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丹(带状疱疹)
(1)火丹缠身已七日,内服外治效不知
友人沈xx之妻,40岁,陕西咸阳某棉纺厂职工,1991年3月21日初诊:胸背、右臂疱疹,烧灼样剧痛一周。患者约在一周前突觉背部火灼样疼痛,继之出现米粒样小泡,即往某医院就诊。西医诊为“带状疱疹”,当即给予“病毒灵”、“维生素B1、B12”等口服。以甘石粉等外涂,疼痛不减,疱疹逐渐扩大,延及胸部及右臂,疼痛难忍,昼夜不宁,医者又给予“镇痛”,局部喷雾麻醉等法,疼痛稍缓。但药力一过,旋即又剧,再行上法,毫无效验,医者束手,辞治更医。友人急急率妻求诊。现症:胸背右侧部各一处约20×30cm大小散满密集米粒样泡疹,边周部红晕,右臂多处散在性分布,部分已被溃渍水,边缘有新起疹粒,疼痛不已,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辨证属火丹。由于热毒蕴郁肝胆,发于肌肤而致。治当清解肝胆热毒,凉血消丹。处方:①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生甘草5克,连翘18克,龙胆草4克,柴胡10克,黄芩9克,栀子10克,地丁草15克,茯苓15克,滑石12克,大青叶12克,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②雄黄研成细粉,以韭菜汁调,外涂患处,每日2次。
复诊(3月26日):经用上法调治,疱疹开始干结,局部疼痛已止。脉弦细,舌红,苔白。宜上方去茯苓、滑石、大青叶,加玄参10克,荆芥9克,银花18克,3剂,水煎服。外涂药同上。药尽病愈。
(2)初起火丹痒且疼,及早诊治毒速清
王xx,男,52岁,西安某部队干部。1990年12月2日初诊:左胸部起疙疹伴灼痛两天。患者一周前自感全身酸痛不适,似感冒又无其他症状未予介意,二日前又觉左胸近腋前处刺痒微疼,后于洗澡时发现疼处三个绿豆粒大的疱疹,越日求余诊治。查其左胸三、四肋间近腋间处局部皮肤发红,上面出现小丘疹3个,顶端又呈水泡样,触之疼痛有灼热感,脉滑数,舌红苔白薄。证属火丹。由于热毒蕴郁肝经,邪盛外发肌肤所致。治宜凉血清肝,泄热解毒。处方:赤芍10克,生地12克,粉丹皮10克,柴胡10克,龙胆草4克,黄芩9克,地丁草15克,银花24克,滑石15克,连翘18克,荆芥9克,生甘草4克,大青叶12克,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复诊(12月8日):服上药3剂后,周身已不酸痛,6剂服尽,患处皮肤红晕缩小,疱疹开始干敛,局部偶或轻微疼痛,大便微溏,别无不适,已正式上班工作。脉弦滑,舌淡红苔薄白。宗前法,增养阴、减泄热,佐健脾渗湿。处方:生地12克,白芍9克,赤芍9克,黄芩9克,粉丹皮10克,地丁草15克,大青叶12克,生甘草4克,银花20克,连翘18克,荆芥9克,薏苡仁25克,茯苓15克,滑石12克。6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疱疹全部干敛退去,余症消除而愈。
按:中医火丹一病,即现代医学之带状疮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好发于春秋二季,常见于胸腰肋间,疼痛较为剧烈,呈针刺样,部分病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疱疹消退期皮肤可残留疼痛经久不减,每致患者坐卧不宁。中医药对此,有较好的疗效。究其病机,多为肝胆热毒蕴结,循经外发,结于皮肤所致。热毒郁久,每致入血,导致血分毒热,从而可见皮肤疹点发红,灼痛沿血脉走窜。因此,其治疗应本清解二字,清利肝胆邪热,凉血解毒,稍佐利湿,为其总则。笔者每以自拟之消丹汤:生地、赤芍、柴胡、龙胆草、黄芩、连翘、地丁草、滑石、大青叶、生甘草随症化裁,若疹多者,再以雄黄韭菜汁外涂,内外合治,治愈迅速,且不会后遗患处疼痛。
第一案患者,疹起较密,且部分已溃烂,故以消丹汤加茯苓健脾利湿,加当归以养血,配栀子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以外用之法,收效较好。
第二案患者,病为初发,疱疹较少,且不甚疼痛,而全身症状较为明显,故投以消丹汤加丹皮以清血分之毒,且又有散结开瘀之功,佐以荆芥、银花辛凉解表,达邪于外。故药进6剂,疹已敛缩。因便溏,素体脾虚,故加薏仁、茯苓,健脾利湿,且可促疹早结,再进6剂,诸症消失。用药之后患处基本未疼。
从上两例可见,对于本病,应及早诊治为佳。这样可及时消除毒邪,控制病势,减轻患者痛苦。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4.中医临床医案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