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锐】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课上,为何如此偏爱大数据?

 tlqz72 2015-12-09


楼梦莉 张峻搏


如果你有机会穿越回中国古代,你会选择哪个年代,选择怎样的家世背景?你是否能够预料自己将要面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如果你有机会亲历70 多年前的德国,作为轴心国的公民来感受战争,你会如何理解战争与人类的关系?


这些问题,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中,无疑只能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空谈。但是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课堂里,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去体会。


在思来氏与十一学校共同开发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App 中的历史场景穿越回过去,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还能在立体的概念建构中链接各种学习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App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都会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的分析,就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


用数据发现学生的兴趣
search


以二战一课为例。学生进入到App 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作战指挥室的样子,伴着当年双方士兵都非常喜欢的《莉莉玛莲》的音乐声,立刻会感受到自己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如下图)


随后,学生点击App 内的某一个点,就可以进入到相应的模块之中。例如,学生如果点击App 内的地图,就可以进入地图模块。在地图模块中,学生拖动下方的白色滑块,可以看到1939 年到1945 年六年间,同盟国和轴心国双方战场态势的变化。如果学生对某个战场感兴趣,还可以点击相应的按钮,查看详细的战役介绍。(如下图)


这些战役,基本涵盖了二战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然后通过后期数据的搜集,我们就能够看到学生对于哪些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哪些内容还不是很了解,根据这些数据,教师就能够知道哪些历史事件是需要详细讲解的。


同样,在人物模块里,学生可以看到很多这个历史专题中的重要人物。学生点击头像,便可以阅读他们的详细介绍。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数据便被记录了下来。通过数据,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人物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林则徐,而是维多利亚女王。学生为什么对维多利亚女王最感兴趣?他们的答复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维多利亚女王真的那么丑么?


在视频模块,学生可以观看与二战相关的视频。这些视频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内容。在二战一课中,学生观看时间最长的视频是《辛德勒名单》(点击16 人次,观看时长517 分钟),点击次数最多的是《拯救大兵瑞恩》(点击23 人次,观看时长444 分钟)。


不过,书籍模块中,教师没有放置太多的书籍。关于二战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学生面对这些海量书籍的时候,会不知所措。教师做了一个去粗取精的工作,将精华提供给学生,然后记录学生的选择。一个学期之后,根据记录的数据,人们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是《拥抱战败》(共计36人收藏),最不喜欢的书籍是《今井武夫回忆录》(无人收藏)。


于是,那些学生不是很感兴趣的书籍便会被剔除掉,再替补上一些。可以想象,经过长年的积累,一份高中生最喜欢的二战书籍的名单,便会应运而生,而且这些书籍都是经过数据检验的。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导入课程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而上述三个模块的数据,就可以为他们导入课程提供很好的支持。不仅如此,如果能够通过数据发现学生的喜好,也可以让很多人眼中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历史学习从兴趣出发。


用数据发现学生的思考
search


除了上述的三个模块之外,穿越回过去的历史场景模块之中产生的数据对于教学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文章开头所述,二战一课中,学生将扮演一个宏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切身地去感受那个年代德国民众对于希特勒的狂热崇拜,然后,到某一个节点处,将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下图)


当然,一个小人物的选择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学生的价值判断,在点击屏幕,做出选择的一瞬间,却已经体现了出来。


学生做出选择的这些数据都将被记录下来,而且记录的数据不仅仅包括了一个班级整体的数据,还包括了每一个个体学生的数据,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就曾发现,班级中有些学生的选择,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某位同学的选择和另一位同学的选择会完全相反。


这表面上表明了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但是其背后是两个人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非常重要的依据,引发观点不同的学生进行辩论,这大大提升了课堂的发言质量。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特级教师魏勇表示,有了这些数据之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更加活跃了,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些数据也使得教师可以更容易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想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策略更有针对性。


用数据帮助传统课堂
search


当然,App 对课堂的促进功能还不止于此。对于很多使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的学校来说,App 内练习模块的数据,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数据不仅仅能记录学生的做题正确率,还能记录学生的做题时间。以下图为例。



班级学生在24 26 两道题都只有一人做错,但是当我们分析做题时间之后,就会发现,24 26 两题,做错的学生用时分别为3 秒和26 秒。显而易见,24 题做错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认真答题导致的,而26 题做错的学生,则是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做错的。


这就说明做错26 题的那位同学,对题目的知识点没有掌握。换言之,这位学生在这道题目以及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上,是需要教师指导的。这些数据,在传统的纸质答题上无法体现,而对于教学和考试来说,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数据的记录非常详尽,并提前知道了学生的喜好,教师可以提前备课,从学生最关注的角度入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此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很多问题的设计都非常具有思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独立思考能力往往需要在与人不断的辩论中培养形成。这些数据的搜集,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辨思维,即时发现学生思维和逻辑上的漏洞,从而在历史学科上得到真正的收获。


——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魏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