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献研究创新境界

 高歌1 2015-12-05

奉献 研究 创新 境界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李冬梅(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发言,2011杭州)

我是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至今每周10节课,每天批作业,做着学科主任,是16位学生的导师。

有人把我当作专家、名师,但我内心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工龄、教龄与信息技术学科同龄,跟随信息技术学科一起成长起来的、普通的一线信息技术教师。

三十年风雨,一路洒满辛勤的汗水,执着的探究,收获的快乐,幸福的回忆。

三十年,我见证了信息技术学科的从无到有,见证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壮大;三十年,我无怨无悔;三十年,我奉献信息技术教育事业,享受教育与成长的快乐。

    今天,我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对我而言,教育绝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因为是事业,就充满着奉献。这种奉献是心甘情愿的,是无法用金钱换取,也不能简单地用金钱衡量。

    像登山一样,30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攀登之路。然而,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眼前就有一种让人欢乐不已、魅力壮观的景象。

总结我的攀登之路,我把它归纳为八个字:奉献、研究、创新、境界

一、      奉献,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

    教育决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呵护、引领、守望未成年的学生健康、健全地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杰出的公民,它需要奉献。

    奉献是什么?是超出金钱回报的付出。一个人只有把教育当成一种心爱的事业,全身心的爱学生,才会奉献。

    有奉献精神的人,不会想自己的付出是不是太多?不会想这样的付出是不是值得?而是常常在想:怎样做,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更重要的是,因为爱事业,便有一种持之以恒的、源源不绝的动力。

 

1982年,刚参加工作,正值我国第一年在中学开展计算机实验教学,当时,北大附中没有一台计算机,我每天都要带着学生坐几站公交车到北大上机,而北大也只有两台微机,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编程的过程和乐趣,学生要分批上机,一次两人。利用下午放学后和晚上的时间,陪着一拨又一拨学生上机,当看到学生调试成功一个又一个程序时,我完全沉浸在学生的惊喜、兴奋与快乐中,我累但快乐着!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开始的十几年里,我还带着课外活动和竞赛小组。除了上课,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并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年年月月,早出晚归。周末不是辅导就是带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很累但从未计较过。当学生捧回北京市的、全国的、国际的一个一个奖杯,当学生江晓晔为我国摘得第一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金牌,当每年都有学生因信息学竞赛保送清华时,我就忘记了累,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幸福。

从教信息技术课开始至今,我一直非常重视作业和评价环节,认真批改作业,30年如一日。近十几年来,当许许多多老师知道我一直是批改作业到深夜,每个班的作业都要批上几个小时时,总是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做不到。其实,当你看到学生充满创意的作品时,再苦再累也会烟消云散!记得一次从温州出差回到家中已是深夜11点多,为了第二天上课前让学生看到作业结果,从11点多开始批作业,很累,但是,当看到学生设计的、精彩的自助游计划时,马上兴奋起来,疲惫全然不见。

    当外出参加会议时,我也常常带着笔记本和一本本厚厚的书,抽空批作业、备课。机场里、飞机上都是我改作业、备课的场所。

二、      研究,发现教育教学规律

登山是要一步一步向上走。研究便是那登山的脚步。只有靠教学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登上教育事业的新高度,新境界。

研究源于问题。离开问题的研究是虚假的研究。

没有人在教学中不遇到这样那样、大大小小的问题。只是有的人记在心里了,千方百计想办法去解决。有的人无心去记,每天都放过很多问题。

路要一步一步走,研究也要从身边的、教学中的一个个急需解决的小问题开始。不要一开始就想着重大的问题。小问题解决了,自然就会遇到中等的、更重要些的问题,然后是学科教学中重要的、根本的问题。

不论早与晚,重要的是从现在就开始研究;不论水平高低,重要的是只要真愿意,你就能研究。一旦走上了研究之路,你的水平就能不断提高。

只有研究了,才能明白教学中的道理。

明白了教学中的道理,才知道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重要性。

只有教学经验的人是 “知其然”。明白了道理,知道了理论的重要性,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的人常常局限在“有限的天地”里,局限在有限的事情和范围内。“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创造和应用新的方法去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案例一:

80年代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程序设计,开始只能借鉴大学的教学模式,先在教室讲,然后去机房实践。慢慢地,到了分支,我发现只有一半学生可以跟上我的教学进度,到了循环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跟上,课堂上不少学生趴着睡觉,尽管我每天兢兢业业的备课,甚至把课堂上要说的每句话写下,背会,学生并不领情。出现问题后,仔细反思,找根源,深入研究学科特点和教学法,发现这些程序学生在机器上试试即可明白,却非要在教室抽象地讲,不符合学科的规律,于是把课堂搬到机房上。当把课堂搬到机房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除了老师,还有一个比老师更有意思的电脑在那里争夺学生。于是,继续研究,有了任务驱动法。

案例二:

80年代末,北大附中与香山合作建立了北大附中香山分校,生源是高中招生最后录取的学生,学生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都非常弱。让他们全身心投入课堂成为我那个阶段研究的重点。阅读,思考,学生怎样才能学习?学生怎样才能充满热情的去学习?程序设计中为什么要引入分支?为什么要用循环?如何才能在学生的大脑建构这些知识?思考这些问题成了我前往香山分校校车上的必修课。于是,有了“同心圆”“满天星”“半边星”等鲜活的教学案例。

案例三: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新挑战。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评价,2003年在研究思考了四个月之后,诞生的“我的校园我的同学”案例,至今9年,每年都是学生最喜爱的作业,学生早已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忘掉它是信息作业。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它是一个人经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将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快乐。经历学习可以让人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肯定自己。

我发现,学习是需要内在动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激励,在学习中不定要让学生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和领导力。

我发现,信息技术课堂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快乐的最好的场所。

我发现,我们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

我发现,在用技术、制度来管理教学环境,课堂环境,而不要人制。

我发现,越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越需要我们的关爱。

我发现,教师必须具备宽容的品质。

……

三、      创新,解决课程教学问题

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问题之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新。

明白了道理,就会想到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复杂问题。

创新的自信来自正确的认识。随着正确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创新便会不断深入和全面。

只看到问题,你常常会抱怨和批评。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认识问题的根源,通过创新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正处在开拓时期,会碰到开创时期特有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前人的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

下面我举三个例子。

案例一:

信息技术课堂设在机房,如何管理教学环境中的软硬件资源,如何管理与提供教学资源,就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正常进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尝试过“网络邻居”,共享文件夹;我尝试过自编系统,我尝试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尝试过FTP,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最终发现,困扰机房管理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给学生的权限太大,每一位上机的学生都是超级管理员,一台机器有十几甚至几十个管理员,自然会问题不断。找到问题的根源,接下来就是想办法,2000年,我借鉴国外经验,在中学率先设计并使用了以域服务器来管理机房软硬件资源和学生用户,每个学生一个账户,收回其管理员权限,让学生回归使用者身份,用文件服务器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上传作业区。形成了域管理下的综合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有不少学校老师在尝试。

案例二:

信息技术学科有着与其它学科不同的自己独特的特点,除了它的实践性,创新性,还有强烈的教学环境依赖性,于是,出现了信息技术课不能留课外作业,信息技术教师不批作业的现象。再加上每周一节课,学生上周学过的内容,这周忘。直接导致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深入分析问题,我认识最根本的原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巩固环节严重缺失,如何设计、架构一套适合本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机制,是保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重组信息技术课堂,把课堂分为两部分,教师用尽量短的时间精讲,学生用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其次,严把作业评价关,在30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批改每位学生的作业,而不是在课堂上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从早期的记分册,到中期的登分表,再到如今的过程性评价表,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形成了目前比较完整的一套信息技术过程性评价体系。

案例三:

如何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课程总目标落实到课堂中,是新课改以来,一直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我在完成课标的制定后,就一直在思考,从认识信息素养,研究信息素养出发,针对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提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每节课的教学主线,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每次课让学生“利用当堂所学内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大多数是开放的主题。这样学生每次课都在经历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度过,长期下来,他们的信息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信息能力就会不断提升。而开放的主题,允许学生充分的创意,这从另一方面也考察了学生的信息道德。

 

四、      境界,理解教学的本质

 

这里的境界是指教学境界。教学境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理解的水平。对教学的本质理解的越深入,就越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30年来,我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第一、教学是科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全面研究和透彻把握学科的全部内容,才能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一:

由于在北大数学系信息专业学习过计算机语言,刚到北大附中,学校就让我兼计算机可的助教,教师是大学老师。

为了教好计算机可,我在职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计算机软件大专班,学习时间2年。同时,长期到北大听计算机系老师的课。

随着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这样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案例二:

30年来,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为了备课,总要钻研许多厚厚的专业书籍。记得有一次,在会议期间,一位老师看我备课要参考56本厚厚的专业书。就问:中学老师也要这样备课啊?

 

第二,教学是艺术

从当教师那一天起,我就很重视注重教学中内在的东西,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才有资格教学生。但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有真东西还是不够的。你要善于把你的东西组织好,清楚明白、生动有趣地说出来,要让学生感兴趣,爱听,这样效果才好。于是,我便开始思考和研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探索各种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们的长处和短处,怎样把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我更好地体会到:教学是科学的同时,确实又是一门艺术。

 

     第三,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无论教师怎样重要,也是属于“教”的方面,“教”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归根结底是学生在“学”,学生自然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我现在认识到的教学的最高境界。

    上面讲到的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无疑教师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重要的因素。但只有这两个方面还是不够的。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发现,教师在这两方面做的再好,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也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一时被激发起来的兴趣也难以长期地保持下去。

    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持久和强大的动力呢?我的观察和研究告诉我,这种动力只能来自学生自己。你不能强迫学生学,也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地吸引学生学,要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因为,在我的考察和研究中,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学生最有收获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