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离不开“形式”

 江富军的书屋 2015-12-05

阅读离不开“形式”

 

  

    □江富军(温岭市新河中学)

  

    近年来,阅读推广活动日益兴盛,在推动全民阅读的号召下,政府发力,响应者众。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读书会、读书月、书香之家、村村有书屋等,有效地促进了阅读。而且,全民阅读正在立法,尽管立法也只是阅读推广的促进法,推广也只是一种劝读形式,但笔者以为,阅读(尤其是少儿阅读)需要这些形式的支撑。

    形式构成氛围。周围不断展示的阅读形式,会给我们营造阅读氛围而受其熏陶。如上述的各种活动,大量的电视媒体、报刊、网站设立阅读栏目、频道,推介好书,都在营造氛围,让少儿产生阅读价值认同。而学校举办的相应的小读书活动,则有效地把学生心中的阅读价值具化。比如,“阅读星”评选会产生榜样力量、偶像效应,形成互动的人际关系。被认定为“读书人”“书生”“书香之家”的同学或家庭,会形成角色认同,会产生强大的阅读自我引领力量。这些小读书活动会一次次地触动同学们的兴趣,吸引其眼球。校园书香就是用这些“跳蚤”般的活动弥漫开来的。

    形式构成习惯,阅读需要习惯来支撑。比如朗读习惯,从教师的朗读到电视中的朗读,再到阅读活动中的诵读,都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引发人们热爱、追求读书。作家杨绛先生曾回忆她女儿的阅读:“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锺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模仿从形式开始,子女觉得读书形式美才模仿,长期坚持便构成习惯。这里提一下许多成年读书人,非一杯茶陪伴不能读书,一杯茶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本,就成了阅读美的形式追求。久而久之,阅读与茶就组合进生活,变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想不读书都困难。同样,阅读形象的导引也会让少年们产生阅读美感,如书生味、文静的才女、知性女子等美的吸引。

    形式构成激情。形式的极端是仪式,阅读活动开幕式、闭幕式、颁奖仪式都会在少儿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而我们平常阅读,也可以有仪式。书法家于右任的父亲在教子背书时,先将书端端正正置于案头,向书恭恭敬敬作一个揖。许多人常说沐浴焚香再读书(经),其内心会对书敬重三分。尽管这只是仪式、形式,可传递的是对读书恭敬的态度。形式引出内容,阅读需要形式的支撑。仪式以夸张的手法、用激情的方式固化了精神内涵,如升旗仪式。我们儿时背语录时,老师告诉我们右手握书于胸,立正姿势,这仪式经常进行,也强化了我们严肃的阅读态度。

    我们所说的形式,当然不是指形式主义,不是故意凑热闹、摆架子。长期坚持一种阅读形式,终会深入到内容,收到理想的效果。比如长期参加某个读书会,就会产生一个念想,时间到了就想去,就期待着一份智慧、理性的大餐,有时活动因故临时取消就会有空落落的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