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秀水拖蓝 2011-09-20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

 

    没有人是天生的父母,父母不是神,就算为人父母也会犯错,但是想要成为一位好的父母,唯有先了解自己缺失何在?是藉由孩子行为举止做自我检讨,或是利用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了解,发觉自己在教育儿女时,到底有哪些过与不及之处,并懂得适切地改善及修正,让自己与孩子一同成长、茁壮和进步!
  父母常犯的不当教养态度
  在学生阶段,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父母?因此,当自己有朝一日终于成为孩子口中的爸爸妈妈时,不免会感到紧张、惶恐,在教养过程当中,可能因自己不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而对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本文特别邀请家长协会常务理事常玉惠、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系教授锺思嘉及两性亲职作家陈艾妮一起深入探讨,到底父母有哪些常见的不当教养态度?又有何因应之道?
  1.过度保护:
  现代社会以小家庭形态居多,在少子化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父母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锺思嘉指出,由于现代环境複杂,忧虑的问题自然增加,加上社会人性複杂,使得孩子上下学的安全问题都显得格外重要,不少父母亲自接送,形成了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
  常玉惠也表示,有的孩子因家中过度保护,上了小学之后处处无法适应,因为孩子平时在家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连营养午餐所附的橘子都不知该如何剥皮食用,而被其他同龄孩子嘲笑。
  因应之道:平时就应训练孩子自理能力,像是整理自己的房间或玩具,也可以请孩子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事,面对困难或问题时,给予孩子机会尝试解决。否则孩子在父母保护心切的期待下成长,少了真实生活体验的过程,不但造成孩子缺乏自信,更严重者,还造成发展迟缓现象。
  2.缺乏良好的亲子沟通:
  延续上一代的打骂教育,有些父母平时不懂得以鼓励、讚美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有时甚至以负面言语或爱的责打来教养孩子,常玉惠认为,「负面言语」甚至比体罚来得更加严重,孩子一犯错,家长就大声斥责:「你好笨!我怎麽会生出你这种笨蛋?」这些伤人的话语,就像是把无形的利刃,伤害著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
  因应之道:锺思嘉表示,现代许多父母不懂得如何做好自身情绪及压力管理,因为以前学校根本没有教过如何成为一位好的父母,连职场工作都有所谓的职前训练,但身负教养重责大任的父母们,却没有相关的机关团体能够帮助家长建立一套健全有系统的教养态度,使得孩子容易以负面的逻辑思考,养成悲观、消极的人格态度。
  目前如各县市家庭教育中心、张老师等相关机构,都有系统性的父母亲职成长课程,他建议有需要的父母可以尝试参与。
  3.别和你的孩子做朋友:
  「今天的孩子很可怜。」陈艾妮说道,因为父母忙著和子女做朋友,捨不得指出他的缺点,不知如何帮他改正,于是孩子从小欠缺被善意而健康地批评的经验,经不起指责和挫折,使得孩子成为一朵无法承受一点挫折的温室花朵。
  一旦亲子之间成为朋友,当有一天孩子有了严重的行为偏失,这位像「朋友」一般的父母就算大声吓止也没有用,这时家长才会发现,「朋友」般的亲子关系,不但对于教养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成了管教上的最大障碍。
  因应之道:陈艾妮建议,家长最好清楚的告诉孩子:「亲爱的孩子,对不起,我是你的父母,不是你的朋友。我是你这辈子智慧的灯塔、人生的导师,在你18岁以前,我不但有权力,也有义务和法律责任照顾你。」这才是真正有道德勇气的「现代父母家法。」
  4.过度安排:少子化的情况,确实严重影响现代父母的教养态度,并且形成家长极端的教养方式,有些父母打从孩子刚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担心孩子身边可能会出现各种危机,不论是身体安全或学习进度等等,个个过度焦虑、担心自己的孩子可能会输在起跑点上,常玉惠便指出,在这样过度参与的情况下,孩子的生活空间及时间,总是被各种才艺或学习课程塞满,这种过度的学习方式,反而有可能揠苗助长,影响孩子日后主动学习的动机,同时也抹杀孩子天真创意的发挥空间,甚至造成孩子日后逃避学习及成长的藉口,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因应之道:常玉惠建议,家长可以透过与孩子师长沟通,了解孩子目前真正的问题及需求何在?是否心裡有困扰?透过专业、客观的建议,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并进而帮助解决或满足。
  5.不了解孩子心理:
  许多家长初为人父人母,虽然积极接触、尝试各种教养书籍或演讲,锺思嘉表示,由于这些教育资源多属于片段、无系统逻辑的讯息接受,家长自然无从建立一套有逻辑系统的教养模式,更不知应该如何管教?同时,家长也容易忽略自身与孩子之间亲子的适配性,不懂孩子行为的背后动机为何?在不清处孩子及个人的先天气质情况之下,自然对于教养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拿捏其中分寸。
因应之道:
  陈艾妮认为,许多家长搞不清楚,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需要,在幼儿阶段,家长不应让孩子太早独立,因为在儿时建立良好的亲子依附关系,正是孩子酝酿成年后拥有成熟人格的基本条件。同样地,在子女脱离幼童期之后,家长也应学习放手,而非再将孩子当做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将父母永恒的照顾当作限制孩子长大的牢笼。
  6.打骂教育的迷思:
  长期以来,中国父母的教养观念就是「打骂教育」,认为管教孩子就是要打、要骂,许多家长打骂孩子所持的理由是孩子不懂得自律自重、自我管理,「这是一件多麽矛盾的事?」陈艾妮表示,家长打骂孩子的原因在于想要孩子学会尊严,但是家长却以羞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学会自我尊重。
  当一位成人总在孩子面前横眉竖眼、动手动脚,试问: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尊严何在?又怎麽教导孩子了解何谓尊严?同时,一位情绪及行为失控的父母,又怎麽能够教出懂得自我情绪控制的孩子?
  因应之道:正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摒弃过去打骂教育的迷思,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模式,正是现代父母所应重视的最大课题。
  7.缺乏正确金钱价值观念:
  「现在父母给小孩的物质环境及条件实在太优渥了!」常玉惠说道。根据调查,现在孩子的消费能力是他们父母过去相同年龄时的5倍之多,消费能力等同于一位已经在社会上打拼的30岁上班族,但殊不知他只是一位3岁小娃罢了。
  由于现在小家庭大多是「一胎化」,因此从小父母亲就给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住最好的,在孩子还不认字的时候就已经有周游列国、吃遍各国美食的人生享受,也因此,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身边事物及资源,同时由于物质从未匮乏,而从未想过要凭一己之力争取,缺乏自身努力上进的意愿。
  因应之道:常玉惠建议,父母在金钱消费的态度上,一定要拿捏好其中分寸,虽然孩子是我们心头的一块肉,但在用钱方面从小就要小心的「给」,让孩子慎重的「拿」,否则无疑是剥夺了孩子日后自我努力打拼的动机及机会。
  8.忽略孩子自尊:在《25个父母常犯的错误》一书当中,作者提到,孩子从2岁起开始拥有自我的概念,包括自己的性别、喜欢或讨厌的食物、偏爱哪种玩具和游戏等等。这种一般性的自我概念主要在呈现自己的实际状况,不涉及价值上的判断。
  但是再过几年,孩子会开始在自己身上划分好和不好的特质,这些自我判断的总和就称之为「自尊」。有些父母使用过高标准,视孩子的努力为理所当然,或甚至贬低他们的努力;也有些家长讚美过头,这些极端的做法都无法正确培养孩子建立自尊、自重,甚至破坏了孩子建立自信及安全感的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