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堡奇人》的三个平行世界

 主悦良品 2015-12-07

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或译作《高堡奇人》)以轴心国在二战中取得全面胜利的世界为背景,但迪克并没有构建一个庞大的架空世界,其作品更加关注在那个世界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因此,当我们的在阅读《高城堡里的人》时,我们读到的是小说中几个支线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德国人如何占领英国或德日如何在印度会师,架空世界对于前者来说不过是背景,而对后者来说则是主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高城堡里的人》中摘录出不少与那个架空世界相关的信息,这些片断式的文字散落在书页之中,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碎屑去想象一个更加庞大的世界。

当我们在阅读《高城堡里的人》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实际上是三个平行的世界,第一个是原作故事发生的那个世界(我们称之为”高堡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德国和日本是世界的霸主;第二个世界是书中书《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书名源自圣经《传道书》第十二章第五句”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杏树开花,蚱蜢成为重担;人所愿的也都废掉,因为人归他永远的家,吊丧的在街上往来“,译林译本译作《蝗虫成灾》,但本文中还用”蚱蜢“,将这个宇宙称为”蚱蜢世界“)的世界,美国和英国成为了世界的霸主;第三个便是我们(读者)所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称之为”现实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的历史我们应该很熟悉了。

美国的衰落

他说,如果乔·赞加拉的那枪没有打中罗斯福,罗斯福就能把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把美国武装起来,那么——(译林译本第63页,以下中译皆摘自这一译本)

引文中谈论的是《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一书的内容,因此是在蚱蜢世界发生的事,而在高堡世界中朱塞佩·赞加拉(Giuseppe Zangara)杀死了罗斯福,从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朱塞佩·赞加拉

现实世界中——1933年2月15日的迈阿密海湾公园(Bayfront Park),被赞加拉的子弹打死的人是芝加哥市长安东·瑟马克,而后者留下了“"I'm glad it was me instead of you”的名言。

罗斯福与瑟马克,后者不久之后就要被杀
阿本德森认为,罗斯福将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总统。和林肯一样强大。这一点在他当总统的那一年里就已经显现出来,他推出的一系列措施足以证明这一点。……罗斯福没有在迈阿密遇刺身亡。他一直活着,1936年再次当选总统,连任到1940年,一直到二战期间。……德国攻打英国、法国和波兰的时候,他一直是总统。这一切他都看到了。他让美国变得强大。加纳确实是个糟糕的总统,当时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他的过错。而且,在1940年当选总统的会是一位民主党人而不是布里克——(第63页)

引文中继续描述蚱蜢世界的历史,罗斯福只连任了一届总统,并在战争初期领导美国,但这段引文也同样透漏了发生在高堡世界中的历史,即罗斯福刚当上总统没多久便在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John Nance Garner)继任总统,而接替他的则是约翰·W·布里克(John William Bricker),没有罗斯福新政,大萧条和孤立主义到1940年仍在继续。

约翰·加纳和约翰·布里克

现实世界中,加纳由于反对新政在1940年大选时被罗斯福抛弃,而布里克虽然在1944年作为托马斯·杜威的搭档代表共和党参选,但最终还是输给了罗斯福。

那么,谁会是蚱蜢世界中那个拯救美国乃至世界的民主党人呢?迪克认为是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Rexford Tugwell)。

他认为继罗斯福之后,1940年当选总统的不是像布里克那样的孤立主义者,而是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会积极推行罗斯福的反纳粹政策。(第64页)

而且特格韦尔还避免了珍珠港事件:

特格韦尔总统很聪明,他把所有的舰只都开到了海上,因此美国的军舰完好无损。(第65页)

这些都是在高堡世界中未曾发生的历史。

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

在现实世界中,特格韦尔是罗斯福新政智囊团的成员,参与创建了农业调整管理局(AAA)、联邦紧急救援署(FERA)等机构,不过他的官运只到波多黎各总督便打住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苏联垮台后不久,他应征加入美国军队。日本占领夏威夷之后,他被派往西海岸。(第6-7页)
德国就不敢在1941年时贸然帮助日本。如此,他们就不能履行签订的条约。(第64页)

高堡世界中,1941年是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德国军队的进攻下,苏联迅速崩溃,而日本则在珍珠港事件中消灭了太平洋舰队,实现了占领夏威夷的目标,并且得到了德国的援助。引文中所提到的条约可能是指《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第三条规定:“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由于美国没有介入战争,因此德国根据条约援助了日本。

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击败了英军。

在那场战役中,隆美尔和他的非洲集团军击败了戈特将军率领的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军。(第77页)
威廉·戈特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堡世界中与隆美尔作战的是威廉·戈特(William Gott),他搭乘的飞机没有被击落,从而顺利当上了第八集团军司令。这就意味着北非战场可能根本就没有蒙哥马利什么事,小说中出现的“蒙哥马利”不过是旧金山的一条街道而已。

如果德国没有占领马耳他,丘吉尔就不会倒台。(第65页)

而且在高堡世界中,德军占领了马耳他,并导致了丘吉尔的下台。

当德国人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在这本书中,隆美尔没有和从苏联南下的德国军队会师,冯·保卢斯率领的德国军队……所以德国人就不可能继续推进到中东地区,获得他们急需的石油,或者像事实发生的那样,推进到印度。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可能和日本会师。(第65页)

引文从侧面描写了高堡世界的历史——隆美尔同保卢斯实现了会师(根本没有什么斯大林格勒!)并推进到了中东地区,控制了石油,并在印度同日本实现了会师。

东经70度线

现实世界中沦为空想的“以东经70度线为德、日作战分界线”的计划在高堡世界中得到了实现。

隆美尔

高堡世界中的英国最终在战争中惨败:

因为是他(戈林)的空军摧毁了英国雷达站,从而消灭了英国皇家空军。本来希特勒是想让他们轰炸伦敦的,就像是轰炸鹿特丹一样。(第74页)
那时隆美尔已经被调往英国,去结束那里的战事。(第77页)

而且最终“举国玉碎”的似乎也是英国:

他的哥哥们在1944年被杀害了,是被英国的突击队员绞死的,就是那些在轴心国后方活动的长途沙漠突击队。在战争的最后阶段,眼看同盟国不能取胜,这支部队变得疯狂至极。(第78页)
在伦敦战役中,英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喷火器、硫黄和汽油。后来我看到过一些德国部队,许多船只都被烧成了灰烬。那些水下的管道——把海洋变成了火海。还有那些针对平民的大规模火弹袭击。丘吉尔认为这些袭击可以在最后时刻挽救战争。还有那些在汉堡和埃森的恐怖袭击,以及——(第78页)

不过在蚱蜢世界中,战争是另外一幅图景:

一旦英国人战胜隆美尔,他们就可以把所有军队从北非撤回来,北上经过土耳其,和苏联的残余部队会合,然后站稳脚跟——在书中,他们在伏尔加河的一座城市最值了德国向东深入苏联的企图。(第65页)

而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在高堡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没有发生过。

在这本书里,美国的舰队阻止了日本侵占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第65页)

这也意味着在高堡世界中,日本人占领了两地。

高堡世界中的战争一直打到了1947年:

1947年,在签订《投降条约》的那一天(原文为Capitulation Day),他几乎像疯了一般。(第7页)

轴心国统治下的高堡世界

被瓜分的美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被划分为若干殖民地,他就落脚在日本殖民地这一边。(第7页)(英文原文中使用的说法是settlement line)
皮诺克斯(pinocs)政府是位于萨克拉门托的美国白人傀儡政府。(第7页)
这家商会会在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以及被划在太平洋沿岸国(Pacific States of America)版图里的内华达部分区域都有办事处。(第7页)
他可以溜过边境,进入落基山脉国(Rocky Mountain States)。但那儿和太平洋沿岸国结成了松散的联盟,可能会将他引渡。(第7页)
纳粹的火箭助推飞机从头顶飞过,没有停下来,没有对峡谷市(Canon City)产生什么兴趣,这再好不过。他们也没有对犹他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或者内华达地区东部感兴趣,没对广阔空旷的沙漠各州或者牧场各州感兴趣。(第28页)
更糟糕的是,南部(the South)和德国(the Reich)在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7页)
”你们是从美国来的?““我家在美国。”那个年纪大一点的说道,“在费城。我有三个孩子。老大十一岁了。”(第30页)(此处原文为:"Are you from the United States?" she asked. "I am," the older man said. "Philadelphia. Got three kids there. The oldest is eleven.")

通过以上引文我们可以知道:

亚马逊试播剧《高堡奇人》片头出现的地图

二战结束后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日本控制的一侧建立了名为太平洋沿岸国(Pacific States of America)的白人傀儡政权,其领土范围包括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以及内华达部分区域,首都在萨克拉门托。

太平洋沿岸国的东部是落基山脉国(Rocky Mountain States),与前者有松散的同盟关系,其领土范围可能包括犹他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或者内华达地区东部,或许还包括亚利桑那、新墨西哥或德克萨斯以及内布拉斯加(《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在那里出版)。

United States还存在,但究竟是作为傀儡国家还是直接被德国统治,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个和德国联系紧密的南部(the South),有观点认为这是一个类似于维希法国式的政权。

《高堡奇人》中出现的另一幅地图

美国实行了纳粹的种族法案:

但是1949年时,我看到许多犹太人逃离了美国,所以美国才变成你们的。……那部该死的《纽伦堡法案》。我小时候住在波士顿,对犹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但我绝不愿意看到纳粹的种族法案在美国得以实行,即使我们的确输了这场战争。(第31页)

而托特组织(Organisation Todt)主导了美国东部的重建:

我们都住在纽约州北部的森林里,像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那些战后重建的日子,是最快乐的时光——一排排漂亮、整洁、坚固的公共大楼竖立起来,一个个崭新的城市拔地而起,比如纽约和巴尔的摩。现在,像新泽西克虏伯和索伦这样的大联合公司主导着一切。(第83页)

作为世界霸主的纳粹德国

德国人掌握了原子能,并实现了阿特兰特罗帕(Atlantropa)工程(关于阿特兰特罗帕工程,请看《20幅从未变成现实的地图》一文):

通过使用原子能,他们把地中海围了起来,抽干水,改造成良田。(第23页)

德国人的火箭技术继续发展,不仅有火箭助推飞机,还登陆了月球和火星:

幸好前往火星的太空飞行分散了世界各国对非洲问题的关注。……先飞月球,再飞火星。(第23页)

德国在塑料领域取得了垄断地位:

德国的大型化学联合公司,特别是I.G.法本公司……全球的塑料领域都被他们垄断,特别是聚酯领域。……从欧洲堡垒发射的星级火箭的主要材料就是抗热塑料。……在商品交易会上,他看到过一些德国的先进工艺,包括全塑料汽车D.S.S.——轻型快客——按照太平洋沿岸国的货币计算,售价大约六百元。(第18页)

德国对非洲展开了种族灭绝:

解决美洲土著人的问题曾花了两百年时间,但德国只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解决了非洲土著人问题。(第23页)
赛斯-英夸特,是少数几个要为非洲大屠杀决策负责的人之一。目前,黑人人口已濒临灭绝。(第91页)

德国人实现了东部总体计划,获取了“生存空间”:

斯拉夫人被迫倒退了两千年,全部被赶出欧洲,又回到了他们的亚洲腹地。……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居民在广袤的世界粮仓乌克兰辛劳地耕地、犁地、播种和采摘。(第23页)

希特勒还活着,但是“据说身患老年痴呆症,在一家疗养院里了却残生”(原文为Old Adolf, supposed to be in a sanitarium somewhere, living out his life of senile paresis.)。希特勒得的是老年麻痹性痴呆,但他似乎还是纳粹的元首(因为还在喊Heil Hitler)。

马丁·鲍曼成为了总理;戈林贪得无厌,住在巨大的城堡里;希姆莱在1948年神秘死亡;海德里希控制了警察系统;冯·席腊赫负责抽干地中海,主张建立斯拉夫人隔离区;赛斯-英夸特负责殖民地事物,执行了非洲大屠杀;而在鲍曼死后戈培尔成为了德国总理。

关于日本的描写不多,其中提到了太平洋同盟共荣圈(Co-Prosperity Pacific Alliance)以及”日本人正在巴西内陆烧毁丛林,竖起八层楼高的泥砖房,给先前只知野蛮厮杀的土著人做公寓。“。

加拿大保持了一定的独立(书中第74页提到:”当然,他实在加拿大做广播节目。那边稍微自由一点。“),同时还存在着瑞典等中立国家。

当然我们不能忘了德国盟友:

还有意大利,那个位于中东的小帝国……那个颇具歌舞喜剧色彩的新罗马。(第80页)

蚱蜢世界的战后图景

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罗斯福没有遇刺,他把一个强大的美国留给了特格韦尔,特格韦尔在珍珠港事件中保住了太平洋舰队,由此进一步击败了日本;在北非,英国人击败了隆美尔,取道土耳其北上,穿越高加索与苏联残余部队会师,并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意大利”背叛了轴心国,和英国联手,打开了‘欧洲软肋’“。英军和苏军一同攻克柏林。

希特勒没有自杀,而是被送上了审判台,最后被处死。中译本中“我是德国人”的一句原文中为德语”Deutsche, hier steh' Ich“(德国人,我站在这里),模仿的是马丁·路德的那句”Hier stehe ich, ich kann nicht anders, Gott helfe mir, Amen“(我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所以拯救我吧,上帝)。

书中还提到了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英国瓜分了苏联,中国没有发生革命,而是和美国结成了同盟。美国通过贸易控制了整个太平洋地区。

实际上,《The Grasshopper Lies Heavy》中的战后世界可以看作是高堡世界的一个翻版,如果说美国扮演的是日本的角色的话,那么英国就是改头换面之后的德国,比如其控制的范围:

在完成了对欧洲的全面控制后,英国逐渐显露出了种族主义倾向:

而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相对温和,一如高堡世界中的日本。

在蚱蜢世界中,华人取代了犹太人的角色,成为被迫害的对象。

丘吉尔认为,美国通过迎合庞大的华人人口,削弱了英国在南亚的统治。这些华人当然是亲美的。英国还是建立——他们称之为”羁押保护区“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集中营。关押了成千上万被疑谋逆的华人。这些华人被指控犯有颠覆罪和煽动罪。(第157页)

而丘吉尔也变成了希特勒式的领袖,在位超过二十年,”几乎变成了一个中亚地区的旧军阀,没有人敢对他说不”。

蚱蜢世界战后和平的局面仅仅维持了十年,英美两国便发生了冲突,而高堡世界中德日两国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冲突。《高城堡里的人》出版于1962年,在这一年,现实世界中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冷战达到顶峰。高堡世界也好、蚱蜢世界也好,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冷战中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投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