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访——北宋占卜大师邵雍洛阳故居

 汉青的马甲 2015-12-03




我在洛阳,一个古老而沧桑的城市。


这里,任何一道弯都是历史,每一株花草都写满了故事,从龙门的佛光到白马寺的梵音,这座曾经居天下之中心的九州腹地,如今依旧散发着帝王之气。


时节已是初冬,整个洛阳城刚刚被一场大雪覆盖,雪还未化,雨水又悄然而至。我行走在冬夜的冷风中,周折往返,费去多时,终于在一条胡同中寻见一代易学大师——邵雍故居。时至今日,熟悉邵雍的人已经不多,但你一定知道有一个词语叫“安乐窝”,而它便源自于我今天即将拜访之地。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创“先天象数之学”,精于易术玄学,有“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之说,为后世所尊崇。由他所著的《梅花易数》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后代民间占卜者与易术爱好者最为推崇的占卜之书。


关于《梅花易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邵雍在观赏梅花时,偶然看见麻雀在梅枝上争吵,以易理推衍后,预言明日夜晚会有女子前来来摘折梅花,被园丁发觉而追逐,女子惊慌跌倒伤到膝盖;此预测现象果真在隔夜丝毫不差地得到验证,于是,大家便将这种预测方法取名为“梅花易数”。




从洛阳城南过洛水,沿龙门大道前行不远,顺着安乐镇一条胡同再往里走几米远,就到了邵雍故居。因为天色已晚,我们只能从后门进入。这里低调而安静,若非仔细辨别,很容易把它当做普通人家。门口,一株古槐枝繁叶茂,粗糙的皮肤虬枝瑟瑟,据介绍,这棵古槐乃邵雍当年手植,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守候了近千年的长河岁月。它就这么安静地伫立着,仿佛将门后的安静与门外的繁杂分隔开的一条界限,是古今,亦是生死。




推门而入,荒草萋萋,一条青砖铺设的甬道,在夜色朦胧下幽静异常,空寂无人,只有鸟雀飞过的痕迹。沿着甬道前行,眼前仿佛浮现出,千百年前邵雍在此生活的种种:时而清灯一盏吟风弄月,时而高朋满座谈古论今……




故居最北是一栋两层的藏书楼,楼下挂着“邵氏易学院”的牌号。








甬道相连即是二殿,亦称三公祠,是由原来的齐贤祠、九公祠与晋公祠,三祠合并而成。三公祠门外东西各有两座石碑,记载着三公祠的来历及后人重修的情况,但历经多年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难辨。






当眼睛适应了黑暗,光明便会来临。此时,我们恰好行至甬道尽头,侧目所至,顿觉清香如缕,让人不禁想起邵雍的一首诗,“洛人好种花,唯我好种竹。所好虽不同,其心亦自足。花止十日红,竹能经岁绿。俱沾雨露恩,独无霜雪辱。”


邵庸自称生于安乐时,养于安乐时,又卒于安乐时。他终生布衣,清风济月,与权贵相交结,也不忘对庶民忘嘘寒暖。嘉祐七年,邵雍移居王拱辰、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出资为其在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置办的园宅。从此在园地上自耕自种,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并自号为“安乐先生”。


邵雍白天时常焚香安坐,午后三时至五时喝三四杯酒,微醉就不喝了,还没醉时常常兴致到了就即兴吟诗自咏。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城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常乘一小车,让人拉着,随意而行。士大夫家对邵雍的车轮声都非常熟悉,争相迎候,连小孩子、老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从来没有人直呼他姓名的。有时邵雍在他们家住了一晚后留下书信后又走了。还有热心好事之人,仿造邵雍“安乐窝”的样式建了新的别苑,等候邵雍的光临,并取名叫“行窝”。






倘若此时先生还在,想必定是正坐在他“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的云溪洞里,面对着满院冬色吟风弄月了。


青亭白雪,竹影揺风,一编诗,一卷书,一炷香,一樽酒,康节先生所求的安乐,不过如此了吧。




沿着正殿往前走,便是东西厢房,东厢房曰“天根”,西厢房曰“月窟”。邵雍倾毕生之力研究易学,发现六十四卦的卦变规律完全与日月运行,四季更迭相似,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生生不息,而在六十四卦先天象数图中,他便把阳之始谓之天根,阴之始谓之月窟,从而也构建起闻名世界的阴阳鱼太极图式。






出了后门,又从墙外行至前门,方看到门楣之上黑底绿沙三个大字:安乐窝。门虽为朱色,亦有铜钉,却是那样简简单单,朴朴素素,一如普通之民居。青石的街道向晚,门前夜色苍茫的广场上,邵庸先生的石像安静地伫立着,仿佛为这个古老的都城唱着哀凉的挽歌。


我站在石像下,轻踮脚尖,只为离他更近一点……




古老的王城敲起了悠长的编钟,此刻的洛城灯火辉煌,再回望故居,早已隐没在一片昏暗之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