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广州平淡 2015-12-07



人体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作者:张彩萍(定西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


微生态学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德国的沃克鲁什博士(olker Rush)首次提出的。 2001年,感染病学家李兰娟院士将微生态学和感染相结合,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的概念。感染微生态学的提出不仅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而且使人们从微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更新了抗感染的策略,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维持宿主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合成各种酶及营养物质等促进内环境的稳定,控制某些感染性、菌群生态失调、菌群定位转移所相关的多种疾病。



机体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的关系

机体与其所携带的正常菌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正常人体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各种腔道,存在着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群。它们在与宿主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内部及其与宿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形成一个能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交流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称之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是对人体有益,甚至有些细菌对人是必需的。


人体各部位正常菌群分布

人体表面与外界相通的自然腔道栖居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1985年瑞典一位微生物学家统计出一个健康成人全身寄居的微生物总量达1271克,主要为细菌,其中胃肠道1000克,皮肤200克,口腔、上呼吸道和阴道各占20克,鼻腔10克和眼部1克。 人体主要微生物在肠道,肠道微生物占人体总微生物的78.67%,粪便重量的1/3~2/5是微生物。人体微生物细胞的体积相当于一个人的肝脏,其拥有生命所需的酶远远超过肝脏所产生的酶。所以细菌成为人体的内环境

1
皮肤的正常菌群

皮肤的正常微生物群分为常住菌与暂住菌。常住菌主要有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微球菌、棒状杆菌属细菌、厌氧丙酸杆菌、消化球菌等。外耳道的正常菌群以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较多

2
口腔的正常菌群

口腔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和螺旋体。主要有草绿色链球菌(甲型或乙型)、此外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奈瑟氏菌、棒状杆菌、流感杆菌及厌氧菌。婴儿在一般含有与母体阴道内相同类型的细菌,如乳杆菌、棒状杆菌、葡萄球菌、微球菌、大肠埃希菌、各种链球菌和酵母菌,特别重要的是有时含有β-溶血性链球菌,这是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常见的致病菌。

3
呼吸道正常菌群

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与口腔基本相似,鼻咽部的正常菌群主要是草绿色链球菌。鼻腔粘膜常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有时有甲型链球菌、棒状杆菌、布兰汉菌等。咽喉部及扁桃体粘膜上普遍存在草绿色链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布兰汉氏菌、奈瑟氏菌、棒状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拟杆菌、梭菌、螺旋体等,同时还有潜在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A群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4

胃肠道正常菌群

肠道与微生物群组成一庞大的微生态系统。人的胃肠道栖息的细菌大约重1000 g,种类大约30个属400~ 500多种,总体数量在1014以上,比人体细胞的10倍还多。胃内基本无活菌,空肠和回肠上部的菌群很少,从回肠末端到结肠,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这里是人体内主要的贮菌所,细菌可占人粪便干重的20%;每1g湿粪便约含细菌1011。肠道菌群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厌氧菌与需氧菌之比为1000:1。

5
泌尿生殖道的正常菌群

正常情况下,男性和女性仅在尿道及生殖道外部和前部含量有少量细菌。尿道外1/3部可有类白喉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女性生殖道还有大量的乳酸杆菌、类白喉杆菌、微球菌、微嗜氧的链球菌等,还有大量厌氧菌,如类杆菌、厌氧消化链球菌、消化球菌及小韦荣氏菌等。还有支原体、酵母菌等。

6
眼结膜的寄居菌

正常的眼结膜由于溶菌酶的作用一般是无菌的。但是有时也有表皮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氏菌、α-溶血性链球菌、莫拉氏菌等寄居。


人体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正常菌群不仅与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菌群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

1
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参与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除参与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及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外,还参与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及激素转化等过程。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吡哆醇及维生素K等,供人体吸收利用。

2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抗原物质,刺激免疫应答。正常菌群释放的内毒素等物质能激发宿主的防御机制发育,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是非特异免疫功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生物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之间相互制约而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且阻止和干扰外来微生物在人体的定植或入侵。正常菌群通过粘附和繁殖能形成一层自然菌膜,是人体防止外袭菌侵入的生物屏障。从而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4

抗衰老与抑癌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有人将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作为健康长寿的标志之一。此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它们的抑癌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解亚硝酸铵,并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有关。


微生态失调与医院感染
1
菌群失调

Ⅰ度失调:指在外环境因素、宿主患病或医治措施造成的暂时性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和数量的失调。这种失调可通过细菌定量检查发现,在临床上具有可逆转性,将失调的因素除去,便可恢复正常;Ⅱ度失调:菌群内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将失调诱因除去后,失调状态仍不能恢复,即无可逆性;Ⅲ度失调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种占绝对优势的状态,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如艰难梭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以及真菌性肠炎等,又称菌群交替症或二重感染。其诱发原因主要是大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2
定位转移

横向转移: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如下消化道菌群向上消化道转移,上呼吸道群菌向下呼吸道转移,泌尿道菌群转移到肾盂,阴道菌群转移至子宫及附件等;纵向转移纵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黏膜深处转移。如上层细菌转移到深层,尽管没有比例失调也会引起疾病。

3
血行感染

血行感染就是致病菌循血液运行而传播,实际上也是移位传播的一种途径。血行感染有菌血症与败血症。当身体衰弱或免疫功能低下时,细菌进入血液,发生感染。

4

移位病灶

正常微生物群因其他诱因,迁移至远离的脏器或组织形成病灶 。如脑、肝、肾、腹腔、盆腔等处的脓肿。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是导致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广谱抗菌药物使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被抑制或杀灭,耐药菌大量繁殖而致病,是微生态平衡被破坏的较严重后果。此外,免疫抑制剂、激素、细胞毒药物的使用及射线照射等所有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均可引起微生态失调,导致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