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者观察】坚守定位应对供销合作金融挑战

 文野 2015-12-08


  日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支持供销社“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法开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创造条件成立河南省供销合作银行”。应该说,这是继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后,省级层面一个较有力度的落实之举。


  上述《决定》也是河南省此次发布《意见》的政策框架和依据。《决定》发布之初,业界认为其最大的亮点是“允许具备条件的供销合作社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试点”。可以预见,曾以人缘、地缘优势为傲的农信社,在其他金融业态尚未深耕的乡镇领域,将要面对具有同样优势的生力军的挑战。应对挑战,农信社需要知己知彼,前瞻新形势、新问题,及早出台应对策略。


  供销合作金融提速


  “供销社又回来了。”这是很多人近期对供销社的印象。这家有着61年历史,却一度归于沉寂的我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因其在农村金融的参与度不断提高,重回人们的视野。


  记者采访消息人士得知,供销系统近年来一直在酝酿合作银行的成立与建设,并凭借其网络体系优势,已经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2015年4月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表示:“不会用太久,供销社的第一家合作银行可能就能创办起来”。仅半年多后,河南又发布上述《意见》,不难看出,供销合作金融的进程正在提速。


  供销社参与农村金融,设立合作银行具有较大优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曙光曾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供销社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农产品和农资供销以及农村经营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点和渠道是供销社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最大资本,也是强有力的保障。”以网络为基础,衍生出了诸如信息、客户和系统人员的优势。


  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就入选中国百强企业,中国供销集团以96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83位,在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排名中名列第31位。有媒体也进行过调查,以浙江省为例,杭州市70%的水果是通过供销社系统流通出去的,浙江省整个供销系统的产值为4000多亿元,与温州市的GDP相当。


  除了上述“硬资本”外,截至2015年年初,供销社在15个省份开展了资金互助和信用担保等金融活动,参与建立了合作社银行、资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信贷机构共341家,还参与组建了20家村镇银行,并进行了相应的人才储备和风控设计。


  硬币的另一面


  上述知情人士说,尽管供销合作银行已“箭在弦上”,但不同于农民合作组织内部的资金互助组织,成立合作银行必须取得监管部门的批复。


  供销合作银行要真正付诸实施,不仅仅需要迈过发起设立这一关,更重要的是要完善风险控制、内部管理等相关制度。上世纪90年代曾蔓延全国供销社的“股金风波”和“合作基金会事件”使很多人对供销合作金融仍抱有怀疑,监管层也是持审慎的态度。股金挤兑、高息揽储、无法兑付金融风险曾经把部分供销社逼上了破产的边缘,在金融环境更加复杂的当下,如何不再重蹈覆辙,如何解决好、平衡好风险防控和改革发展的问题,对供销社而言并非易事。


  可以类比的是,带着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初衷,小额贷款公司在一些地方曾得到力推。然而,目前一些地方小额贷款公司问题逐渐暴露,坏账攀升,甚至出现个别小额贷款公司倒闭的情况。供销合作银行成立后,是否能够规避上述问题,真正实现设立的初衷,避免成为实体经济的“抽水机”,则需要多方的协调和努力。


  立足根本 互利共赢


  2003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以来,农信社选择了股份制农商行的改制方向,以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2010年11月,银监会颁布《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农信社的股份制改造进度明显加速。农信社改制并未改变其扎根基层的本色。在向农商行转变的过程中,农信社系统始终坚持了县域法人体制,保持了服务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地位。


  未来,供销社系统接棒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之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将有可能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更多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陆续出现。面对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农信社应当认真审视,加快制定应对措施。例如,合作金融的服务范围与农信社有重叠,可能会对农信社吸收存款等业务形成一定冲击。


  同时必须看到,县域和农村领域空间广阔、人口众多、需求多样,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关键是要形成运作高效、内控完善、服务优质的体制优势。供销社主导的农村合作金融则处于起步初期的探索阶段,在乡镇发展缺乏着力点,必须与外部机构进行合作,不会对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产生大的冲击。未来无论农村金融领域如何改革,有效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质量是永远不变的根本宗旨。农信社系统和供销社主导的合作金融机构应立足根本,发挥各自优势、扬长补短,逐步形成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格局。(作者:《中国农村金融》资深记者李冰洁,来源:《中国农村金融》2015年第2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