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聪明不如教智慧

 江山携手 2015-12-06

教聪明不如教智慧

本书是一场盛宴,为那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堪重负的孩子家长提供了智慧的美味佳肴。两位作者用以款待我们的是生动自如的文笔、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孩子们面临挑战的鲜明案例以及切实可行的育儿方法。我向那些想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茁壮成长并取得成功的父母们推荐这本书。

  ———美国心理学学会2010年会长、教育学博士卡罗尔·

古德哈特潜力是个危险的字眼儿!和绝大多数教育励志类书籍不同,该书开篇即否定了父母们极力从小挖掘孩子潜力的做法,呼吁整个教育需要从如何培养孩子对成绩的健康认识开始。

作者认为,当我们把孩子的潜力看作是取得斐然成绩的一个先兆的话,所谓的潜力就成了一种负担。因为父母和孩子都会不自觉地把目光集中在成绩而不是成长上,关注的是争当第一而不是取得进步。最糟的是,这种看待潜力的片面观点滋生了对失败的恐惧和担忧。作者语重心长地说:这本书就是想告诉父母,潜力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成长和学习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潜力意味着开发他们的人性,包括培养他们善待他人、关怀他人的能力,能用眼睛去捕捉那些比他们自己更伟大的东西,创造个人有意义的生活,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不光很多中国家长们有上述的教育思想误区,在美国情况也大体如此。很多家长相信,学习成绩好是聪明孩子的一大特点,他们应该为了前程而努力保持学业优秀,不然将会被这个竞争残酷的社会所淘汰。但作者观察过自己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以及他们在心理辅导中接触过的孩子,他们经常看到,那些聪明孩子往往会遇到困难就放弃、一丁点小错就烦恼、动机不明确、动力不强大、不能容忍与班级同学合作、与大人进行不必要的对抗、感觉孤单不合群。作为临床心理学家,他们看到太多聪明但不快乐的孩子。实际上,他们接触的那些最痛苦、最愤怒或者最压抑的孩子,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孩子。这个结果听起来是不是有些惊悚?不仅如此,作者提醒读者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自我崇拜的时代,强调引人注目,追求他人青睐。悲哀的是,聪明孩子往往成为被这种外在关注伤害最深的孩子。因为他们有能力表现。而且,这种表现似乎对他们周围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他们或许开始相信他们就是成绩本身。而很多家长和孩子都不懂的真理却是: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谁,而不是他们做什么。是的,人生的画卷不全是由成绩优秀决定的。事实上,很多聪明的孩子恰恰面临着特别的挑战。比如,有些孩子饱受完美主义的困扰、有些习惯与权威人物对着干、有些很难与同伴相处、有些情绪过分敏感、有些无法正确面对合作与竞争、有些表面上看很成功却郁郁寡欢,有些惧怕努力,因为他们习惯了一下子就成功。

这本书是两位美国育儿专家针对聪明孩子,或者说有潜力学习的孩子在成长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行为的对治之方集锦。比如,为了让聪明孩子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他们需要有高的标准,但不能滑向固执的完美主义。因为,顽固不化、毫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让人的内心苦不堪言,所以,纠正孩子的这一倾向,直接关系到将来他们成人后内心的轻松和弹性程度。换言之,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幸福指数。作为家长,诚不可不察矣!

那么,如何对症下药呢?作者举了真实的案例,详述了相关的理论,告诉家长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些看似简单的回应方法的背后,是各个不同门派的心理学的精华集成,读者可以在这些明晰简要的文字中,看到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孩子教育成长的热诚关爱。教聪明不如教智慧”———两位美国育儿专家和心理学家的建议,对当下中国教育界浮躁攀比风盛行、以孩子成绩为主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教育现状而言,是一个有力的提醒。
  当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对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的认同以及辉煌教育成果的艳羡,而普遍忽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有权自由成长的个人时,我们太需要深入反省我们的教育理念了。我们需要新的认知,需要记得把点亮孩子的内心智慧作为教育的重心,而不是偏狭地抓住皮毛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并沾沾自喜。

同情心、远见、胆量……这些品质不一定吸引别人的目光———你的孩子不会因为它们而获得一个文凭———但这些却是过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作者如是说。

归根到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有创造力、服务他人的心愿和学习能力的人。

好教育=好成绩,这样的思维,不知掐灭了多少孩子的创造力和为自己谋幸福的能力。从这一点看,这本书的出版,恰是时候。

推荐书籍:《教聪明不如教智慧》[美]艾琳·肯尼迪等著  于卉芹等译   新华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珠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