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路上有你相伴作文课

 书香四溢书屋 2015-12-02

成长路上有你相伴

 

有人说作文感动人的八大之处在于,一醒目的题目,二漂亮的开头,三丰富的语言,四合身的文体,五严谨的结构,六飞扬的文采,七精彩的结尾,八规范的书写。而我认为,这所有的一切必须建立在审题审清楚的基础上,所以一个作文题目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第一件事是·······审题

      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前不久我们写的作文-----成长路上有你相伴,我想问问该如何审题呢,对,抓关键词,这里哪些是关键词,成长路上,你,相伴

第一个关键词,成长路上——谁的成长路上,我,对,中考作文明确要求我们写的是自己身边人身边事,来抒发独特的心理感受,所以有同学写的从报纸上看到的,从电视里看到的,听别人说的故事可以 吗。除此这个关键词它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内容,对,告诉我们要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叙事必须是一段时期或者不同阶段,甚至贯穿我们一生,因此我们选择的事情必须体现时间变化过程,要有阶段性,不能是一个时间点,由此我想问这篇作文写一件事可以吗?

   下面我们接着来看文题的第二个关键词“你”——它必须是现实中存在的个性鲜活的人,这个人我们可以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朋友 ,老师·····陌生人可以不,当然不可以,既然都陌生了怎么可能相伴你成长路上,那么可不可以是物呢,例如对书籍 包括动物,但一定要注意不同时间段给你带来不同体会。我还有一个疑问,你可不可以是一种精神力量或者人生经历,例如信心,希望,还有挫折等等,同样我们一定要注意不同时间段里对你起到的不同作用。

相伴是什么意思,对相随陪伴,这个相随陪伴是一天吗,是贯穿全文陪你成长的整个过程。那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人陪伴一定是会让我们——感谢的

对所以本文的立意(中心)——感恩感谢,我们感谢父母亲人朋友给与我们爱的感受,感谢书籍等其它东西给与我们的新的认知,感谢人生历程中让我们明白的深刻道理,·····而这些就是立意

选材上同学们大多写的是与亲人朋友师长等发生的事情,咱班有三个同学比较特别一个写书籍,一个写快乐,还有一个写挫折。为你们新颖的角度加分。

现在我们确立好了中心、选择好了材料,是不是就可以写出好的作文呢?——那可不一定。我们在座各位同学就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这次的作文写的大多不怎样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这是中心),买了名牌的衣帽鞋袜和装饰品(这是材料),可是,他把衬衣穿到毛衣的外面,鞋穿反了,帽子带歪了,把胸章别到了裤兜外……结果别人看他不仅不漂亮,反而感到他很可笑。为什么?因为他把穿着打扮的顺序搞乱了,一点条理也没有。写作文也是一样,也要讲究顺序、条理,应当让人读起来清楚、明白,感到脉络分明、言之有序。所以,文章结构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呢,请看老师给大家发的卷子,指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布局谋篇,它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等内容组织起一个和谐的整体。

再进一步直观的阐述就是1开头结尾2段落层次3过度照应4行文线索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次作文出现的问题,请大家看卷子。

    审题不清     只写一件事

                   写从电视报纸或他人那听到的事情

                   写自己过多,作文中的“你”成了配角,突然的作用和帮助不大,例如一位同学写和父亲一起去栽玉米苗,大量笔墨描写天气的闷热,泥土的干裂,禾苗的歪斜和自己的辛苦,最后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人要像禾苗留住好的,舍去坏的。虽父亲的话极富道理,却让你成了配角。

    开头结尾条理不清,或无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甚至脱离了文中事例单独成立。

   文章过度衔接不好。

    叙事条理不清,详略不当。结构不合理,事例主体部分只有一大段,却叙述了三件事。

    选材不当,未体现“你”的作用。例选材书籍的同学,第二段介绍了犹太人是个爱读书的民族。第三段讲述了小时候喜欢书,买书却被烧掉了的事情,第四段写的是到了中学妈妈帮我买书的过程。书在文中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体现出它的作用来。

    文章空抒情议论,用了文章一半篇幅笔墨抒情议论。或者只是在继续事情经过,没有深化主题点明主旨的议论抒情部分。

    跑题

    语文不生动,致使文章枯燥无味。

这里面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对结构!尤其是我们上次月考的作文《美在伸出双手之时》大部分学生主次不清,详略不当,文章前部分大量铺陈,后面于主题描述只是一两句。所以今天剩下的时间我们重点来看文章结构如何合理安排。

文章的立意就是中心,在文章落笔之初就已经定好,尤其是命题作文题目就是中心,材料的选择大多靠同学们生活的积累,而语言的生动更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积累,只有结构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它彰显中心,凝练语言,撑起文章的骨架,而它又是一个技巧性的东西,通过训练就有迹可循。

同学们在作文中常出现的结构上的问题老师整理了下,有如此五点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 。而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打入四类文、五类文之中去,这也是我们最常出现的问题;例如老师给大家手写的这几个小自然段。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重复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或者两三段内容几乎一样,只是换种说法 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据中考阅卷老师曾做过统计,大约有19.5%的同学分段上都存在段落太长或者过细、内容杂糅等问题。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不错,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例如月考作文《美在伸出双手之时》范文

  造成结构松散和混乱的原因,我猜测一是你写作时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主题来写,三是对文章作出通盘的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呢,老师教大家几个方法

【实用技法】

  一、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我”,可以是物(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书),可以是中心事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屋这件事),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德的最后一课等等。

二、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三、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四、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江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会。我们熟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代表作。

  六、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安塞腰鼓》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七、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荷花荡》

  八、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 尾”。

 

【感悟升格】

  下面是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李白困窘,不肯“摧眉折腰”;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张作霖手黑,也可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就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既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当利益之风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刀钱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这段文字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但举例没有注意时间性,议论与叙述照应不周,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与衔接,造成思路不清。修改本文段,要调整所举事例的顺序,注意议与叙的对应关系,使文段具有整体感和连贯性。下面是升格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确实,要顶风而行,一定要有高尚的品质作坚强的后盾。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李白困窘,也不肯“摧眉折腰”;张作霖手黑,也可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就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既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 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这样,当利益之风围着你,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刀钱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现实生活中,攀比风、吃喝风、行贿受贿风、崇洋媚外风、卖国求荣风……当这些形形色色的歪风邪气朝我们涌过来的时候,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改后的文字以“议—叙—议”的思路行文,衔接自然,照应周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意清晰流畅,让读者在慨叹语言的雄辩之风的同时感受到思维严谨之美。

 

 

 

 

 

 

 

 

 

 

 

文章的结构  是指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布局谋篇,它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等内容组织起一个和谐的整体。

再进一步直观的阐述就是:1开头结尾2段落层次3过度照应4行文线索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次作文出现的问题,请大家看卷子

    审题不清     只写一件事

                   写从电视报纸或他人那听到的事情

                   写自己过多,作文中的“你”成了配角,突然的作用和帮助不大,例如一位同学写和父亲一起去栽玉米苗,大量笔墨描写天气的闷热,泥土的干裂,禾苗的歪斜和自己的辛苦,最后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人要像禾苗留住好的,舍去坏的。虽父亲的话极富道理,却让你成了配角。

    开头结尾条理不清,或无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甚至脱离了文中事例单独成立。

    文章过度衔接不好。

    叙事条理不清,详略不当。结构不合理,事例主体部分只有一大段,却叙述了三件事。

    选材不当,未体现“你”的作用。例选材书籍的同学,第二段介绍了犹太人是个爱读书的民族。第三段讲述了小时候喜欢书,买书却被烧掉了的事情,第四段写的是到了中学妈妈帮我买书的过程。书在文中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体现出它的作用来。

    文章空抒情议论,用了文章一半篇幅笔墨抒情议论。或者只是在继续事情经过,没有深化主题点明主旨的议论抒情部分。

    跑题

    语文不生动,致使文章枯燥无味。

 

 

结构上的问题有如下五点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例如月考作文《美在伸出双手之时》范文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 。而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打入四类文、五类文之中去,这也是我们最常出现的问题;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重复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或者两三段内容几乎一样,只是换种说法 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据中考阅卷老师曾做过统计,大约有19.5%的同学分段上都存在段落太长或者过细、内容杂糅等问题。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不错,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造成结构松散和混乱的原因,我猜测一是你写作时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主题来写,三是对文章作出通盘的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实用技法】

  一、一线贯穿。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胡适《我的母亲》中的“我”,可以是物(如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中的书),可以是中心事件(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屋这件事),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鲁迅的藤野先生都德的最后一课等等。

二、总分相映。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三、抑扬转换。欲说其美,先写其不美;欲说其不美,先写其美,这种以进为退的结构方式,叫做抑扬转换。运用得当,情节因此跌宕起伏,人物因此形象丰满,主题因此深刻突出。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四、三水并流。除开头结尾之外用三四个大的段落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一个主题将几件事或某件事的几个侧面并列或交错展开,这种横向并列式的结构方法,就是“三江并流法”。注意:“三水”或者来自同一个源头,或者汇向同一个大流,或者中间交叉相会。我们熟知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方法运用的代表作。

  六、回环反复。以一个与文章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句子作为基本结构素材,然后采用相似句型或段落的不断反复,形成全文结构的主体框架。这种方法,多用于散文、议论文和诗歌之中(比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安塞腰鼓》有利于展现事物的层次,加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七、一波三折。写人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一波三折,以吸引读者。或是悬念设疑法,误会兴波法,或是蓄势陡转法,抑扬生变法,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荷花荡》

  八、首尾出彩。开头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妙言感悟、直抒胸臆等方法,形成一股气势,把后面的内容带动起来。结尾可以运用呼应开头、交代结局、陡转立止写景蕴情、启发鼓励等方法。不论哪种方法,都要力求用得自然、精巧、含蓄、有力,为文章配上一个“豹 尾”。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下面讲了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二次战役的时候,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鼓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

    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仁义,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看见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原来他的房子被炸毁了,又在山里搭了个窝棚,但窝棚又被炸毁了。……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到步兵连去,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里,有一天他从阵地上下来做饭。刚一进村,有几架敌机袭过来,接着就扔下了两个大燃烧弹。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不敢到跟前去。这时,他听见烟火里有一个小孩子哇哇哭叫的声音。他说:我能够不进去吗?我不能!我想,要在祖国遇见这种情形我能够进去,那么在朝鲜我就可以不进去吗?朝鲜人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凑近一看,见她脸上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流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她不行了,才赶忙跑出门外,扑灭身上的火苗,抱起这个无父无母的孩子。……”
    
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些。但他们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咱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你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的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哒,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所以,他又把雪放到嘴里,像总结似地说: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吃点苦又算什么哩!
    
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感悟升格】

  下面是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顶风而行,就得有高尚的品质。李白困窘,不肯“摧眉折腰”;子路家穷,只是背米养亲;张作霖手黑,也可为东三省而死……这些人就凭着一颗正义之心,凭着高尚的人格,凭着“既吾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顶住了世俗之风,霸权之势。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不怕贫穷,不畏强暴,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选择良知,选择正义。当道义与生命夹击你时,你才会选择“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当利益之风缚住你的手脚时,你才会恪守“男儿重义气,何用刀钱为”;当功名的旋风卷起时,你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我们能够坚守阵地,顽强对抗顶风而行,至死不渝,相信没有正义之风吹不到的地方。

  这段文字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但举例没有注意时间性,议论与叙述照应不周,句与句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与衔接,造成思路不清。修改本文段,要调整所举事例的顺序,注意议与叙的对应关系,使文段具有整体感和连贯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