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侯祠

 陆安桥1871 2015-12-02

武侯祠

 

碑林室西侧为武侯祠,祠颇狭小。历史上,奉节人对诸葛亮崇仰备至,在夔州城内外,曾有多座武侯祠。明良殿西侧留存的武侯祠是奉节目前仅存的一座武侯祠。

唐以前由于缺少文献资料,无由考证,但据宋人张震《忠武侯祠记》所记:“晋永平中,卧龙始以山名。”(光绪《奉节县志.艺文》)据方志所记,卧龙山在今县治东五里,大江北岸,西瀼溪东,东连白帝山。卧龙山又名卧龙岗,“在县东北五里,世传武侯屯营于此,故后人名其山为卧龙岗,并立祠以祠武侯。”(光绪《奉节县志.坛庙》)

至少在唐代,在当时唐夔州城西的卧龙山已建有武侯祠。张震《忠武侯祠记》说:“唐夔州治白帝,侯庙在西郊,杜少陵所谓“卧龙无首对江濆者也。”当时卧龙山还有先主庙。

    但后来,“不知何时并为寺。寺故有祠,又不知自何时已失之矣!”(光绪《奉节县志.艺文》)武侯祠竟与卧龙寺混杂一处,最后竟至消失。

    至宋代,张震主持州事时,“始命卧龙寺僧惠琏为武侯祠,且绘其像,以慰国人之思。”(光绪《奉节县志.艺文》)于是武侯祠才又重现卧龙山。

当时,除了卧龙山,夔州城内也有一座武侯祠。“在州之南门,沿城而西行三十六步,无断碑遗刻以考其岁月之始。”(王十朋《移建武侯祠记》,见光绪《奉节县志.艺文》)祠始建于何时,当时即已无从考证。只是当时也已破败,可见应是前朝所建。

宋孝宗乾道初年,王十朋主夔政,“莅任之初谒焉。徘徊四顾,敬想风烈,叹庙貌之弗称。”(《移建武侯祠记》见,光绪《奉节县志.艺文)                   

王氏以为此处即杜甫诗中所说的西郊诸葛庙(其实应为卧龙山之武侯祠,王氏有误),“因命工葺之,庙貌一新,辟路植木,榜其坊曰:‘卧龙’。明年二月辛卯告成。”(光绪《奉节县志.艺文.新修武侯祠堂记》)并作《新修武侯祠堂记》:

              

前帅紫微舍人张公震常立新祠于卧龙,命缁徒奉之,而城中之祠未暇修,岂留以有待耶!

乾道改元,某被命自番易夔,时方丐祠甚力,俄一夕梦观八阵,岂丞相精诚默有以告之耶!十一月至郡,首谒祠下,诔之以文曰:

丞相忠武,蜀之伊吕。高卧南阳,悲咏梁甫。草庐之中,三先生。将汉是兴,非刘曷与。君臣鱼水,蛟龙云雨。才十曹丕,志小寰宇。假令勿死,师一再举,吴魏可吞,礼乐可许。宁使英雄,堕泪今古。将略非长,庸史之语。

因命工葺之,庙貌一新,辟路植木,榜其坊曰:卧龙。明年二月辛卯告成。

                   (光绪《奉节县志.艺文》)

 

然而不久后,王十朋考虑祠虽经修葺,但仍“地卑巷隘,混以民居,淤渠粪壤混乎其间,臭秽之所蒸,蜗螾之所家,非所以妥灵而崇祀也。”于是考虑易地重建。经王氏考察相度,以为“门之东去祠一百八十五步有台,下临八阵图。登台而望,则常山之蛇也,四头八尾之势,宛然在目。北直郡仓,故永安宫也。据爽垲,状如屏,宫之北者有水曰清瀼,泄出乎两山之间,东入于江,又东过滟滪入於峡。峡口有山卓然立乎群峰之外者曰白盐也,可谓江山之胜矣!侯昔经营天下於平沙之上,输忠尽诚,受遗立孤,今及千年,陵谷虽变,精神不亡。祠於两山之间,亦侯之志也。遂与同僚谋而迁焉!地初为节度推官宅,徙于它所,因其址筑而高之,用其材斫而新之,为堂五楹,庑万椽,南门面台,又门於西……乾道三年四月壬午告成。”(王十朋《移建武侯祠记》见光绪《奉节县志.艺文》)王十朋诗中所说:“八阵图旁武侯祠,风云惨怛会当时。”(光绪《奉节县志.艺文》)即指此。                         

卧龙山诸葛祠存世时间较长,应至清代,八阵台所移之祠不知存至何时,现在两处诸葛祠已皆无。唯有白帝庙内明良殿侧这一栋祠宇尚存,以供后人凭吊。

西碑林室内东侧又有一长方形庭院,位于前殿后,明良殿前。入门,庭院中有大树两株,一为黄葛,即大叶榕;树龄有七八十年,树干四岐;一株为柚树,树干分成两岔,据说夔柚为柚中上品。由于殿宇前后遮挡,又有榕柚浓荫蔽空,庭院一片晦暗静谧,反显得庄严肃穆。

庭院正面即明良殿,殿面阔三间,与前殿相仿佛,殿内祀蜀汉君臣,所谓“君明臣良”,故名明良殿。

明良殿内最初是公孙述的塑像,是当时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公孙述而建。因为公孙述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而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公孙述,特地在白帝城兴建“白帝庙”,塑像供祀。至明朝,公孙述的塑像被搬开,为刘备像所代替,庙内还有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塑像。

文革期间,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四人的塑像均被破坏,将他们的头部砍掉。而四个小太监却保存完好,因为他们认为小太监也是属于被剥削阶级。故文革后明良殿经过重修,人们看到的明良殿内除了四个小太监有脖子以外,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四人均没有脖子了!

殿柱楹联:“鼎足三分未免吞吴遗恨;祁山六出莫偿灭魏孤忠。”入殿内,壁间嵌碑十余通。殿内又立碑两通,右为明嘉靖十二年所立《义正祠记》;左为康熙十年所立《重修昭烈殿记》,据此,则明良殿又曾名义正祠、昭烈殿,明清时皆曾修葺。

明良殿西侧出门东碑林室内,亦为敞轩三间,内有同治时出土于奉节的隋《金轮与舍利塔墓志》碑,唐元和十五年经幢,元代隶书《加号大成》碑,康熙六言诗碑等。东碑林室内前亦有庭院,但远小于西碑林前庭院。庭院南与东碑林室相对有崖墓陈列室。崖墓为于山崖凿洞成墓安置棺木,或置棺山崖上山洞内,西南地区此葬俗最盛,至今少数民族尚有此俗。

    在白帝庙西南原有越公堂,为曾从白帝城率水军顺江东下平陈的隋越国公杨素所建。据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白帝城东南斗上二百七十步,得白帝庙。又有越公堂,在庙南而少西,隋越公杨素所建。奇构隆敞,内无撑拄,五逾甲子,无土木之隙。”杜甫曾同友朋宴于此堂,作诗以志。陆游游白帝时记:“又有越公堂,隋杨素所创,少陵为赋诗者已毁。今堂,近岁所筑,亦甚宏壮。”(《渭南文集.入蜀记》)如今越公堂早已不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