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幾個被混淆的部首談正體字規範字形的完善 之二

 诗书之华 2015-12-09


  (2010-06-08 01:23:46)

标签: 

说文

 

字表

 

隶变

 

常用字

 

杂谈

分类: 語言文字

“攵”與“夊”

 

“攵”來自於小篆隸變之後出現的“攴”,即“攵”、“攴”為同一部首之異寫,楷體中,“攴”部的字,大多數以“攵”部呈現,保留“攴”形式的常用字屈指可數,古風猶存,《說文》中收入且如今依然常用的“攴/攵”部之字有(《說文》:“攴,小擊也。从又,卜聲。普木切。”):

啟、徹、肇、敏、整、效、故、政、數、孜、敞、改、變、敕、斂、敵、救、赦、攸、敦、敗、收、攷、攻、畋、敘、牧、敎(即“教”,《說文》中,“敎”獨立成部)

從幾個被混淆的部首談正體字規範字形的完善 <wbr>之二

 

保留“攴”形之字:

寇、敲

從幾個被混淆的部首談正體字規範字形的完善 <wbr>之二


將“攴”與其他組字構件融合之字:

更(从攴,丙聲)(“更”原字為上“丙”下“攴”)

“攴”訛變之字:

鼔(今作“鼓”,“攴”訛為“支”)(擊鼓也。从攴,从壴,壴亦聲)

 

 

“夊”部與“攵”形似,與“夂”更似,但終究相異,楷書宜區分,但手寫行書則可不分,以求便捷。“夊”“夂”均為三畫,區別在於末捺與首撇相交處是否出頭;“攵”四畫(撇、橫、撇、捺),二、三兩畫楷書不連寫。

 

《說文》:

夊,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楚危切。

夂,从後至也。象人兩脛後有致者。陟侈切。

 

收入於《說文》之夊部常用字:

致(宋體誤將此字歸入“攴/攵”部,對岸“常用國字表”中此字歸部正確)、憂、愛、夏、夔

從幾個被混淆的部首談正體字規範字形的完善 <wbr>之二


《說文》中夂部之字於今已不常用,其中“夆”字作為聲旁仍常見。(“夆”字,音敷容切,夂部中另有一字與“夆”形似,將“夆”字下部三橫改為“彡”,音乎蓋切)

 從幾個被混淆的部首談正體字規範字形的完善 <wbr>之二



另,“冬”字上部之“夂”形為隸變類化而成,與上述“夂部”無涉,“冬”字上部之“夂”為古文“終”字,音職戎切,隸定字形如下圖。

從幾個被混淆的部首談正體字規範字形的完善 <wbr>之二
 

正體字表宜將上述各部字形作出適當區別,常用字歸類應以金文及小篆為參照,新字表中,可以考慮將“冬”字獨立成部。

 

另,“麥”字亦从夊,《說文》中,“麥”獨立成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