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陆羽《茶经》之----五之煮、六之饮(三)

 风歌一曲 2015-04-12

唐·陆羽《茶经》之----五之煮、六之饮(三)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积公以《易》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卷下·五之煮
【原文】:
凡炙茶,慎勿于风烬(1)间炙。熛焰(2)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3),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注释】:
1、烬:余火。
2、熛焰:熛,音标(biāo)。熛焰,不稳定的火。
3、培塿:小土堆,这里指突起。

【解读】:
炙烤饼茶,注意不要在通风的余火上烤。飘忽不定的火苗像钻子,使茶受热不均匀。应当夹着饼茶靠近火,不停地正反面翻动,等到烤出突起的像虾蟆背上的小疙瘩,然后离火五寸继续烤。如发现茶饼外形卷曲或有点解散状态,则要按开始烤茶的方法再烤。如果制茶时茶饼是烘干的,以烤到有香气为度;如果茶饼是晒干的,以烤到柔软时为止。

 

【原文】: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1)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2)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3)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注释】:
1、牙笋:指茎梗。
2、千钧:意重,古代一钧为三十斤。
3、穰:稻杆之类。

【解读】:
开始制茶时,如果是很嫩的茶叶,蒸后趁热捣碎,可以看到多数芽叶碎了,而有部分小的茎梗却没有碎。就是大力士举着千斤重的杵去舂捣,也无法将这些嫩茎梗捣烂。就象小小的圆滑的漆树子,再有力的人也不能抓住它,因为裹着这些小茎梗的全是无骨的软料。这种茶饼炙烤起来,会出现柔软如婴儿手臂的现象。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使它的香气不致散失,等冷了再碾成末。(碾得好的茶末像细米,碾得马虎的就像菱角。)

 

【原文】: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谓桑、槐、桐、枥之类也)。此炭曾经燔(1)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膏木谓柏、桂、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2)薪之味,信哉。

【注释】:
1、燔:音凡(fán),烤,如烤肉。
2、劳:使用过很久时间之意。

【解读】:
烤茶用炭火为好,其次是用火力猛的木柴(即桑、槐、桐、枥一类的木柴)。如果曾经烤过肉而沾染了膻味和油腻之气的炭,或是有油烟的柴以及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说:“用朽坏的木器当柴烧煮食物,会有怪味”,确实如此。

 

【原文】: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1)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2)至霜降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注释】:
1、乳泉:石钟乳上滴下的水,指矿物质含量高的水。
2、火天:热天、夏天。

【解读】:
煮茶的水,用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水,井水最差。(《荈赋》中就说:水是出于岷山的清流为好。)饮用山水,最好要选取乳泉、石池慢流的水,奔涌急流的水不要饮用,长喝这种水会使人颈部生病。还有多处支流汇合于山谷的水,停蓄不流动,自炎热的夏天到霜降以前,很可能有蛇鳌之类的动物蓄积毒素在水中。如果要饮用这种水,可以先挖开流水口,让这些恶水流走,使新的泉水涓涓流来,就可煮茶喝了。至于江水,应到离人居住点较远的地方去汲取,而井水要到人们经常汲用的井中去汲取。

 

【原文】: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1)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策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2)也。

【注释】:
1、音敢胆(gàn dàn),无味。
2、华:汤面泡沫,即汤花。

【解读】:
至于水的沸腾程度,当冒出鱼眼大小的水泡,并微微有声音时,称作一沸;锅边有如连珠般的泡往上冒,称作二沸;有如波涛翻腾,称三沸。再继续煮,水沸过头,不宜饮用了。开始沸腾时,按照水量放适当的盐调味,把尝剩下的那点水泼掉。切莫因无味而过分加盐,否则岂不是只喜欢盐的一种味道了吗?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环绕着在沸水中心搅动,用“则”量取茶末从旋涡中心倒下。过一会,水大开,波涛翻滚,水沫飞溅,这时再将刚才舀出的一瓢水倒进去,使水不再沸腾,从而保养在汤面形成的泡沫。


【原文】: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1)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2)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3)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4)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5)若春(6)”,有之。

【注释】:
1、饽:音波(bō),汤面泡沫。
2、回潭曲渚:回旋流动的潭水,曲折的洲渚。
3、尊俎:尊,酒器;俎音祖(zǔ),盛肉器。这里指盛茶器。
4、皤:音婆(pó),白色。
5、烨:火光。
6、音肤(fū),舒展的花叶。

【解读】:
喝时,舀到碗里,让泡沫均匀。沫饽,是茶汤上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在碗中,就像枣花在圆形的池塘上漂浮;又像回环曲折的潭水绿洲间新生的浮萍,又像晴天空中的鳞状浮云。沫,好像绿钱草浮在水边,又像菊花落入杯中。饽,是用茶渣再煮,待到煮沸时产生的一层厚厚的白沫,就像皑皑白雪。《荈赋》中有“明亮像积雪,光彩如春花”的句子。


【原文】:
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1),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注释】:
1、隽永:隽音倦(juàn)。隽永是味长之意。

【解读】:
第一次煮开的水,要把沫上像黑云母一样的一层水膜去掉,它的味道不好。此后,从锅里舀出的第一瓢水,味美而久长,称为“隽永”,通常贮放在熟盂里,以作育华止沸之用。煮出来的茶,第一、第二、第三碗为好,次一等的是第四、第五碗,除此之外,要不是渴得厉害,就不值得喝了。一般烧水煮茶一升,可分作五碗(茶汤少则三碗,多则五碗,如客人多达十人,可再加两炉),趁热接着喝完。因为重浊不清的物质凝聚在下面,精华浮在上面,如果茶汤一冷,精华(香气)就随热气散发掉;如趁热喝了但没喝完,精华也会散发掉。


【原文】: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1)。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注释】:
1、黯淡:黯,音暗(àn)。淡薄。

【解读】:
茶的性质俭约,水不宜多放,多了它的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茶,喝到一半味道似己淡了,何况是水加得过多呢?


【原文】:
其色,缃(1)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2)也。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一本云,其味苦而不甘,槚也,甘而不苦,荈也)。

【注释】:
1、缃:音xiāng,浅黄色。
2、[上必下土右欠]:音使(shǐ),香气很好。

【解读】:
茶汤的颜色浅黄,茶的香气四溢。茶的滋味微甜的是槚(jiǎ),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chuǎn),喝进去苦而咽下时回甘的是茶。(另一版本说,茶味苦而不甜的是槚,甜而不苦的是荈)。

 

 

 


卷下·六之饮
【原文】:
翼而飞,毛而走,呿(1)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2)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注释】:
1、呿:音区(qù),张口。
2、蠲:音捐(juān),免除。

【解读】:
禽鸟有翅而飞,兽类有毛而跑,人类开口能言。这三者都生长在天地之间,靠饮水和吃食而维持生命。可见喝饮的意义是多么深远。为了解渴,就要喝水;为了消除忧虑和烦脑,就要喝酒;要去除昏沉欲睡,就可以喝茶。


【原文】: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1)、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2),盛时国朝,两都(3)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注释】:
1、远祖纳:纳姓陆,所以陆羽称他为远祖纳。
2、滂(音乓(pāng))时浸俗:滂时,时尚,因此成为社会风气之意。
3、两都:指当时的西安和洛阳。

【解读】:
茶成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到鲁周公正式对茶作了文字记载后才传闻于世。此后,春秋时齐国有宰相晏婴、汉朝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即韦昭)、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都是爱喝茶的人。后来到处流行饮茶,成为风俗,最盛行于本唐朝。在西安和洛阳两都城及荆州、巴渝等地,几乎家家户户都饮茶。


【原文】: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1)焉,谓之痷茶(2)。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清,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注释】:
1、汤沃:用热水浸泡。
2、痷茶:痷,音安(ān),古代饮茶俗语,浸泡茶。

【解读】:
饮用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几种。有的砍、有的熬、有的烤、有的舂,然后煮饮。有的将茶末置于瓶或瓦罐中,将沸水浇灌进去浸泡,称为痷茶。还有的用葱、姜、枣子、橘皮、茱萸、薄荷等配料和茶一起反复煮沸,再旋搅后静置使清汤上浮茶汤变清,把汤面的沫饽去掉后饮用。这样的茶汤无异于沟渠里的废水,但是这种习俗至今仍普遍存在。


【原文】:
呜呼,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凡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苞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1),非末也;操艰搅遽(2),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注释】:
1、碧粉缥尘:碾得太细的茶粉。
2、操艰搅遽:遽音剧(jù),搅得太急。

【解读】:
啊,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的地方,可是人类所擅长的仅仅是一点点肤浅的东西。居住的场所是房屋,房屋已建得很精致;所穿的是衣服,衣服也制得很精美了;所充饥的是饮食,食品与酒也都是很精细了。而茶却有着几个难以掌握的关键:一是采制,二是鉴别,三是器具,四是用火,五是选水,六是炙烤,七是碾末,八是烹煮,九是品饮。阴天采摘、夜间焙制,不是正确的采制法;仅凭嚼茶尝味、鼻闻辨香,不算是会鉴别;使用沾有腥味的炉、锅和带有腥气的盆,则是选器不当;如用急流和死水,则是用水不当;把饼茶烤得外熟里生,则是烤茶不当;把茶叶碾得过细像青绿色的粉尘一样,则是碾茶不当;煮茶时操作不熟练、搅动茶汤太急促,不算会煮茶;夏天喝茶而冬天不喝,这是不懂得饮茶。


【原文】:
夫珍鲜馥烈(1)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2)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己下,不约碗数,但阙(3)一人而己,其“隽永”补所阙人。

【注释】:
1、珍鲜馥烈:鲜香味浓之意。
2、行:一碗茶轮着喝。
3、阙:通缺。

【解读】:
茶汤中鲜香味浓的是一锅煮出的头三碗,其次最多算到第五碗。如果座上有五人,可分酌三碗,七人可分酌五碗传着喝。如果有六人,则按五人计,缺少一个人的茶,只需用“隽永”来补上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