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昵称11826855 2015-12-02
soso_tc_slider_img

  插图 李哲

  家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核心提示

  当你站在镜子前,看到镜子里人的脸上有灰时,你会马上擦掉自己脸上的灰,而不是擦镜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的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家庭问题。

  11月3日上午,完形教育关于《做父母的智慧》大型公益报告会上,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大杨老师激情演讲,和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如何对孩子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

  □记者 徐曼丽  实习生 贺亚冬 耿高林

  你问过孩子幸福吗?

  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是家长们重视和关心的话题。

  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孩子都在学习、积累知识,周末、假期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养各种技能,甚至有家长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国外或者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家长重视孩子积累知识、训练技能,而没有意识到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孩子的教育更需要心灵的教育,否则,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经济动物”,即目标感越来越强,每事总有一本经济账,做了划不划算、合不合适,而从不问问自己是否喜欢。

  绝大多数孩子被教育,而家长也认为被教育就是为了谋生,把孩子变成了谋生的工具,但你问过孩子幸福吗?是否喜欢?是不是他想要的?一次,大杨老师的女儿和班里同学聊天,40多人学美术,只有两个人是真心喜欢,而其他同学都是因为父母说,学美术考大学容易。

  一个孩子除了接受知识的教育外,还必须进行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如果有了这些,他就会成为“仁者”,就有爱人的能力,那他自己就会主动地去积累知识、训练技能、收集资讯。

  孩子教育,健全的人格不可丢

  大家在做事情时,一直想把事情做正确,但却忘了要做正确的事。家长只希望孩子考高分,将来谋个好职业,但这仅仅偏重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孩子人格的健全和潜能的激发。

  不同的教育,会塑造不同的孩子:

  自信的孩子:用爱心呵护孩子。这样的孩子自信,不会有攀比心、嫉妒心。在自信的孩子心里,大家一样优秀。你优秀,我也优秀;别人做不好,我不嘲笑。

  自大的孩子:过分赞美会培养出自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认为自己最好,容易嘲笑、看不起别人。其实,当你去告诉孩子你这个做得很好时,也在告诉孩子做不到就不好。这样的孩子很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判,一旦做不好,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的孩子:批评多的孩子爱自卑。他们认为别人都好,自己很差,孩子常会产生“自己不是个东西,做错事很羞愧”的想法。孩子的心理如果从小受到挫伤,长大可能会自卑。

  自弃的孩子:打骂的孩子最易自弃。刚开始,孩子看家长打还会跑,后来就不跑了,再后来就不哭了。自己也很伤心,干脆破罐破摔。

  父母不要用抓小辫子的方式去控制孩子。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

  家长把孩子教成了“死脑筋”

  有些家长老说孩子“爱挑食”、“不好好写作业”、“爱动”、“不爱说话”等,认为孩子有点“死脑筋”,都想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来改变孩子的习惯。其实,父母不应该找方法,而是找观念和态度。因为,教育孩子是态度问题,而不是方法问题。

  当一个孩子考试前十名时,你会说“下一次争取考到前五名”,等到考到前五名时,你会说“争取考到前三名”,直至要求孩子争取考第一名。其实,当你给孩子输入他考第一的意识时,也同时种下了“你下次如果考不好就是‘不棒’”的潜意识印痕,也就是负荷。头脑里观念越多、越固执的父母,潜意识里负荷越多,这样直接导致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产生很多负荷。

  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显示:观念态度在成功因素里占85%,而专业技能只占15%。而在当前的学校教育里,观念态度的比重只占10%,专业技能的比重却占了90%。若态度能够达到100%,方法就有无穷多个,这就是潜能。潜能是“能做到”,成就是“只做到”,家长负面的习惯、态度、信念、期望是孩子发挥最佳水平的障碍。

  家长不改变态度,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会改变,建议家长在看孩子“病”时先看看自己的“病”。

  教育孩子,先要教育你自己

  大杨老师倡导的人格塑造模型是:环境——态度——行为——习惯——性格——命运,其中环境是原点,态度是核心点,父母在这两个环节起着关键作用,这里就好像是黄河上游。行为是焦点,习惯是机会点,性格是重点,孩子在这三个环节发挥着重大作用,这里就像是黄河的下游。如果身在黄河上游的父母不种好植被,加强生态保护,那处在下游的孩子就要被“污染”,就会变得很脆弱。

  教育不只是针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同样要参与学习。孩子在学习当中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但父母若不觉醒,依旧沿用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依然会被打回原形,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

  教育孩子就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父母总是将自己生命的缺失投射到爱人或孩子身上,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坑洞理论”。孩子只能满足父母的需要,却满足不了父母的欲望,父母总说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其实父母的欲望都是一点点在提高。

  让孩子写好人生剧本

  家长角色要“演”好

  教育孩子的过程是父母找寻迷失的自我的过程。生命就像缺了一个角的圆,它要去找寻那一个缺失了的角,唱着歌,翻过山、越过河……因为缺了一角,它走得比较慢,但它能追逐、嬉戏、赏花。一天,它找到了一角,可是太方、太尖、太大,遇到许多危险,撞上墙、跌入谷,很辛苦找到适合的那一角。虽然它可以飞快地转动,但从此不能追逐、嬉戏、赏花……终于,它放下了那一角!

  教育,不要追求完美,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

  孩子人生剧本如何谱写?这要看父母角色如何来“演”:

  ●0~6岁:这是孩子最重要的一个生命阶段,也是孩子剧本的原型。父母要扮演好“保姆”的角色,但许多父母都把这个阶段给了真正的保姆。

  ●6~12岁:这是剧本丰富、完善、发展的阶段,父母在这时要做孩子的玩伴。让孩子在“玩”中学。

  ●12~18岁:是剧本预演、彩排期。当他与同学、老师接触时遇到挫折,父母应如“教练”一样在旁边协助,而不是代替、限制孩子。

  ●18岁以后:要做孩子的朋友。

  做爱学习、有智慧的好家长

  听课吴女士来自新乡,她说:“如果当初爸爸能像别人的爸爸一样多抱抱我,可能我现在不会和他有一种生疏感。”她已经30多岁了,竟然没有去主动拥抱过爸爸一次。而她,对儿子也是拥抱太少,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她这次回家准备给爸爸、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如果我不那样要求孩子,可能她不会叛逆,不会不理我,更不会跟我吵架。”从焦作赶来听课的马先生称,他只是想让孩子来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心愿,从来没问过孩子是否真正喜欢和接受。从现在起,他会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不再是工具。

  范先生感觉这堂课太精彩了。想要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做一个爱学习的家长,不让自己成为有问题的原件,复印出有问题的孩子复印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