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多城市把自己的“肾”破坏掉 变成肾衰

 老老树皮 2015-12-02

黄河源头行之一


时间是在2015年的九月初。

飞机降落兰州机场之前,我对西北重镇兰州的印象,除了兰州拉面,还有一本中学时代最钟爱的杂志,《读者》文摘,中国人的心灵鸡汤读本,除此之外,就只剩下偏远和荒凉。


黄河兰州段夜景


黄河兰州段


走出兰州机场候机楼,去搭乘计程车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里和《读者》里描绘的那个温润和美的世界,要多远,有多远。开门上车,司机说到兰州市区两百块,我很不高兴地回应道,打表计程吧,走多少钱算多少钱,司机无话可说。到目的地,连高速费统共175块钱。司机不算宰人太黑,倒也不实诚。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到兰州市区的距离大约七十公里,比国内大多数机场距离市区的距离都要远,想省钱最好乘坐机场大巴。出机场上高速,路两边的山都光秃秃的,土质的颜色倒也不单调,灰的、白的、黄的、红的相间,就是太干渴,少见草木。

荒山绿化


荒山绿化


离市区越近,路两边山上的人工造林成果越显著。行前就看到一位朋友批评这边的植树造林不但是在浪费黄河水,更隐藏着巨大的腐败,树苗成活率低,就必然重复种树,每年都需要不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和出租车司机聊天得知,这些荒山,都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片负责植树造林,才有今天的稀稀落落的树木。因为山体缺水,要想种下的树苗成活,就只能不断远调黄河水浇灌,黄河到这里的海拔落差就有几百米,所以要把黄河水层层加压运输到这里,成本不低。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旦停止输水,这些树苗就会缺水而死,荒山变绿的宏大目标,便会功亏一篑。一路下来,看到不少的山上都有喷灌设备将宝贵的黄河水喷洒到干涸的山上,人的意志和自然规律的决斗,刚刚开始,还没结束,就已经看到了结果。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我赶到兰州市区住宿的旅馆,和“黄河十年行”的朋友们会合。大家聚齐以后就出发来到一个小饭馆,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冰川冻土》杂志副主编沈永平先生讲解,主要讲了冻土融化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威胁。

从沈先生的讲解中,我们了解到,我们平常更多注意到的是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是导致江河水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的重要原因,可是在他看来,冻土融化才是深层主因。在青藏高原上,冰川有十万平方公里,而冻土却有百万平方公里,冻土层就像一个隔板,保护着冻土层下面丰富的淡水资源不被蒸发流走,才有了青藏高原“中华水塔”的美名,才有了青藏高原多元的生态环境,以及滋养亿万中国人的大江大河。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受到的影响要比地球的其它地方大两三倍,冻土融化萎缩,冰川融化、湿地退化,植被破坏,土壤涵水性降低,水土流失,本来千万年来深藏冻土下的水分一夜之间流走,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环境恶化表现。

沈永平还讲到,干旱地区植树造林,不但不能保持水土,反而会导致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因为干旱地区的气流中含水低,雨水少,植物要想生长,就必然将根扎入更深的含水土层吸取水分,这些水分又被蒸发到空气中流走。这种说法,颠覆了大家对植树造林的固有认识,长期以来,中国人在荒滩戈壁造林往往被称为壮举,甚至有过沙漠变绿洲的美丽愿望,这样看来,人为改造自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劳民伤财白忙一场,还可能导致环境更糟啊。

天黑以后,听完讲座,吃过晚饭,我们又来到著名的读者大道,借着昏黄的灯光瞻仰了《读者》杂志的办公楼,然后来到黄河边。白天的黄河兰州段,并不出色,很是普通的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九月已经过了汛期,水量不大,水质昏黄。可是到了晚上,河岸边的高层建筑灯火辉煌,把河面都给染红了,清风拂面,我却想到了去年的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那次事件,导致许多市民家中的自来水管流出的是变色发臭的受污染水,一夜之间兰州的瓶装水“洛阳纸贵”。沈永平说,河流是城市之肾,给人类提供干净的水源,又把人类产生的垃圾、毒物带走,净化掉,可惜中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把自己的“肾”破坏掉,失去了自我净化能力,城市重病,这就像一个晚期的肾衰病人,已经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今天,当我们苍白无力地肆无忌惮地调侃着北方的雾霾时,岂不知,不单我们的肺,连同我们的肾,我们的血管,我们的每一寸肌肤,都已经濒临衰竭的边缘。


微信扫二维码关注作者更多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