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顾(502)宋 米芾 复官帖故宫博物院藏

 苦遇笑谈njb 2015-12-01

米芾《复官帖》,纸本,行书,纵:27.1厘米,横:49.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是米芾写于1104年(崇宁三年)五月的一件作品。文后有米友仁、郭天锡、成亲王等人的题跋。《墨缘汇观》、《壮陶阁书画录》等书对此帖均有著录。


米芾《复官帖》欣赏


这件作品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初看起来,整幅作品横不成行,竖不成列,甚至出现了几处补字的情况,是一件不太完美、不太精到的作品。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和不精到,反而使这件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第一行“一年复官不知是”下笔缓慢,起笔藏锋,中锋行笔,结体稳健,笔酣墨饱,充分显示了米芾的功力。从第二行开始,则有了明显的变化,起笔不再处处藏锋,而是或藏或露,行笔不再迟缓,而是加快了速度,增加了草书的成分,而且多有枯笔。这些,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动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力度,同时,也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气势。在用墨方面,这件作品也颇值得称道。燥、润、酣、枯、浓、淡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达到了燥润相映、浓淡相宜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撼力。



这件作品的章法。古人云:“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用这一标准来评价《复官帖》,是最为贴切不过的。尽管它横无行、纵无列,但米芾却在书写的变化中实现了整幅作品的和谐统一。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是一种矛盾中的和谐。


这件作品的另一个值得赞叹之处是米芾对古人的融会贯通。米芾对于前人如“二王”、颜真卿、李邕等的法帖到了如醉如痴甚至为了据为己有而不择手段的地步。他在传统上下过很大的工夫,有时临摹原帖可以毫厘不爽、几可乱真。《宋史》上称他“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正因为他功力深厚,在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米芾并不是一味地摹仿前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功力和对传统的理解自然流露,从而达到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集古终能自成家”,米芾的成功给予后人的启示也就在于此。如果想在书法上有所收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传统、遍临百家、博采众长。这样似乎看起来是比较慢也比较笨的途径,但实际上,慢往往意味着快,笨也往往意味着巧。“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实践多少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释文


一年复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检举告示下。若须自明,託做一状子,告词与公同。芾至今不见冲替文字,不知犯由,状上只言准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告。或闻复官以指挥日为始,则是五月初指挥,告到润乃七月也。



  米芾(1051年—1107年),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fú]。北宋书法家、画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