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匈奴王就是夏朝国王桀的后代,只不过这个桀是个末代的暴君,他的儿子逃到边境又想反商复夏,当然想进攻中原喽。 匈奴的中国基因: 我所发的历史博文,全是考据正史而来,正史拥有真实的权威性。当然其中如果有质疑的,可以辩解。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所引用的正史算是最可信的。其中好事,坏事都有一一列举,不算偏颇。记录得也极其详尽,可以前后印证。 本文取自《汉书匈奴传》,摘选其中精彩的部分供大家分享。虽说是真实的历史,却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虚假的小说来得精彩。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匈奴,其祖先是夏后氏的后裔,叫淳维。在唐、虞之前有山戎、猃允、荤粥之称,住在北边,随水草畜牧转移不定。 欧洲惧怕匈奴人,中国汉朝时也经常被他们侵袭,有如惧怕蒙古人一般。而匈奴与蒙古并不相同,只能说同是游牧民族,并不算是蒙古的前身。在尧,舜之前也有一些山戎、猃允、荤粥这样的夷狄,只是后来这夏朝的后代淳维与他们和平共处,融为一体了。淳维恰恰是夏桀的儿子,而夏桀是出了名的暴君,也爱打仗。他的儿子可能也继承他的性格,把匈奴变得也极其蛮横。 说白了,匈奴就是商朝将夏朝打败后,逃至北方演变成的一个野蛮民族。 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年轻力壮的吃肥美的肉,年老的则吃剩下的,他们看重健壮而轻视老弱。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了,便将其妻子全部娶过来为妻。这可能与他们的祖先淳维有关,据说淳维就是这种做的,把夏桀之众妾据为己用,为避商汤攻伐,便避居于茫茫北蛮荒漠之地。这也他们的保全民族有关,因为要打仗,就要人口,就不管那么多了,把后妈们都当成老婆。因为年轻的要参战保卫他的国家,当然要健壮,因此老人都将肥美的食物让给年轻人。 在周朝,匈奴多有侵袭周,可能记载得并不详尽吧,抗击匈奴有胜也有败,我也认为并不精彩吧,也就不多考据了。下面仅列春秋至汉朝的匈奴史。 当是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西河圜、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绵诸、畎戎、狄□之戎,在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晋文公驱逐的戎狄,居住在河西银水、洛水一带,称为赤狄、白狄。而秦穆公则使由余、西戎八国归附于秦。 所以在陇西有绵诸、畎戎、狄犭原等戎族,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戎族,而晋的北边有林胡、楼烦,燕的北边有东胡、山戎等。他们分散居住溪谷之间,各有自己的君长,算起来大约有一百多个戎族,但不能统一。 匈奴仅是其中之一,只是后来匈奴强大起来统一各族。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 同时赵武灵王也改变习俗,穿起胡服,学习骑射。他这是学胡人的,并不是学匈奴,匈奴这时并不强大。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 秦灭六国后,始皇派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全部收复河南之地,沿黄河筑起关塞。 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又修通了从九原到云阳的直道,并利用山边险堑、溪谷,凡可修缮的都加以修缮,筑起从临洮到辽东一万多里的长城。万里长城从现在就有万里之称了!而不是什么有的砖家所说的,是以后的朝代才形成了。 上面的多也有东胡人、狄人侵袭中国,并不是仅是匈奴,后面是匈奴统一各族,变得强大起来。 于是冒顿知其左右可用,从其父单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皆随鸣镝而射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于是冒顿自立为单于。 于是,冒顿认为他的部下可以听命为他所用了,在跟着他父亲头曼去打猎时,他突然用鸣镝射向头曼,其左右都随着鸣镝一起发射而置头曼于死地,接着他又将后母、弟弟以及不肯顺从的大臣统统诛杀了。 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 冒顿大军一到,很快大败东胡军,消灭了东胡王,将其民众畜产掳为己有。征东胡回师,又向西攻击赶走了月氏,向南兼并了楼烦、白羊所居河南之地,将秦朝派蒙恬夺取的匈奴故地全部收复, 8楼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