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客解读《茶经·五之煮》顺口溜

 高山仙人掌 2015-12-03

      仙客解读《茶经·煮》顺口溜

           ——XK20151202-1203C/CJ067-083

 

                 【茶经·五之煮】

 

【仙客开场白咏茶之——8句151202C/CJ067

采得好嫩芽,原料才堪夸。制茶须得法,功夫才到家。

煮茶不简单,能煮出精华。茶汤沫饽多,香气滋味佳。

 

1、原文: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1)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2 ,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解读:

1-1【仙客解读茶之炙之一——仿陋室铭17句151202C/CJ068】

炙烤茶饼,火力要稳。通风余火,格外小心

熛焰如钻,炎凉不均

夹茶靠近火,翻动热均匀。烤出茶疙瘩,突起在茶身。

状如虾蟆背,一群群。续离火五寸,待舒之时分。

重新又开始,烤干味才纯。仙客曰:功夫纯真。

 

1-2【仙客解读茶之炙之二——8句151202C/CJ069

烘干茶饼,烤到香气馨。晒干之茶饼,烤到柔软停。

如此为适度,功夫掌握精。过和不足,浓香味难成。

 

1-3参考译文和注释

炙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余火上烤。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应当夹着饼茶靠近火,不停地正反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如发现茶饼外形卷曲或有点解散状态,则要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如果制茶时茶饼是烘干的,以烤到香气为度;如果茶饼是晒干的,以烤到柔软为止。

  注释: 

(1)熛:音标( biāo )。熛焰,不稳定的火焰。熛,指迸飞的火焰,或者形容迅疾的样子。在古典名著中多有出现,例如:雷动熛至,星流霆击。——《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培塿 pǒu lǒu 本作“部娄”小土丘之意。《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 杜预 注:“部娄,小阜。”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培》引《左传》作“培塿”。《晋书·刘元海载记》:“当为崇冈峻阜,何能为培塿乎。”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眺望三峯,壁立与天接,众山皆成培娄。”

    

2、原文: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1)。炙之,则其节若倪2,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解读:

2-1【仙客解读茶之捣之一——8句151202C/CJ070

茶叶初制时,须思后面事。至嫩芽与叶,蒸罢即处理。

趁热来捣碎,叶碎芽笋存。芽笋何能存,细看知其因。

 

2-2【仙客解读茶之捣之二——仿虞美人8句151202C/CJ071

力士手持千钧杵,舂捣也无助。

就如漆树珠光滑,力气再大难以抓住它。

柔软无骨天性在,任你捣无碍。

茶饼一旦烤到头,芽笋弯曲如同婴儿手。

 

2-3【仙客解读茶之捣之三——仿虞美人8句151202C/CJ072

茶叶烤干一旦了,趁热纸包好。

精华香气不散发,冷却碾磨味道才更佳。

得好茶细米样,马虎菱角状。

此节看似无相关,但与煮茶粉末紧相连。

 

2-4参考译文和注释

开始制茶时,如果是很嫩的茶叶,蒸后趁热捣碎,可以看到多数芽叶碎了,而有部分小的茎梗却没有碎。就是大力士举着千斤重的杵去舂捣,也无法将这些嫩茎梗捣烂。就像小小的圆滑的漆树子,再有力的人也不能抓住它,因为裹着这些小茎梗的全是无骨的软料。这种茶饼炙烤起来,会出现柔软如婴儿手臂的现象。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失,等冷了再碾成末(碾得好的茶末像细米,碾得马虎的就像菱角)。

注释:

(1)穰骨,植物曰穰,動物曰骨。

2)倪ní 

【名】 

(形声。从人,“兒”(ní)声。本义:小孩) 

反其旄倪。——《孟子·梁惠王下》 

垂髫之倪。——《旧唐书·玄宗本纪》 

又如:倪子(方言。儿子);倪倪(幼弱) 

涯际;边际〖limit〗 

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钱起《自终南山晚归》 

又如:端倪(事情的眉目;头绪);倪露(露出端倪) 

端;头绪 

不知端倪。——《庄子·大宗师》 

乾端坤倪,轩豁呈露。——韩愈《南海神庙碑》 

通“齯”。老人齿落复生的齿

皆黄耄倪齿也。——《列女传·鲁季敬姜》 

【动】通“睨”。斜视 

龟俯者灵…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尔雅·释鱼》注:“倪与睨同。” 

 

 

3、原文: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1)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谓柏、松、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2),信哉。

解读:

3-1【仙客解读茶之烤之一——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2C/CJ073

烤茶时,最好用炭,烤出香味弥漫。

次用劲薪火力猛,持续燃烧不断。

炭需选,别莽撞,否则膻腻味相伴。

烟多树干,更朽木旧物,不可乱用,谨防异味串。

古人言,旧木烧火做饭,感觉怪味侵染。

本是佳肴咽不下,弃之可惜哀叹。

心情乱,回头想,尽生懊悔加遗憾。

不忍再看。应总结经验,多长见识,下次别再犯。

     

3-2 参考译文和注释

    烤茶用炭火为好,其次是用火力猛的木柴(即桑、槐、桐、枥一类的木柴)。如果曾经烤过肉而沾染了膻味和油腻之气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器当柴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 

注释:

  (1)燔:音凡( fan ),烤,如烤肉。

  (2)劳薪之味:劳薪,即膏木、败器。用膏木、败器之类烧烤,食物会有异味。典出《晋书 荀勖传》。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尝在 晋武帝 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宋 苏轼 《贫家净扫地》诗:"慎勿用劳薪,感我如薰莸。" 清 赵翼 《哭璞函之讣》诗:"迢递何年寻宿草,驰驱到死作劳薪。" 清 黄景仁 《杂感》诗之三:"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

 

  4、原文: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1)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降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解读:

4-1【仙客解读茶之水之一——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2C/CJ074

煮茶水、应取何处,陆羽精彩论著。

山水为上江水中,井水为下清楚。

看《荈赋》,岷山水,清流水质最宜取。

山水浸出,拣乳泉石池,漫流清澈,类似甘泉露。

奔涌急,流水如瀑停住,此水久食病入。

多处支流聚山谷,水静不流停蓄。

又几许,夏到秋,蛇螯活动水蓄毒。

决流其恶,使新泉流进,方可酌之,简单可对付。

 

4-2【仙客解读茶之水之二——4句151202C/CJ075

煮茶取江水,应选人远去。

井水如需用,取汲多人处。

 

4-3 参考译文和注释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 《荈赋》中就说:水是出于岷山的清流为好)。饮用山水,最好要选取乳泉、石池慢流的水,奔涌急流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还有多处支流汇合于山谷的水,停蓄不流动,自炎热的夏天到霜降以前,很可能有蛇螯之类的动物蓄积毒素在水中。如果饮用这种水,可以先挖开流水口,让这些恶水流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就可煮茶喝了。至于江水,应到离人居住点较远的地方去汲取,而井水要到人们经常汲用的井中去汲取。

    注释:

    (1)挹:挹,读yi,舀取。

 

5、原文: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 卤舀 ][ 卤监 ](1) 而钟其一味乎, ( 上古暂反下吐滥反无味也? )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策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解读

5-1【仙客解读茶之水三沸之一—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3C/CJ076

煮茶水,分为三沸,总结确实到位。

泡如鱼目微有声,此水称为一沸。

珠对对,涌泉连,称之二沸泡排队。

续之三沸,看腾波鼓浪,上下翻滚,乐趣驱疲惫。

继续煮,水老食之伤胃,大减浓香茶味。

初沸适量放点盐,宁少勿多准备。

别以为,是小节,盐多好茶全浪费。

二沸出水,应一瓢为度,留待备用,水开再归位。

 

5-2【仙客解读茶之水三沸之二——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3C/CJ077

茶量好,等待机会,才能煮出好味。

直到二沸出水后,注意别打瞌睡。

神聚汇,用竹策,环绕汤心转一会。

投茶末碎。顺中心而下,边下边搅,出锅才撤退。

约少顷,波涛翻滚加倍,水沫飞溅连沸。

一瓢二沸水加入,扬汤止沸于内。

非累赘,乃降温,饽沫精华生成美。

可以收尾。倾所出茶水,人人一碗,品尝尽陶醉。

 

5-3 参考译文和注释

      至于水的沸腾程度,当冒出鱼眼大小的水泡,并微微有声音时,称作一沸;锅边有如连珠般的泡往上冒,称作二沸;有如波涛翻腾,称三沸。再继续煮,水沸过头,就不宜饮用了。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而过分加盐,否则岂不是只喜欢盐的一种味道吗?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环绕着在沸水中心撑动,用“则”量取茶末从漩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这时再将刚才舀出的瓢水倒进来,使水不再沸腾,从而保养在汤面形成的泡沫。 

 

注释:

(1) [ 卤舀 ][ 卤监 ] :音赣炭( gan tan ),无味。

 

6、原文: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1)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2)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3)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4)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5)”,有之。

 

解读:

6-1【仙客解读茶之饽沫之一—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3C/CJ078

喝时,舀到碗里,泡沫均匀美丽

沫饽是茶,区分也是容易。

咋容易?薄叫“沫”,厚叫“饽”来多给力。

不要着急尚有一种“花”,浮于碗面,只因泡轻细

在碗,如同枣花起立,漂浮池秀气。

又像回潭曲渚处,青萍始生密密。

或又似,鳞状云,飘舞晴空觉静谧

心旷神怡,赏风景碗里,乐在心底,不远即禅意。

 

6-2【仙客解读茶之饽沫之二—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3C/CJ079

问茶沫,何物相似,青苔密生南池。

又像菊落杯中,勾起重重回忆

何及,滓再煮,沸腾白沫层层递。

重华聚集,像皑皑白雪,光彩如花,碗中景色奇

《荈赋》明亮积,光彩如花。 

古人比喻很贴切,今人犹叹不止。

俱往矣,后来者,几人观察如此细?

寥寥无几。唯茶圣陆羽,情注茶事,流芳到万世。

 

6-3 参考译文和注释

    喝时,舀到碗里,让泡沫均匀。沫饽,是茶汤上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在碗中,就像枣花在圆形池塘上漂浮;又像回环曲折的浮萍,又像晴天空中的鳞状浮云。沫,好像青苔浮在水岸边,又像菊花落入杯中。饽,是用茶渣再煮,待到煮沸时产生的一层厚厚的白沫,就像皑皑白雪。《荈赋》中有“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的句子。 

 

注释:

(1)饽:音波( bo ),汤面泡沫。

(2)lǜ qián緑钱(緑錢),一是青苔别称。《文选·沉约<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诗》:“宾阶緑钱满,客位紫苔生。” 李善 注引 崔豹 《古今注》:“空室无人行,则生苔蘚,或青或紫,一名緑钱。” 唐 岑参 《长门怨》诗:“緑钱侵履跡,红粉溼啼痕。”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一:“南池緑钱生,北岭紫笋长。” 郑泽 《长沙谒烈士祠》诗:“緑钱罢幽径,华采辉吾党。”  另一指榆荚。榆荚形似钱串,故名。前蜀 韦庄 《和元秀才别业书事》:“緑钱榆贯重,红障杏篱深。”

3)俎:音祖( zu ),盛肉器。

4)皤:音婆( po ),白色。

5)[艹敷] :音肤( fu ),舒展的花叶。

 

7、原文:

      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1)[ 原注:徐县、全县二及,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史长,曰隽永,《汉书》蒯通著《隽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 ,酌分五碗,(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解读:

7-1【仙客解读茶之饮之一——仿摸鱼儿调24句151203C/CJ080

问饮茶,有何工序?仔细了解清楚。

一煮水沸弃沫,水膜如云母

不入,味不正,此沫必须先挥去。

然后再取。舀第一瓢水,称之隽永,味道如甘露。

瓢未尽,余水留在熟盂,育华救沸之助。

一二三碗玉液出,次之第四第五。

再继续,五碗后,不是解渴要停住。

再喝错误。品好茶情趣,色香味形,统统要兼顾。

 

7-2【仙客解读茶之饮之二——14句151203C/CJ081

水一升酌分五碗

碗数少三,多为满。

若人多十,加炉茶不断

乘热连饮茶,香气才不散

重浊物沉下,精华浮水面

香气去,食之味不甘。

喝了停下久,精英然。

 

7-3 参考译文和注释

      第一次煮开的水,要把沫上像黑云母一样的一层水膜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瓢水,味美而久长,称为“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煮出来的茶,第一、第二、第三碗为好,次一等的是第四、第五碗,要不是渴得厉害,五碗之后就不值得喝了。一般烧水煮茶一升可以分作五碗(茶汤少则三碗,多则五碗,如客人多达十人,应该煮两炉),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在上面,如果茶汤一冷,精华(香气)就随热气散发掉了;如趁热喝了但没喝完,精华也会散发掉。 

    注释:

   (1)隽永:音倦( juan )。隽永是味长之意。

 

8、原文: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解读:

8-1【仙客解读茶之性俭——仿陋室铭调17句151203C/CJ082

性俭,水不宜多。水放太多,味道淡薄。

品则无味,茶瘾难过。

一碗茶,喝半味淡落。如果水加多,味寡无趣乐。

应该计量好,细心做。让浓香之飘出,使滋味之鲜活。

越喝越舒畅,神清天地阔。仙客曰:如此活脱!

 

8-2 参考译文和注释

    茶的性质俭约,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到一半味道似已淡了,何况是水加得过多呢?

 

9、原文:

      其色,缃(1)也,其馨, 上必下土右欠2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3也;啜苦咽甘,茶也。

 

解读:

9-1【仙客解读茶之色香——8句151203C/CJ083

茶汤颜色浅黄倒入越瓷见青光。

端起碗来嗅一嗅,香气四溢满鼻腔

嫩茶为槚滋味老茶涩称为

下觉苦咽下甘,多是好可判断。

 

9-2 参考译文和注释

    茶汤的颜色浅黄,茶的香气四溢。茶的滋味微甜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 荈,喝进去苦而咽下时回甘的是茶(另一版本说,茶味苦而不甜的是槚,甜而不苦的是荈) 

  注释:

1缃(緗)xiāng 

<>浅黄色。例,缃绮为下裙。——《乐府诗集·陌上桑》;又如:缃苞(浅黄色的苞);缃裙(浅黄色的裙子);缃素(浅黄色书卷的代称);缃绮(淡黄色的丝织品) 

<>

浅黄色的帛。如:缃帙(浅黄色绸子做的书衣。即包在书卷外的浅黄色封套。后也作书卷的代称);缃轴(指书画卷轴);缃图(指书籍图册) 

(2) [ 上必下土右欠 ] :音使(shi),香气很好。 

(3) 荈 chuǎn

  <名>荈:茶叶老者。——《玉篇》

  槚,苦荼。——《尔雅》。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