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动力网导读:应猪品惠客户的要求,近日在搜索关于欧美国家种猪产业的相关信息,在Arnaud BUCHET关于种猪的著作中,摘取关于欧美种猪育种演变历史的内容,供参考。 100年前在西欧出现了“良种登记册”从而也就开始了猪的育种。几个西欧国家的政府出资创建了“良种登记册”,其主要目的是改良纯种猪,当时选种主要考虑的是猪的表型。1950 年以后,种猪公司和杂交猪公司持续不断发展,养猪生产业欣欣向荣(Merks,2003)。自此以后,育种目标与当地养猪业的需求联系了起来。 国与国之间养殖户、产业和消费人群的需求不同也就造成了各自育种目标的不同。在北美,种植业生产与养猪生产相连,饲料成本低;猪场规模又不受空间和环境制约;再者,养猪业不喜欢搞专业化生产,大公司更喜欢与猪农订立合约进行生产;这么一来,合约养殖户、猪农们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猪的增长速度以增加收入。所以,提高母猪生产能力与降低料重比就不是他们(美国养猪生产)改善盈利的主要目标,结果就是,他们育种的方向历来都在乎提高日增重。 在欧洲,国与国之间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二战后,西欧养猪生产发展迅速。没过多久,养猪业的迅猛发展又带来了养猪生产的集聚,主要集中在丹麦、荷兰、法国西部和西班牙北部。后来,扩大猪场规模在各国之间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困难,就出现了根据养殖户的技能来挑选该行从业人的局面。小的猪场,由于猪农无法盈利,就倒闭停产了。到最后,在西欧只剩下少数挺住了筛选的养殖户。在这种情况下,猪农优化他们猪种的方向就是提高盈利性。育种早期,由于猪场规模小,只是在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每头母猪每年产仔(供销售)数量是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 丹麦,荷兰和法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顺应了这个大的趋势。但是丹麦和荷兰把乳猪和育肥猪的生产分开,为增加母猪猪舍和提高产房劳力专业化腾出空间。 相反,法国则坚持“产房—育肥”一条龙,这不仅稳定了猪场规模,猪农也可以从事母猪产仔、猪仔育肥等多方面活动。这种做法在增加母猪年产仔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 年法国每头母猪的年产仔数比2000 年增加了4.1 头(Roguet et al.2013)。究其原因,可以分为2 个方面:一是育种的方向在于提高生产力;二是猪农拥有更好地专业技能(通过培训猪农和淘汰不盈利的养殖户达到此目标)。 饲料是养猪生产的主要开支,所以饲料利用率也是衡量生意盈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方面,欧洲各国情况又有所不同。 在丹麦,环境方面的法律允许养殖户拥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他们可以种植一些庄稼作为原材料,从而降低了饲料方面的开销。 在荷兰,养猪与种植虽然联系不大,但荷兰有鹿特丹港,可以与世界市场进行交换,大宗进口低价原材料,生产出低价饲料;还可以根据每日更新的原材料价格变换出不同配方的饲料。 在法国,养殖户粮食产量很低,原料需从世界市场购买,饲料价格偏高。只有从育种方面着手,如在父系猪身上,迅速把重点放在降低料重比上。 事实上,这一演变又与2个需要不无联系:一是增加猪农收入,维持养猪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欧洲消费者对提高瘦肉率的总体需要。这2个需要汇合到一处就是要降低料重比,这也就成了育种要发展的方向。政府积极参与,出资建立公共猪站,让计算料重比成为可能。所以,欧洲的育种目标更加关注改善母猪的生产性能和饲料的利用率,而美国,更加注重猪的增长。 时至今日,猪肉市场和原材料市场都已全球化了。豆粕价格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相差不大。由于动物及其精液在世界范围内的运作,种猪育种也可算为全球性的市场。当今的世界形势如下: 1)世界市场上对能源和蛋白质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且易受市场影响; 2)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营养,对瘦肉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无论是欧美的养殖户,还是中俄的私有投资者都希望提高收益率(前者主要是为了保持竞争力而继续从事养猪业)。尽管过去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各国出现了不同的育种要求,现如今各国的育种要求都趋于相同。例如,现在绝大多数育种计划的目标就是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收入和改善母猪生产力。 结语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猪场结构和养猪业。总的来说,育种计划又是以猪农、产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的,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的。毫无例外,各个国家的育种计划都是当地养猪业需求的反映。在各个国家的育种计划各不相同的阶段过去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育种目标都是大同小异。原材料市场和猪肉市场现在都是世界性的大市场。世界范围内的养殖户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怎样提高母猪生产力和饲料利用率来增加收益?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最能满足自己要求的合作伙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