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在深香港青年的独白:香港太小,我想出去看看

 adai0755 2015-12-06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笑看风云 郑少秋 - 家传户晓 电视剧原声带

编者按:这周投稿邮箱中来了一封来自香港梁先生的文章,原文标题是《香港太细,我想出去睇吓》读过后皆为之动容。常说香港的青年缺乏远见,但事实证明我们错了。一个社会,总有那么一批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在思考着未来和方向。这让我们想起了当年张恒《香港,请将我遗忘》,这次,请听听“港版张恒”——Chris梁的声音。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简繁转化,以飨读者。

现今,我是一名在大陆工作的香港人,每个礼拜都同一群大陆客一齐,坐着B2巴士穿梭在元朗和深圳湾之间。尽管依然有好多人拎着大包小包,但同以前比,还是少了好多,尤其是占中之后。作为一名曾经在占中时静坐过佐敦道的年轻人,每个礼拜往返港深之间,都忍不住冷静下来,望住深圳湾的水面,思索当初的占中是否值得。

老实讲,我去静坐,并不是外界所谓的受“指使”纯粹觉得既然身边朋友好多人都在发声,他们说的也有些道理,那我就去表达下意见。但我并不认同他们长期占据核心位置的做法,也不理会他们的标语,独自背着包在佐敦道路中间的台阶上坐了一个小时。表达完我的观点,马上离开,不为别的,我的观点就是这样。

我有很多在港读书的港漂同学,虽然他们在我面前也不多谈陆港政治,我亦不多谈。但我们关系很好,我的感觉是他们都基本很有想法,我后来到深圳工作很大程度也是受他们影响。

初上大陆,我也有所顾忌,包括法治环境啊、安全状况啊…但在深圳住了有大半年,我发现很多事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在我们的媒介报道里所看到的大陆充满了“恶意”,抢夺奶粉、挤占资源,“利”字当头。但我来了这里后发现,因为是创业公司,年轻人多,工作氛围活跃,和之前朝九晚五差异很大。平时收工我更喜欢去红树林跑步,非常多的人晚间出来散步,香港是个安静的老龄社会,这里的热闹虽然噪杂,但令我觉得好有生气。

我时常在想,上一辈人留给了我们“狮子山精神”,作为草根阶层的努力与挣扎以及他们的顽强不息。我们香港人今日呢?前特首董伯去年说:“香港回归时的GDP是国家的16%,但今天其GDP只占国家的3%,重建香港才是当务之急。”没有几个人听,他作特首时也常被人喷。我觉得,并不是香港人不信、不知道,恰恰是大家都相信、都知道香港落后了,才逃避面对这样的数据,因为自卑,才对外界发生的事不管不顾,继续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如今的香港精神,可能更像“鸵鸟山精神”。

同事们经常说,你们香港人做事认真负责、执行力强,交代的事情一定会办好。但我觉得我们变得浮躁了,不愿意再走上一辈那样勤勤恳恳的道路。作为香港人,我们什么时候丢掉了踏实、肯干的实用主义品质?我非常忧虑,那些在球场打出“HONGKONG IS NOT CHINA”的标语会把香港带上一条绝路,他们只管搞破坏、贪一时爽快,从不搞建设。我们为什么会任由这样的人在香港大行其道呢?门店都冷清了,这是我们想要的香港么?我们不是一个自由经济体么,为什么还会限制商品购买呢?这不是自断生路么?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民主么?以民主的方式断绝了民主的进程,这不是相当可笑的么?

所以,我有些话想说。

一、陆港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密切


毫不避讳地说,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愿表达我的意见参加占中,但仅此而已。为了反对而反对毫无意义,喧闹之后我们终究还要认清现实:内陆是香港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和服务贸易进口的第一大来源,香港也是内陆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对如今的大陆来说,香港已经并不是唯一,还有深圳、有上海,但对香港来说,内陆却只有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特殊。




1.中、美、英、日、台是香港服务贸易额的前五位,内陆占了40.6%,达到了5530亿港元。不管是在输入还是输出,内陆都占到了绝对多数。

2.反过来看,香港的GDP在全国的百分比在一直下降,目前只有3%



3.香港对内陆的投资额却在不断增加。2014年,香港对内陆投资额占内陆吸收外资总额的68%,高出历年累计比重18.7个百分点。即便是往年,港资的比例也一直在内陆外资利用的首位。内陆搜索引擎百度搜索“港资,实际利用外资”,便能确信这一点。



这里的三点表示的是:1.香港对内陆依存度相当之高,而且不可逆转;2.香港与内陆的比较优势大幅下滑,经济话语权严重削弱;3.内陆加大了对港资的开放力度,香港投资人青睐内陆市场,挥“水”北上。

如果这些太抽象的话,那么有一个例证是绝佳反映了整体香港经济的变迁,那就是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从无到有,从平淡到精彩,从繁荣到鼎盛,再从鼎盛到衰落。2003年至2012年间,内陆与香港合拍影片达322部,占内陆与境外合拍影片总数的68.5%2013年,获准立项的合拍片共55部,其中内陆与香港的合拍片占到62%。在2013年国产票房的前30名中,港人指导的影片占14部,其比重位列第一。

这样的局面,与一项政策密切相关,它就是CEPA

二、CEPA十二年,香港变得更好了吗?


很多本港人对这个词可能还很陌生,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排斥政府作为,它其实已经浸入本港生活十二年了。就是最近,1127日,曾俊华代表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服务贸易协议》。曾生在自己的网志上说,这标志内陆和香港基本实现了服务贸易自由化,是自2003CEPA开通以来,内陆与香港实现更紧密经贸合作的另一个里程碑。

我不太关注政治化的内容,更关注的是CEPA协议本身能给香港带来什么,我所服务的公司就是得利于CEPA,跟曾生提到的网上广告公司iClick非常相似。这也让我对CEPA这么一个Arrangement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我的结论是,如果说“一国两制”是国家对香港未来50年的政治安排,那么CEPA,就是决定香港未来50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CEPA的产生背景:97回归以后,香港厄运不断,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 年美国的“911 恐怖袭击事件”和 2003 年肆虐全世界的 SARS,直接冲击了开放市场的香港,市场亟需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方向从国内来说,政治道义上也要求有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不能给人留下英国人能管得好、自己却管不了的尴尬境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CEPA出台。

2003 629 日,香港与内陆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简称“CEPA”),并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以每年一个补充协议的速度共签署了十个补充协议,不断强化内陆和香港的经济交往。

CEPA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这十年的实际效果如下:



表中可看出,在2001/2002低迷增幅后,香港对外贸易额从2003年开始基本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即便是2009年大幅走低,次年也有了爆报复性的反弹。基本来说,保持香港作为自由贸易港的活力,CEPA着实有功。

在与内陆经贸往来份额中,分行业占比来看:



有这么几点:

1.旅游业输出,即内陆游客在港消费额有了质的飞跃,但输入,即港人在内陆消费额却在不断降低。这和CEPA带来的“自由行”有着直接关系。2003年的香港可以说奄奄一息,因为非典SARS香港没有旅客,特首前去北京,希望能有根“划动点燃香港的火柴”,这才有了“个人游”计划。截至2014年,内陆赴港自由行人数达到4745万人次,是2004年的11倍,年均增长23.6%

2.运输业作为陆港的重点贸易领域均在缩水。早期运输业的输入和输出份额都占到了20%左右。作为传统贸易项目,至今在广东的高速上都看到大批繁体字的集装箱物流车,门槛低,从业人数众多。香港运输提供一直势衰,内陆运输大体往下,中间小幅上升。

3.金融和保险业比例小、增幅大。金融、保险业作为香港的优势产业,在于内陆贸易上反而比例非常低,一直在1%左右。但按增幅算,实际有100%300%以上的增幅。

或许可以有个更直接的问题,CEPA给香港带来了什么?



第一,带来了游客和消费。旅游业虽属最小的支柱行业,但同期161%增长速度则居四大支柱行业之首。之前提过不再赘述。


第二,带来了就业,大幅降低了失业率。旅游的产值虽不大,但吸收的就业人数是其他行业不能比的,牵涉了零售、餐饮、酒店、运输多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我有同学在IFC上班,但更多同学是在零售、酒店行业。这几年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数据上,2002年,香港的失业率在7.2%2014年为3.3%解决就业问题是每个秩序社会的必须,成熟、发达社会更加看重这个指标。


第三,带来了更便捷的城市交通网。在访港游客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香港的公共交通基本完成了质的改变,并以优质的服务承载了巨大的游客量。港铁的月载客量从2003年的5万人次提高到了13万。2003年的西线铁路、2004年的马鞍山至大围线及尖沙咀支线及2007年的将军澳支线、上水至落马洲线相继开通。九巴、城巴专营线路重组的不断完善,红绿小巴的补充,基本完成了本港的交通全覆盖。尤其是九龙,如果没有大批量旅客的进入,线路的改善远不及今天的速度。


第四,带来了更多的外来人才。CEPA 签署以来,内陆和香港不断加大相互招生力度、扩大办学合作方式,两地就读的大学生各有六万多人。这点有争议,认为他们抢了我们的工作机会。不过根据我的了解,我的绝大多数内陆同学都是要回去的,根本无从谈起分香港工作这个蛋糕。更关键在于,香港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如果没有新血特别是优质的新血补充我们各方面的负担将会加重到什么程度将来是否仍然有新的发展领域在内陆火热的“创业潮”在香港几乎鸦雀无声。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立在港科大的校园,但最终流向了深圳,市值80亿美金!十足可惜!


第五,以资本投入的方式保留了香港电影甚至是港式文化的火种,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形式。《无间道》三部曲曾经振奋了港人的电影梦,事后发现却是回光返照。CEPA生效之后,港产片不再受到20部引进大片的限制;补充协议五中香港与内陆合作拍摄的电影享有国产片待遇,香港电影不再列入进口电影;补充协议六中,更是放宽了在港后期制作的限制。吴思远、陈可辛、徐克、成龙、尔冬升等香港电影界大佬相继北上。特别重要的是香港影坛独一无二的瑰宝——动作电影人,在合拍片中大放光彩。2001年,张艺谋邀请武术指导程小东合作《英雄》;2002年《满城尽带黄金甲》请来香港的服装设计奚仲文提名奥斯卡;2004年《天下无贼》请来香港武术指导江道海;至于武打设计袁和平、美术指导叶锦添……更是两地合拍大片的常客。主创都是香港班底,但投资大多来自内陆,而演员则是两岸三地大杂烩,成为了目前合拍电影的一大特点。老一辈香港人是最讲实际的,既然本地支持不下去,有人来接盘,何乐而不为?

个人来说,我其实更喜欢彭浩翔的《低俗喜剧》和《志明与春娇》,体现的现今香港年轻人的生活,《寒战》更像一种仅供追忆的老派警匪片。可我也知道,这样的片是少数的,香港电影中更大行其道的却是情色和恐怖。投资小造成票房基数差,票房差反过来压缩投资额,恶性循环正在进一步杀死留守导演们的生存空间。

谁都知道,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在生存都是问题的情况下如何保留火种做传承?如果仅仅因为不在香港拍电影就被骂“港奸”,那接二连三奔赴荷里活拍戏又作何评价呢?

三、值得认真关注的CEPA条款

和一般的FTA自由贸易协定不同, CEPA中所有条款都只有内陆向香港开放的内容,而没有

香港向内陆开放的规定,因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单方倾斜优惠协议有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去利用呢?在既定规则下游刃向来是港人的强项,何乐而不为?

最新《CEPA服务贸易协议》除了涵盖和归纳了原CEPA和所有补充协议,以及《广东协议》中有关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亦包含了不少新增开放措施。有以下三个重要改变:


1.新《协议》是首个内陆全境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方式全面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自由贸易协议,转变了过去防御性强的正面清单方式。内陆对香港开放服务部门将达到153个,占WTO分类的95.6%

2.明确在内陆全境给予香港最惠待遇,即今后内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只要有优于CEPA的措施均将适用于香港

3.香港服务提供者的公司设立及变更的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个别限制领域除外。

具体开放领域见下图,主要看蓝色和绿色即可,每一阶段都会有相关的图示,最新的为第十二阶段的《广东协议》:



这里推荐一个非常好的网站,基本把有关CEPA利于香港方面的条款进行了梳理,相关从业者能在这当中发现不少宝藏——香港贸发局网站:

http://hong-kong-economy-research./business-news/subindex/tc/熱點話題/1X486E9L/1/0.htm

其中列明了每类行业的具体准入标准,例图如下:





四、我们低估了中央建设香港的决心


长期以来的政治氛围导致我们对中央的决定抱有偏见,是不可信、不民主的,但我们往往低估了中央以自己套路建设香港的决心。

政治上,即便是去年占中事情搞这么大,在涉及香港政体的改革上,中央坚决不让步也是有目共睹。事后来看,占中反而耽搁了香港的民主进程,无论候选人是谁,终归是普选、有了形式,民主可期,现在呢?反而遥遥无期。

经济上,CEPA以每年一个补充协议的速度完善,强化香港与内陆的经济联系。在内陆官员执行效率低下的情况下,能不间断地持续十二年做一件事,实属罕见。

我的感受是,无论政治上有什么阻碍,经济建设进程决不能被打断。

CEPA会不会是空头支票?

最新的例子是121日英皇证券发布的公告:与嘉实基金管理及上海丰实资产管理订立谅解备忘录,建议在CEPA框架下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在中国提供全方位的证券及金融服务。


在英皇的动作前,821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允许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各设立1家两地合资、港资可绝对控股的全牌照证券公司:



这说明CEPA协议确实是在逐步落实的,近期还在提速。内陆开的并不是空头支票,也没有任何一张空头支票能连续开十二年。接下来广东和深圳必然还有两家两地合资且绝对控股的证券公司,很可能就是在深港通开通前铺开,金融行业的朋友可以多关注。

五、放开“小我”,追寻“大世界”

我们时常觉得香港不如以前荣光,“亚洲四小龙”的称誉不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相当无奈和无辜: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每年GDP保持3%的增长其实已经很高、相当不易,拿成熟经济体和生长经济体比速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市政服务的高质量更是难以用经济数据衡量。最关键的问题是:内陆发展太快了,仅仅用一代人的时间突破了“大陆表哥”的身份,大逃港早已是过去式,香港在用什么样的视角和态度来对待内陆发展上产生了困境。

无论港人怎么看待“穷亲戚”变富了,来旅游的“表哥们”并不太在意香港究竟会发展得如何,禁止带奶粉大不了去澳洲,你来呛我大不了下次不来,who cares?但香港应该care!每每看到商场内有青年人带着口罩呛访港旅客,我是相当难过的,这不是我认识和理解的香港人,赶客容易请客难,这种自挖墙脚的行为损人不利己。

一个以多元、开放为特点的地区,一旦因为外界变化过大就惊恐地关上开放的大门,确实是没有必要的。香港因其独特的文化土壤培育了香港世俗之花,若是这个土壤酸碱度变了,那开出的花自然也不同,但必然不至于放到温室中触摸不得,更不至于变成了带刺的仙人掌。

内陆有句话之前很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可以变通一下:香港这么细,为什么不出去睇吓?

不在确定性中浮沉,走出去拥抱不确定性,外面的房子,有露台(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