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品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卷》探寻一段真实的佳话

 白水神木山人 2015-12-04

品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卷》探寻一段真实的佳话

(2013-01-22 12:37:19)

   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卷》是故宫镇馆之宝,此画绘东汉高士梁鸿和孟光夫妇“举案齐眉”的故事。画家创作于中国画由唐的人物画趋向北宋的山水画的转折时期,作出了承上启下的重大贡献。

  《高士图》虽题在人物,但图中的瓦舍、山水、林木,都刻画得十分精致,与人物的主题相得益彰。《高士图》纵135厘米,横52.5厘米,绢本,淡设色。图中描绘的是汉代隐士梁鸿的隐居生活,故而将其居舍置于群山密林怀抱之中。图上是高耸的山峰,山峦曲折盘亘,多见悬崖峭壁,这应该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却正是高士隐居之佳所。图下山谷中有一瓦舍,疏篱栏杆围其外,杂树茂密,万籁寂静,一条小溪在篱外潺潺流过,最终汇于图上茫茫的江水中。如此幽雅、闲逸,正乃隐者心向往之的桃源。舍之中,高士梁鸿盘坐在高足大床上,而其妻孟光则跪于床前,双手高举一盘至眉前,内盛饭食进奉。这是一个优美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历史故事。

  ( 举案齐眉: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出处: 《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品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卷》探寻一段真实的佳话
品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卷》探寻一段真实的佳话


梁鸿的故事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梁让在“新”莽政权建立以前被封以修远伯的高爵。王莽好古成癖,登基后,认定一些人是三皇五帝、先贤哲人之后,分别赐予爵号,以显示自己的新朝能克绍先圣,弘扬仁德。王莽认为梁让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封他为修远侯,王莽新朝短命,几年后,天下大乱,梁让举家逃难,途中他得病死去。梁让一死,昔日的官僚家庭就此衰落,成了一个赤贫户。梁鸿的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丢下了年幼的梁鸿,和尚未掩埋的丈夫的尸体,独自离开了梁家。少小的梁鸿,顿时陷入了举目无亲的状况,只得用一张破席草草地埋葬了父亲。战乱与家庭的变故给小梁鸿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深深地刺痛了梁鸿的心,这对他成年以后淡泊名利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能自力更生,梁鸿不得不离开北地到当时的京师长安谋生和求学。作为西汉帝国和新莽政权政治、经济中心的长安,也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就设在这里。梁鸿到达长安后,无依无靠,不免踯躅街头。尚幸他父亲昔日的几位故吏见此情景,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既给他解决了衣食困难,还通过关系将他送入了太学学习。在太学读书的大学生,几乎全是贵族官僚和富家子弟,个个穿戴阔绰,一掷千金;唯有梁鸿衣着破旧,经常为温饱发愁。这样,不免招来了那些纨袴子弟的嘲笑和欺凌。这给梁鸿的心灵又以极大的创伤,看透了荣华富贵的虚幻性,使他萌发了逃避尘世的念头。

 

   梁鸿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经书、诸子、诗赋等无所不通,他对当时儒学中那种皓首穷经,拘泥于一字一经的做法不屑一顾。梁鸿不愿钻研章句之学,无异是自绝了做官的门径。

 

   梁鸿结束在太学的学业后,就在长安郊区的皇家林苑——上林苑中牧猪为生。在偌大的上林苑中,只见梁鸿早出晚归,放牧不辍。放牧之余,梁鸿夜夜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清贫的生活,本来就使梁鸿吃尽了苦头。不料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逢浪头风。一天,梁鸿在家中边做饭边读书,读到入神处,疏忽了灶中的火种,引起了火灾,当火光热浪使他醒悟时,他的小屋已是烈焰冲天,无法抢救了。不仅如此,大火还蔓延到了邻家,烧坏了邻居的部分财物。 事后,梁鸿主动来到被火灾殃及的邻家,把自己喂养的那群小猪全都赔出。邻居一看梁鸿如此忠厚老实,贪心顿起,不肯放过梁鸿,说区区十几只小猪不足以抵偿他家的损失。梁鸿说:“如今我孑然一身,没有任何财产可以赔你了,我给你家干活吧。”邻居答应了。 梁鸿成为无偿佣工以后,将邻人家里里外外的活统统包揽,粗活细活无所不做。夙兴夜寐,不懈朝夕,勤勤勉勉,绝无怨言。村里人见他举止不似常人,便为他抱不平,纷纷责备那位邻居贪心失礼。邻居也为梁鸿的宽厚忍让精神所感动,不仅不要梁鸿干活了,而且把那群小猪全部退还给他。梁鸿坚决不肯收回,说:“火因我的过失而起,已给你家造成损失,我理应赔偿,岂能收回?” 从此,村里人都非常尊敬梁鸿,见面都称他“先生”、“夫子”。梁鸿的名声也渐渐传了出去。后来,他见上林苑已无法安稳宁静地生活,便悄然回到了平陵老家。

 

  人们提起梁鸿,总要谈到他的贤妻孟光。

 

   扶风县有一户姓孟的人家,虽不是高门贵族家庭,然却靠经商,聚积了不少钱财,算得上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家,孟家有一女儿,粗眉大眼,身材矮小壮实,肤色黧黑,可谓姿色俱无。这副容颜本来就使她的婚姻成为困难,但她偏又自视甚高,别人不挑她,她倒挑起别人来了。

 

   孟女几次拒婚以后,再也没有人敢登门求亲了,及至三十岁时,仍是待字闺中。父母终于失去了耐心,问她:“女儿,你到底要嫁个什么样的夫婿?”女儿不假思索地应声而答,“我要嫁个像梁伯鸾一样的贤士!”父母以为自己听错了,请她又说了一遍;又以为是女儿灰心之极说的气话,但女儿神色安详,哪像是在生气呢!父母都认为女儿的这个念头荒唐之极,绝无实现的可能。

 

   万万设想到,梁鸿听到这个消息后,竟请人来下聘礼。孟家人喜出望外,满口答应;又唯恐梁鸿反悔,很快议定了嫁娶之期。孟家女儿知道后,当然也高兴,但并没有像她父母那样乐昏了头,而是有条不素地准备陪嫁的物品。

   待到成婚之日,孟女被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珠宝金银,身上丝织衣服闪闪发光,脚穿青丝鞋。一路吹奏弹唱,好不热闹。然而,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第八天早上,孟家女来到梁鸿面前,恭恭敬敬地行过札,然后对他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发妻。妾深感荣幸!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使妾诚惶诚恐。想必是妾犯了重大过失,如此,请夫君治罪。”

梁鸿听罢,带着一种不满的神情说:“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制作衣服的人,并且能与我同甘苦,能够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大泽之中。而现在你却穿着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一副贵夫人模样,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呢?” 孟女听了,不但不恼,反而欣然作喜,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并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其实妾早就备妥了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之后,便将头发卷起来,穿上麻布衣服,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此,又惊又喜,连忙走过去,笑容满面地对妻子说:“你是我梁鸿真正的妻子!”他怀着尊敬的心情,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自从梁鸿妻子换上麻布衣服,亲自纺纱织布以后,夫妇互敬互爱,男耕女织,在家乡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一天晚饭后,当梁鸿像平时一样拿起书本时,孟光拉住了他的手,用深情的目光注视了他好久好久,弄得梁鸿疑惑不解。这时,孟光用低沉的声音对梁鸿说:“妾早就知道夫君要遁世归隐,避开尘世的烦恼。但为何我们至今还不走?难道夫君还要向世俗低头,委屈自己去入仕吗?”梁鸿猛然惊悟,忙说:“贤妻说得好,此处无甚可留恋的,我们即刻归隐吧。”于是就在当天晚上,夫妻二人忙碌了一个通宵,收拾行装,将必须的生活用品打包装点,第二天夭刚曚昽亮,夫妻二人背着包袱,踏着未尽的月色,悄悄地进到了霸陵山中,过起了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就着岩石,用枯树枝和茅草搭起了能遮风避雨的草棚,在山谷中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种上了小麦等作物。白天,他们共同劳动;夜晚,梁鸿就着火边或诵读经书,或赋诗作文,或弹琴自娱。孟光则或缝衣纳鞋,或夫弹妻唱,抒发他们对前代高士的仰慕之情和不为利禄所染的高洁品格。夫妻二人对自西汉初年的四皓以来的高士二十四人都曾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作了由衷的颂词。

隐居

   霸陵山山势并不幽深、险峻,更不是无人涉足之地。梁鸿夫妻隐居于此山的生活终于被外人知道了,昔日平静、恬然的日子再也去法保持,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寻找他们。有人是去向梁鸿请教经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人是去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人则是去请梁鸿出来为官主政;有人更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观看他们的生活情况……看来霸陵山已不是梁鸿夫妻生活隐居的世外桃源了。因此,夫妻二人决定从地处人口稠密的关中搬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他们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不禁对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汉有些不满与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歌词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噫!俯览壮丽的帝王之都,噫!只见宫室连云遮日,噫!看不见百姓的辛劳,噫!漫漫辽辽的宫殿,噫!”

   当时在位的是东汉王朝第三代皇帝章帝刘炟。章帝得知这首歌后,龙颜大怒,传令各地捉拿梁鸿夫妻二人。好在梁鸿夫妻有意隐藏自己的行踪,终于没有落入官府之手。尽管如此,梁鸿也不得不改名期运,与孟光跋涉千里,在远离洛阳的齐鲁地区找到了一片属于他们的净土,继续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 齐鲁并非梁鸿所希望的净土。过了几年,他们隐居的行踪又被世人发现,并最终传到了朝廷。由于时光的推移,虽冲淡了章帝的雷霆之怒,但章帝并没有完全忘记这个曾经不与自己合作,却还攻击朝政的逸民,他向地方官吏传下圣旨,表示只要梁鸿愿意到朝中任职,以往的言行均不予追究。梁鸿深知一首《五噫之歌》给章帝的阴影始终不会抹去,即使自己能得到皇帝的垂青,至多也不过是拿自己来为封建统治者装点门面,欺骗世人而已,自己的志愿是万万不可能实现的了。因此,当征召他入京的官吏正在寻找他时,他已偕妻离开了齐鲁。临行之前,夫妻二人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不已. 梁鸿夫妻二人不为朝廷的高官厚禄所诱。当他们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之后,为了避免因不应皇帝之命而带来的麻烦,从齐鲁地区南下到了吴地(今江苏境内),象当时许多劳动者一样,成了依附于世家豪族的徒附。梁鸿一家住在当地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为人舂米过活。皋伯通开始倒未留意这个舂米人是何等人物。一天,他偶然看见梁鸿妻子孟光给梁鸿送饭,只见妻子恭恭敬敬地走到丈夫面前,低头不敢仰视,把装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皋伯通大吃一惊,心想:一个雇工能让他的妻子如此守礼,那此人一定是个隐逸的高人。他立即把梁鸿全家迁进他的家宅中居住,并供给他们衣食。 梁鸿已上了年纪,干体力活渐渐力不从心了,皋伯通热情款待他一家,又非常知趣,没盘根问底,梁鸿也就安心在皋家住下了。他晚年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宝贵时光,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他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不是前代高士的著作不作评定注释;二是不涉及抒发自己志向的内容不写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发前人所未发的独具匠心之作。 

   也就在他致力于写作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临终前,梁鸿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