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列传:那些拉风的捕鱼神器作家盛文强曾写过一册《渔具列传》,对海上的捕鱼工具给以详细的描述,让人神往之处颇多。对朱小庄人来说,捕鱼工具虽没有那么丰富,也只是有数种而已,大都是自己制作的工具,但像这样制作捕鱼工具,大概今天也是几成绝技的手艺吧。 只会在河边钓钓鱼,就称之为捕鱼高手,那是要被专业人士笑话的。
捕鱼的学问很多,单就传统捕鱼工具来说,就有推网、抬网、撒网、张网、粘网等等,以及鱼罩和鱼篓等等,我所在的家族大都喜爱捕鱼,祖父、叔叔等都能下水捕鱼,也爱捕鱼,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冬夏,只要有闲的时候,就时常去捕鱼。 渔网的制作,印象中早期是以棉线(或麻线)为主,后来改用尼龙线。棉线过水,容易吃重,而尼龙线则轻便。我们这几户人家几乎是都备有织渔网的渔梭,跟织布的梭子相似,根据鱼的大小制成不同的规格,如此以来不管是到河里还是沟渠,都有不同的捕鱼工具。 推网,是网眼较细的一种,网前备有一根木棍,在其中间装上竹竿,当捕鱼地点的水面不宽,大都可使用通网,从沟渠的此岸通网彼岸,鲫鱼、河虾等等都可以捕到,适宜春天或冬天单独行动。 抬网是夏天人多时的捕鱼工具,可大可小,小的话一个人就可使用,在网的入口同样放一根木棍,中间系上短的竹竿,当水不深或靠河边可使用此工具,使用时,网口以及竹竿插入河底,用手扶住上面的圈子,一只脚在网前踢打,鱼虾受惊动会奔入网内,此时需眼疾手快,倘若慢一些,它们碰触到渔网会很快逃脱。有时遇上下雨天,雨不是特别大,河水有流水,就可使用其捕鱼。此时,两条河里都会有捕鱼的人,当然都是我们家族的人了。 大的抬网有数尺之长,呈长方形,需三人使用,两人手握渔网的两端,并将渔网两侧的竹竿插入水底,一人在渔网前面混水,由远及近,鱼类受惊吓亦会奔来。但像草鱼、鲢鱼和鲤鱼,一旦遇到渔网就跃出水面,逃之夭夭。 伯父家曾有一张大的抬网,可以横跨在河上,每年的夏天发水时节,就将渔网放入河中,将渔网的上边系在树上,下端沉入水中,拉渔网时也讲求速度,一般是河的两侧各有两人,再有一人舀鱼。舀鱼是用小的抄网,用一根竹竿系住,将抄网深入渔网中间,就可将鱼捕住。此种渔网一般织得少,一个村庄只有几张而已,在春天将渔网拿出来晾晒、修补,夏天就可正常使用了。
因几个村庄临近,如李庄、黄楼也有喜好捕鱼的人,遇上雨季,一般都会将渔网架在河上。下渔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是隔一个河叉下网,亦讲究先后顺序,倘若不讲这些,也会引起不必要的争吵,甚至打架事件发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这类事件也时有发生,毕竟河只有两三条,选择下渔网的地方有限。 张网,又被当地人称之为秀秀网是一种网口很大,渔网有深度,有几米之长,且越来越小,最后有一个小结,鱼一旦进入,就难以逃脱。河水流动时,就可将渔网下到河中,有时间就可以去看看捕鱼成果。夏天的雨天一般较长,河水不是特别大,就可将秀秀网下入河中,且网口要紧贴河的两岸,能留下空隙,渔网下端贴近河底。不这样喜好溜边的鱼就可能逃掉。如泥鳅、鳝鱼和鲶鱼就更难以捕到。十几二十分钟,就可查看一下,一晚上可以捕到十几二十斤的鱼。等到雨天过去,河水渐渐变清,就无需每天守着了。
除了这种种渔网之外,还有鱼罩——一种从竹片制成的捕鱼工具,其特点是圆筒形,上小下大,无顶无底。顶上用铁圈固定住,在缠绕一层碎布什么的,使用起来不至于扎手。下端则如脸盆大小。使用时,直接将罩插入水中,贴近河底,再用手使劲向下一按,以防大的如草鱼、鲤鱼猛地逃脱。河水不太深才使用鱼罩,河水太深,罩无法插入河底就难以捕鱼了。 捕鱼还有一种工具会经常使用到,即三股铁叉做成的鱼叉,这就要提前看到草鱼或乌鱼在水面下游走,只需快速对准鱼的下方刺过去,这既需要眼疾手快,又要判断精准,一般人很难用其叉到鱼。 鳝笼,有一年,五叔从南乡(息县)买回来一些鳝笼,这是用竹篾制成的捕捉黄鳝的工具。笼口有倒齿,使黄鳝进入后无法游出。夜晚,将鳝笼常放入沟中,笼内放入曲蟮(蚯蚓),用来诱捕黄鳝。那时候鳝鱼价格高,捕到鳝鱼就拿到集市上卖掉,也是一笔收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