫂嫂【原文】若干种性本来同,海纳无穷。千思万虑终成妄,般般色色和融。有日功完行满,圆明法性高隆。休教差别走西东,紧锁牢肸。收来安放丹炉内,炼得金乌一样红。

  五十九回一开篇。作者照惯例聊聊数语回朔了前一回的故事,用高度凝练的诗句总结了真假美猴王事件,实际上是人物本性的分歧与修为,学会内敛自然可以高人一筹。孙悟空经此事的成长,使他从此以后真正在队伍中高人一筹,这种高不是指本事,而是法性的修为。原文中说唐僧“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肸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这里的“剪断二心、锁肸猿马”都是摒除杂念的意思,所以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魔由心生,孙悟空与六耳猕猴本是一体的构思。经此一役,西游的队伍才算相对稳定,各自分工明确,因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有了一些确定把握,这样的一个西游队伍,才开始有了点开山辟路的意味。

  【原文】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似师父朝三暮二的,这等担阁,就从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还不到。”

  时至三秋,天气本来寒凉。结果一行人越走越热,唐僧一问,八戒就抬出了日落之国斯哈哩,猜测是不是走到了天之尽头。这种回答有些迎合的意味,唐僧每每有些疑惑,猪八戒总是要回应的,有时候他的回答还有点奉承的感觉,至少让唐僧听了心里觉得舒坦,这也是二人之间微妙的关系所致。而孙悟空一听这种论调,哪里还能忍得住,无论之前思想有了多大的进步,对于这个不太看得上眼的师傅,依然透露出一种骨子里的轻视,对唐僧给出了“朝三暮四”的定语,讽刺唐僧这种旅游观光的步调,走上三辈子也到不了所谓的日落之国。

  孙悟空讽刺完毕,大家就气温的反常现在各抒己见,丝毫不以孙悟空尖酸的讽刺为异,可见,整个西游的队伍又回到了从前那种格局,就连唐僧自己也一样,虽然在真假美猴王事件里对孙悟空这个恶徒的形象留下了心理阴影,但只要不对他下狠手念紧箍咒,自己就还是安枕无忧的师傅。于是唐僧自然而然的吩咐三个徒弟中唯一能有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孙悟空去搞清楚来龙去脉:

  【原文】三藏下马道:“悟空,你去那人家问个消息,看那炎热之故何也。”

  所以,贴心虽是猪八戒,但要做事,还是首选孙悟空。

  随着西行的推进,居民的特征开始呈现西域化,从女儿国开始作者提到了红头发,到了火焰山又写到了居民的碧绿眼睛,是以胡人为蓝本描述的,不过关于语言作者就没有做特别的区分,在小说中大家都说大唐的官话(不知道是不是陕西话)。所以一路走来都没有什么语言障碍。孙悟空一番客气的交流,把一行人安顿到了老者的家中,问清了火焰山的来龙去脉。

  【原文】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原来正西方有八百里火焰山,火势凶猛,无人可过。去往西天的正道受阻,唐僧听了吓的面无人色,连继续问的勇气都没有了。可见,在作者的构思中,唐僧没有半点出家人刻苦修行的品德长进,面对苦难居然连去了解详情的勇气都欠缺,难怪孙悟空会对他给出“朝三暮四”的不屑评价,而另外两个徒儿对此也没什么意见。

  【原文】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一辆红车儿,住在门旁,叫声:“卖糕!”大圣拔根毫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那人接了钱,不论好歹,揭开车儿上衣裹,热气腾腾,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难吃,难吃!”

  首先,大圣随便拔根毛变出来的钱,未必是当地居民的使用货币,要写变成银两,买到东西的可能性还大一些。但是在唐代或者明朝,银两还是很值钱的,通常是兑换为吊钱再使用,一个普通的米糕还轮不到使用银两,所以作者很随意地就写了铜钱,这是写作的小瑕疵。其次,关于孙悟空的毫毛变出来的东西能维持多久,会不会恢复原状小说中并没有刻意写明,但是怎么说这也不再是和尚化缘或者正常买卖了,孙悟空无异于用障眼法骗到了一块糕,还用它孝敬了唐僧,如果作者的小说立意真的是个人修行,就不会出现这么明显的道德问题,因此,从这些落笔的瑕疵,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与之前故事情节分析同样的结论:作者写西游根本与出家人的品行修行无关。最后,孙悟空的法术使用的确是有严格的条件的,下水要捏诀念咒,入火也一样。尽管一身铜头铁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拿到一块火热的米糕,也烫的几乎拿不稳,还不如一个常年生活在炎热之地的普通人,因此,我们真正在了解《西游记》的故事时,要对其中的神话人物有所宽容,古人构想这些人物时,是有很大局限的,他们对奇幻之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对江湖术士障眼法的深化之上的,所以尽管我们现在可以在电视、电影中把孙悟空等人的本事无限夸大,但这与小说原著之中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要说孙悟空变个人,其实只能变个脸,全身的毛都得靠衣服遮着,这得依赖于古代衣服裹得严实。现代影视剧中的衣服越穿越暴露,按小说的这种构思,孙悟空变个女人去调戏猪八戒,那一胸腔的毛非得吓得猪刚烈吐血不可。好了,这里又扯多了,总之,随着故事的进展,作者越写越多,笔误或者构思上的瑕疵就会越多,我们还是顺着一路分析的主线去寻找脉络,不必被这些小失误搅乱心神,去分析其中的隐秘,那可就会舍本逐末了。

  【原文】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此施为。”

  写到这里,过去的一些猜测需要进行修正了。铁扇仙的确有芭蕉扇,法力高强,可以熄火求雨,保一方五谷得生,但是从前无论是比特还是吴闲云都推测铁扇仙坐镇火焰山,靠着宝扇衣食无忧。现在细推这段文字,其实是有问题的。首先,铁扇仙居住的翠云山坐落于西南一千四百五十多里以外,距离太远;其次,每十年村民才求雨一次,赚钱效率太低;最后,每次的供奉不过才是几头猪羊瓜果,家禽美酒而已,虽然也有金钱丝缎,但想想十年收成一次的村民们能凑出多少钱帛来呢?就靠这点东西养着一干下人过十年,怎么看也算不上富贵日子,因此,火焰山顶多只能算铁扇仙的副业,添点小外快而已。

  孙悟空弄清了方位,腾云而去,老者一看是驾雾的神仙,岂有不对唐僧供奉加倍的?所以安然在后方享受的是唐师傅,小说的主线进程,依然是围绕在外拼命的孙悟空展开。

  【原文】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樵子笑道:“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孙悟空脚程极快,瞬间到了西南方翠云山,路遇樵夫问路。樵夫告诉他只有火焰山的居民因为有求于人,才尊称这个拥有宝扇的人为铁扇仙,此人确实是以铁扇出名,叫铁扇公主,不过翠云山附近的居民没什么仰仗她的地方,就称呼她的本名:罗刹女,并且告诉孙悟空,她是大力牛魔王的老婆。

  孙悟空一听这是牛魔王的老婆就心知不妙,这是红孩儿的生母啊,观音菩萨是如何收服了红孩儿,比特西游的读者们想必还记得,虽然那个残酷场面只有孙悟空在场,但是终究红孩儿是由一个自由自在的山大王变成了菩萨的下人,在女儿国被如意真仙刁难的场景历历在目,一个小叔子尚且如此,何况他的亲生老妈?

  在樵夫的指点下,孙悟空行至芭蕉洞口。妄图不提往事,直接找牛魔王套套交情,把扇子借出来用用。没想到佣人回去通报,牛魔王不在,罗刹女瞬时火冒三丈,提剑就冲出了洞门,【原文】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由罗刹女这状态,我们直接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为儿复仇的心态,这种情绪是伪装不来的,尽管她只是一个女流之辈,那凶神恶煞的言语,都无愧“罗刹”二字。

  铁扇公主又叫罗刹女,“罗刹”是梵文Rāk?asa的音译,基本上就是恶鬼的意思,而且专指吃人的恶鬼。《慧琳意义》这一著名的佛教典籍产生于唐代,与玄奘取经的故事同时代,明朝作者书写《西游记》,想必也是熟知《慧琳意义》中对佛教典籍、名词的阐述。罗刹分男女,其中女罗刹“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慧琳意义》卷二十五),说明女罗刹本性凶恶吃人,但是样貌极美。罗刹最早见于印度最古老的一本诗歌集《梨俱吠陀》,根据描述,“女罗刹则如绝美妇人,富有魅人之力,专食人之血肉”,所以两个最基本特征是美貌和吃人。另外,在法华经等一些叙述中,罗刹又可转性为罗刹天,是佛教中的守护神,于一些寺庙常见。所以,罗刹的第三个特点是可以由恶转性,为佛所用,得以正果。从这些层面,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角色的构思,现在回到铁扇公主本人上来。

  她的居住地清幽雅致,环境绝佳,与罗刹的凶恶倒扯不上什么关系,周围的居民也不怕她,直呼她的大名,毫不忌讳,可见,罗刹女没有什么吃人的恶行,这为她结局的正果铺垫了先决条件。那么,用“罗刹”二字给这个角色起名,显然是用了美貌和后来可在佛家修成正果的含义了。首先来看看罗刹女的外貌:

  【原文】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这是目前气势汹汹的罗刹女,除了装束之外,作者只突出了她的凶恶,到目前还看不出是个美人。我们留到后一段她与孙悟空这个缺德叔叔变化的牛魔王耳鬓厮磨的时候再继续分析她的外貌。

  就目前的描写,整个特点都围绕着她的凶恶,而起因无疑只有一个:孙悟空害了她的亲生孩子。由于这种切肤之痛,导致无论孙悟空如何避讳,罗刹女都不认叔嫂之情;无论孙悟空如何巧舌如簧,说红孩儿脱离了山涧土大王,被菩萨收留得以天地同寿的正果,罗刹女对母子再难相见的处境也难以释怀;无论孙悟空如何许愿只要过了火焰山就可保证她们母子相见,罗刹女也咬牙切齿,想砍上孙悟空几剑,以泄心头之恨。这段分析我们先放在这里,之后用来对比牛魔王。不过就这些描写,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情感的真实性,游文意兄分析红孩儿不是罗刹女所生,甚至猜测是女儿国国王的儿子,这些推论真有点匪夷所思,我们各抒己见好了。

  说到要被砍上几剑,孙悟空倒是无所谓,如果挨几下就能拿到扇子,到也不伤和气,于是笑嘻嘻站在那里任罗刹女乒乒乓乓砍了数十下,只当时挠痒痒。罗刹女见他刀枪不入,瞬间有些害怕,转身想走,孙悟空见嫂嫂居然出尔反尔,砍了自己又食言不借宝贝,当下就来了脾气,对自己的嫂嫂说了这样一句话“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阿弥陀佛,在网络时代,这话含义可太丰富了。

  【原文】那罗刹女与行者相持到晚,见行者棒重,却又解数周密,料斗他不过,即便取出芭蕉扇,幌一幌,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莫想收留得住。

  罗刹女到底只是女流之辈,后悔食言也不算什么,在武力上也不是孙悟空的对手,孙悟空顾忌亲情没有下重手,两人相持到晚上,罗刹女也再难支撑,使出了绝技,这芭蕉扇果然厉害,一阵阴风把通天彻地的孙悟空扇得无影无踪,大胜而回。

  【原文】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利害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那黄风岭至此直南上有三千余里,今在西路转来,乃东南方隅,不知有几万里。等我下去问灵吉菩萨一个消息,好回旧路。”

  孙悟空被这风扇得脚不着地,浑浑噩噩在空中飘了一整夜!天亮时才抓到山峰一块石头停了下来。定眼一看,居然是小须弥山,这一个晚上居然被吹飞了几万里。

  当然,这也是作者无巧不成书的故事设定了。东南西北随便哪个方向一吹,孙悟空必定要再费许多波折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之法,这些不是故事的重点,所以作者直接让孙悟空飞到了熟悉的小须弥山,当年如来佛在这里早就埋下了伏笔,如今正好解他燃眉之急。

  【原文】灵吉道:“我当年受如来教旨,赐我一粒定风丹,一柄飞龙杖。飞龙杖已降了风魔,这定风丹尚未曾见用,如今送了大圣,管教那厮扇你不动,你却要了扇子,扇息火,却不就立此功也?”

  比特在博文最初写到,如来对于西行的计划几乎是算无遗策,有博友问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这里就是一处,他早早做出了许多极有针对性的安排,灵吉菩萨在笑须弥山镇守多年,如来给的宝贝也没有其他任何用处,其实就是对西游路上的两个擅长用风的妖怪做好的准备,看似机缘巧合,实则高瞻远瞩。孙悟空得了定风丹,当下有恃无恐地再去芭蕉洞闹腾。

  【原文】“孙行者!你不怕我,又来寻死!”行者笑道:“嫂嫂勿得悭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过山,就送还你。我是个志诚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还的小人。”罗刹又骂道:“泼猢狲!好没道理,没分晓!夺子之仇,尚未报得;借扇之意,岂得如心!你不要走,吃我老娘一剑!”

  孙悟空毕竟还是顾忌叔嫂之情,吃了这么大的亏,依然先陪上笑脸,保证自己是个有借有还的君子。而从罗刹的语言中,我们再次感受到,夺子之仇绝不能轻易带过,想借宝贝?没门!老娘打不过你也要打,东西就是不借!所以,孙悟空害了红孩儿一事,是痛到罗刹女的骨子里去了。

  这一次孙悟空没有太过留情,几个回合罗刹女就再难招架,连忙又使出了扇子,没想到这次孙悟空微丝不动,她瞬间慌了手脚,收兵躲回洞内,闭门不出。这下子,引发了一场经典桥段:孙悟空钻进了嫂嫂的肚子,这一番折腾,把罗刹女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终于服软求饶。

  【原文】那罗刹小腹之中,疼痛难禁,坐于地下叫苦。行者道:“嫂嫂休得推辞,我再送你个点心充饥!”又把头往上一顶。那罗刹心痛难禁,只在地上打滚,疼得他面黄唇白,只叫:“孙叔叔饶命!”行者却才收了手脚道:“你才认得叔叔么?我看牛大哥情上,且饶你性命,快将扇子拿来我使使。”

  这一场叔叔和嫂嫂的争斗到此告一段落,孙悟空如此下了狠手,自然也是撕破了脸皮,虽没要了嫂嫂的命,却也结下了不可化解的梁子。现下他是不管了,只要能拿到扇子过了火焰山就行。

  罗刹女求饶,拿出了一把扇子,孙悟空说我就不在你腰肋之下捅个窟窿出来了,你把嘴张开吧,我要从你嘴里出来了(汗……万恶的网络时代啊)……他拿了扇子,得胜而归。

  孙悟空回来之后,唐僧首先肯定了他的功劳,听他叙述了借扇的经过后,更是感谢不尽,这种客气是自真假美猴王之后才有的,从此对孙悟空,他是客客气气,他二人之间的嫌隙,正在慢慢化解。

  【原文】行者果举扇,径至火边,尽力一扇,那山上火光烘烘腾起,再一扇,更着百倍,又一扇,那火足有千丈之高,渐渐烧着身体。行者急回,已将两股毫毛烧净,径跑至唐僧面前叫:“快回去,快回去!火来了,火来了!”那师父爬上马,与八戒沙僧,复东来有二十余里,方才歇下原来上了大当,可见,得罪一个女人,后果是很严重的,就算她求饶了,末尾都还可能算计你,人生至理,不要随便得罪女人啊。

  【原文】行者道:“我将扇子扇了一下,火光烘烘;第二扇,火气愈盛;第三扇,火头飞有千丈之高。若是跑得不快,把毫毛都烧尽矣!”八戒笑道:“你常说雷打不伤,火烧不损,如今何又怕火?”行者道:“你这呆子,全不知事!那时节用心防备,故此不伤;今日只为扇息火光,不曾捻避火诀,又未使护身法,所以把两股毫毛烧了。” 这一场大火烧了孙悟空两股毫毛,这一段对话再次申明了神话故事的构思:没有什么铜头铁臂,那些都是技能,需要捻诀护身才能达到,在平常状态,孙悟空也就是买糕时被烫得抓耳挠腮的普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