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业4.0:制造的“平台”竞争

 davidmowei 2015-12-07

和互联网的平台竞争一样,工业4.0的物联网时代,最大的赢家将是那些在软件层上融合了各种设备、数据及服务的“平台”控制者,而不再是做出最佳产品的公司。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和传统制造业强国的德国要想在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的未来保持领先,并非易事。


“物联网”(IoT)正逐渐在工厂车间里成为现实:工业机械及产品日益被装满传感器并接入互联网。制造产品的重要性减弱了,了解事物的重要性提升了。很多时候,成功者不再是做出最佳产品的公司,而是能收集到最有用的数据并利用它们提供最佳数字服务的企业。最大的赢家也许是那些“平台”控制者,这些平台在软件层上融合了各种设备、数据及服务,其他公司可以在此之上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任何制造业大国都应该把实现这一转变列入议事日程。但在德国,这种紧迫感尤甚。问题并非德国企业在创新上裹足不前,事实上,在产品及车间的数字化方面,许多德国企业走在前列。然而,产品及工厂的智能化只是数字化征程的第一步。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的报告称,无法提供整合化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可能很快会丧失竞争力” 。




读图:“产业平台的争夺战将是德国式精准与美国式速度之间的竞赛。” 平台的意义在于分享,但许多德国人认为这种操作模式不太公平。中小企也害怕因失去对知识产权的控制而丧失竞争优势。


德国人担心其汽车厂商会沦为低利润的五金工厂,而美国的科技巨头通过提供软件和车载娱乐系统(甚至可能最终自行设计汽车)赚取大部分利润美国人还在努力打造“智能家居”操作平台,也令德国人忧心忡忡。“谁控制平台,谁就统治未来。”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宣称。他创造了“工业4.0”一词,用以形容德国工业界向数字化联网未来过渡的集体努力。

有分析指出,德国的工业厂商和消费品企业有着不一样的经济模式,前者的运作更缓慢复杂,既有企业的专长难以被复制,而且他们往往控制着对产品所生成数据的使用。然而,安慰仅止于此。面对平台之争,德国的制造厂商面临从思维模式、运作模式到企业文化的几大障碍。例如,随着时代变迁,它们对精准的讲究可能从优势变成了缺点。有人指出,平台之争将是德国式精准与美国式速度之间的竞赛。


平台经济为何能挑战德国工业制造?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能从德国的转型中学到什么?欢迎阅读十二月刊文章《德国转向数字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