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字!说透《道德经》智慧

 汉青的马甲 2015-12-06


《道德经》这一享誉世界的经典,仅用五千言就囊括了宇宙和人生的至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尼采则更是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宇宙: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范畴。可以说,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围绕着道展开的。道是生养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道生出气,气又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两气、阴阳交合所生的阴阳之气,加起来就是三,这个三分化衍生出了万物。

在《道德经》里面,道不仅是产生万物的最高存在,还是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反者,道之动。”(第40章)意思就是万物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都是根据道的规律进行的。


道是永恒不变的。万事万物,因为有生,所以就会有发展和灭亡种种变化,而道自身不生不灭。万物灭亡后,都要复归于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个万物的根就是道,道就是万物灭后最终的归宿。


由此观之,生灭只是一个变化。灭亡不是终结,而是万物回归于道的一个环节。所以从道的角度,你也可以说,一切变化都是假的,因为道没有变过,只是相在变。所以庄子说,齐生死。


老子说,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对道法的修饰,也就是说,这里的道法是名词,道的法则。而自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大自然,在古人著作中没有这种用法。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的法则是自然的,决不可理解为道师法自然。自然说的是,万物自然地遵循道的法则。道不是强加于万物的,而是万物内部的动力,强调的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动因是内在的,万物自然而然遵循道的法则。


道的描述:一、无、玄


在《道德经》中,道和一是同义词。因为道是最原始的,产生世界的一。一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说道是唯一的本源;其次,一说明道是一个整体,道是原始的事物尚未分化的形态。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就是指的道。

无也是道的一个方面。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从无(道)生出来的,道的一个属性就是无。无不是绝对的空虚,无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说在道的层面,万物都没有产生,没有分化,没有名字,无象无状。

玄,也是《道德经》中对道的一种描述。玄一般指道的某一方面的性质,也可以代指道。《老子》第一章多次提到“玄”字,自王弼以下,诸家多作“幽暗”、“深远”、“无形”、“不测”解。


修德:玄德

《道德经》第十章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就是道的一种特质: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他们,有了功劳不自恃,养育万物却不主宰他们的命运。刘备,字玄德,就出自此处。

玄德是一种难以表述、微妙的、具有道的完全特质的德。《道德经》第51章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玄德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万物有了道,也就有了德,德即是万物生长的一种内在信息内在能量,故而能“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在人的身上体现出来,这种德就像母亲的爱一样,无私地为他人储蓄力量,为他人的成长付出,为他人的成熟成功付出,也爱护他人,护持他人。

在《道德经》第65章里,老子感叹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的境界非常深远,深远到了遍及宇宙万物,但与万物的运行相反,因为,万物和人类最终会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而玄德作为道体的功能,并不会消失,永远与道同在。即便物质的存在形式消亡了,但信息和能量还存在,因此,玄德之德性依然存在。万物都保持着内在的玄德不丧失,万物的发展就会非常和谐,这便是“大顺”的意义。

严格来说,玄德是“道”的德,但是这同样适用于人,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处世: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里崇尚“柔弱”。《道德经》第76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婴儿的骨头很软,年纪越老,骨头越硬,什么都硬,死的时候最硬。人越年轻身体越轻软柔弱。草木也是这样,生的时候是柔软的,枯槁了就坚挺了。


所以老子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认为,事物太过强硬、强壮是不符合道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有个故事说,老子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庆贺。人们向老子请教长寿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大嘴。大家都很疑惑,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柔弱胜刚强”。


可以说从崇尚柔弱出发,老子生发除了一些处世的原则。比如说,圣人不争;圣人如水一样,处下守柔。“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经常拿水做比喻,前面讲过,佛家的因明常用比喻,其实三家道理的最高处都是相通的。水是天下最弱的东西,没有骨头的,但是,一滴二滴不断地摘下去,滴了万年,最硬的钢铁也被水滴穿了。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处世的原则其实都是源于老子对“柔弱”的推崇。


做事:无为而无不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23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这里老子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现在有很多人解释道家的“无为”时,认为“无为”的意思就是“万事不管”。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万事不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正是样样都要管。这两句话上面的“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的用。宇宙万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无所不为。到了最后归于静,归于空,所以是“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22章)可见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


什么叫妄作,简单地就是乱做。《道德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自然”。这个词不是个名词,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法自然”,意思就是道德法则是自然而然的,就是说道,不是强加于万物的,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内。无为,就是不要拂逆事物的本质,顺应事物的本质,事情自然而然就成了。


看破:祸福相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祸”使人悲伤,“福”使人快乐,因此“祸”“福”之间是一个对立矛盾。然而“祸”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训而产生“福”,“福”有可能使人乐极生悲而产生“祸”,因此“祸”与“福”之间又是一个统一的矛盾。


《道德经》里面讲了很多对立统一的例子。“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第二章)。我们所讲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乃至祸福都是对立统一的。


什么是对立?有和无是相反的,祸和福是相对的。什么是统一,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祸”就没有“福”。这种对立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又是可以转化的。比如说,空气和石头比,空气是“无”,石头是“有”;空气和真空比,空气是“有”,真空是“无”。


所里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老子要让我们看破这些。出自《淮南子》的“塞翁失马”的语言能够帮我们了解这种祸福之间的关系。


在生活中,人们应该将“祸”“福”对立统一起来,有了“祸”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福”,有了“福”要想到与之对立的“祸”,并且要从“祸”中看到“福”的希望,从“福”中看到“祸”的存在,这样才能较好地处理“祸”“福”矛盾。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把“祸”“福”对立统一起来,认为“祸”就是“祸”、“福”就是“福”,而看不到“祸”还能带来“福”、“福”又能带来“祸”,从而在处理“祸”“福”矛盾时就很可能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处事方法。



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