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路| 笔记』从事死如生到备物不用

 偏方儿 2015-12-03

一路 | 笔记』从事死如生到备物不用——聊聊礼器、生器和明器

2014-10-24 一路

(封面图片,十二生肖俑,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最近随着主页君的作息重回白天模式,小站的唠叨也终于回到了白天模式。今天阿拉上课在讲的是明器,这个东西还是很有趣的(啊呀谁扔上来了一只臭鸡蛋),所以回来之后再来聊一聊。


先找一个例子来说事儿,当当当当,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和老婆窦绾的墓,刘胜是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他生活的时候正好刚结束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地位还比较微妙,不过汉武帝为了体现体现同胞之情,所以对他还是不薄。他也得了个善终。一生也没留下啥丰功伟绩,倒是喜欢音乐享乐(据说儿子就有一百多个。。。)他还和另外一个王兄相互指责,人家说他做王爷只知道奢侈淫乐,不知道辅国安邦,他说人家老是插手官吏管事儿,说王爷就该听音乐,赏歌舞,玩美女。。。不在一个频道上真的是鸡同鸭讲。。。对了,大耳朵刘备就是他的后代哦。


八卦暂告一段落,上面这个就是属于他的满城一号墓,整个墓凿山而建,从东向西分别是墓道、南北两个耳室、一个前室(中室)和一个后室(主室)。


看完平面图,这个墓里的好东西自然也是多多多,南耳室和甬道是个车马房,停了几辆车还有马的遗骸,北耳室估计是一个仓库兼磨房,放了瓶瓶罐罐里面还有吃的喝的。中室是个厅堂,放了各种日用品,主室是放棺椁的地方,也出土了不少好东西。其中最有名的几样大家或许都听说过,贴出来养养眼。


(依次:错金银博山炉、铜羊尊灯、窦绾墓的长信宫灯、刘胜的金缕玉衣)


看到这里,大部分的观众都已经尽兴而去了,但是勤动脑爱思考的艺术史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不禁发问:墓葬里面为啥要放那么些东西?好吧,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终于到了我们该来的地方,就是说说墓葬里放着的三类东西:礼器、生器、明器。


人死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相信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一直纠结着世世代代的人,按大家最初的美好愿望,总不希望答案是一堆有机物,所以大家自然会认为人死了之后还是会以某一种不同的方式在某一个世界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有个“鬼”或者说“魂”的概念。


那既然鬼存在了,我们后人出于恐惧也好爱戴也好总希望从我们的角度帮他们做点什么,以使得他们在后面那段日子里可以过得舒服一点。用活人的需要去理解、指导对死人的“帮助”,这个概念是中国丧葬文化、礼仪乃至艺术的核心,叫“事死如生”。其实远隔重洋的埃及在制作他们的金字塔和木乃伊时,也是一套差不多的想法。


最早的《仪礼》里就记载了一个完整的套餐项目,包含放什么,怎么放,还有什么不能放的,这些放的东西大致是两类,一类为了死者死后的存在而做的“专用”物品,另一类是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前一类就是“明器”,后一类就是“生器”。


举例而言,同样上面那些宝贝,博山炉最初来自于香炉,但逐渐演变成帮助亡魂升仙所用的一个物品,这东西平日里自然是不用的,所以是个“明器”,而那个长信宫灯,是窦娘娘平时用的东西,只因为割舍不下而带到了墓里,所以是个“生器”。


有意思的是,“明器”这个概念见诸史书才不久,战国的思想家们就急吼吼地要求把明器和生器区分开来,《荀子》说明器要“貌而不用”(像但是不能有实用功能),《礼记》说“备物而不可用”。于是,锅子要故意做成没底的,日用品要做成小一号的,再不行就做得丑一点,粗糙一点,总之不能和真的一模一样。


我自己琢磨着这些公知们这么鼓吹至少有两个好处,一个当然是节约成本,你说你本来就有的埋了也就算了,如果赶着首发排队买个肾六就为了埋墓里面,对于安贫乐道的公知们毕竟心理冲击太大。另一方面,这也和孔子在内的很多人极力反对人牲有关(关于从人牲到人偶的故事,我们有空再聊),孔子就说,死者用活人的东西,那和搞殉葬有啥不同(“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虽然这话听起来逻辑混乱,但背后其实体现了一种很纠结的思想,一方面不能也不愿把死者完全当死者看待,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完全把他当生者看待。难怪搞到最后孔老人家也崩溃了,以至于说“之死而至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至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这种话:把死人当死人,你心太坏;把死人当活人,你脑子太坏,所以用还是要给他用,但用的东西一定要和活人的有所区别,甚至于即使是活人也在用的“生器”,也必须经过一个“明器化”的过程,譬如拆掉一点关键部件啥的,让它丧失其实用性。


好了,绕完明器,他们又想到了“礼器”的问题,所谓礼器我们在青铜器部分也讲过,譬如最初是个吃饭时烧肉的锅,后来用来再祭祀时烧肉——生器就变成了礼器。《仪礼》的时候礼器是不许放在墓里面的,无奈架不住土豪多,到春秋战国也就不管了,礼器出现在墓葬里的根本思想应该还是认为这些亡魂到了另一个世界也是头面“鬼”物,还要主持祭祀,不能没了这些家伙们。


要区分礼器和生器(日用器)其实并不容易,而且这个问题不单在墓葬,平日里也是一样,不单青铜器是礼器还是日用器不好说,陶器在很早就在祭祀里辅助青铜器使用,所以要这么说来也有可能是“礼器”,就连后来出现的木器漆器也有这个问题,一般总认为漆器便宜,应该没啥“礼”好说,可是这东西在当年绝对算是新材料,就像拿破仑兄用铝碗不用银碗一样,一样东西的贵贱在当时的贵贱我们是很难用现在的眼光想象的。


不过好在,礼器和生器因为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墓葬里摆放的位置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通过了解整个墓葬的“原境”,就可以区分这两种东西。这里也就涉及到盗墓这个问题了,为啥说盗墓不好,一方面当然是法律层面的事情,而对于艺术史来说,盗墓仅仅保留了孤立的器物本身(假设没有糟蹋的话),而没有把整个原境保留下来,以至于现在拿了一个东西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弄来的,根本无法从中了解那段历史的更多信息,所以造成了对遗址和文物所含“文化碎片”的极大损失。


不过单凭现在的观察,要区分生器和明器就真的很难了,因为无论是不是山寨品它们对于死者的“用处”是一样的。很多时候都是混着放的,或许有个比较的话(譬如放了两只ipad,一只正品一只纸品,那我们就知道正品是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而纸头的是“明器”,不开玩笑,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叫“重套”)还比较容易点,但是落单的东西就真的不好说了。当然,有些只对死人有用而对活人没用的东西那自然是明器,譬如前面说到的博山炉,还譬如摇钱树(怕死人钱用完了没地方取去,活人你们还是自己打工去吧。。。),再譬如各类俑。


甚至有时候,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明器”这个概念,那很多墓葬或许本身就是一个大“明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对生的庞大模仿和眷恋。例如李治和武则天长眠的乾陵,就是一座依照长安城所建的,献给死去帝王的“都城明器”。


(乾陵复原图,来自网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