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地区的交际风俗

 一心斋主 2015-12-09
     宴请 民间宴请宾客,俗称“坐席”。 吃饭时一般由成年男子陪客,女客也要男子陪,以示郑重。家中的妇女和孩子,要等客人吃完才能用饭,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平日客至,一般让于炕头。若摆起筵席,则讲究座位排次,决不马虎。筵席有官宴、民宴之别。官宴,以中为大,高官居中为首席,左为二席,右为三席。民宴,则按辈份、年龄就座,座次多种。较常见的为高客坐首席(主陪的右上首),次为二席(首席对面),三为虎头(首席之左),四为虎尾(二席之右),桌前为陪客,桌后为“后瞅”。如座次安排不妥,会使客人不愉快,甚者,会“起席”(中途退席)或“掀桌子”。这时主人要赶紧赔礼道歉或重新安排。开宴时,按次序请客人入座,然后从首席开始,依次斟酒。吃菜、用饭皆以客人为先。从宴桌摆放到席位排列,上菜顺序,皆有俗规,违者即为失礼。炕上摆筵,用长方形炕桌,地下摆宴用正方形八仙桌,70年代后有使用圆桌。宴桌摆放,木纹要正对南北。一般一席8人。席位排列,以上菜口为准,右首前为一席,后为三席,左首前为二席,后为四席,正前方为五、六席,上菜口两席为陪客席。圆桌摆宴时,两陪客相对而坐,面对上菜口处为主陪,背对上菜口处为副陪,主陪右首为一席,左首为二席,副陪右首为三席,左首为四席,其它位为五、六席。一席最高,坐主客。宴席饮酒菜肴无定数,但必须是偶数,一般是8菜4汤。饮酒前须上“点心”,饮酒完毕上6个碗菜为就饭菜。饮酒菜要逐个上席,吃饭菜一次上齐。上菜次序,一般是鸡打头,鱼居中,凉菜居尾。筵席用鱼必须有鳞,鱼头朝五、六席,肚朝一、三席(圆桌摆放时鱼肚须朝主客)。上鱼后,必须饮干杯中酒方可食之。酒后主食有面条、米饭和面果3种,任客选用。80年代后,筵宴礼仪除沿袭旧礼外,新的酒俗兴起,上鱼后,宾客必须按喜主或陪酒者敬酒要求连干数杯,方可食鱼。菜谱也日渐丰盛,并在上菜前先上4~6个凉菜,一般选用猪肝、猪肚、海蜇皮、松花蛋、火腿肠、花生米等做成,为喝酒前垫底。酒后饮食多为水饺、面条。
     陪客礼节 客人到家,主人要热情相陪。客人落座后,一般先向客人敬茶。倒茶时,右手提壶,左手遮掩杯沿,以示尊敬。胶东地区素有“浅茶满酒”之说,茶不可倒满杯,七八分杯即可。主人要双手递茶,放置茶壶要注意壶嘴方向朝外或无人处,忌朝客人。敬茶违背以上习俗则为对客人不恭。敬茶后在陪客人饮茶的同时,要主动与客叙谈,避讳“静场”使客人尴尬。就宴时,主人要先请客人落座,先给客人斟酒,用餐也以客人为先,主人须等客人用完餐后自己方可放筷,否则视为对客人不尊重。
     贺喜 胶东地区居民自古以来习尚交往,一家有事,亲朋邻里相助,逐渐形成了一些成规定俗的交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贺新婚 俗称“望轿”“看喜”。凡亲邻、好友结婚,都要送礼祝贺,称“看喜”。如果为男方送礼,礼品一般为鸡子或钱币;为女方送礼,一般是鸡蛋和结婚用品如脸盆、镜子、床单、台布、衣料等,谓“上盘送”。 喜主接收礼品时要留心记录,并设宴招待客人。客人返回时用麦子、大饽饽作回礼称“压包袱”。建国后,农村结婚仍按旧俗。在城镇结婚,则喜事新办。80年代后,贺新婚送钱币的款额不断增加,多者有几百元不等。送贺礼者,婚主婚期必宴请。

  贺新生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孩子出世,亲友、邻里,尤其产妇的娘家,均来祝贺,谓之“看喜”、“看欢喜”或“吃八日”。都要馈送鸡蛋、小米、红糖、花布或衣服以示祝贺。喜家要煮熟鸡蛋,并以红色染之向亲家和亲朋报喜。婴儿出生后12日,喜家要宴请亲家和亲友。谓“过十二日”。婴儿满月,外婆家着人将产妇与婴儿搬至家中住一段时间,称“住满月”。外婆家给婴儿置办长命锁、手镯、脚镯之类首饰,并赠以白面做成蒸熟的食品,谓“长岁锔具”(寓保孩子平安之意)。婴儿百日时,外婆、姑、姨要汇集一起庆贺,谓之“过百岁”。婴儿满周岁,要宴请亲朋,宴罢,陈设书画笔砚、弓矢刀剑、度量衡器、瓜果、糕点、衣物、玩具等物,任小孩拣取,视其趣,观其志,预卜长大后建树,俗称“抓生日”。婴儿满三周岁后,不再宴请亲朋。建国后,贺新生多沿旧俗。80年代后,馈送礼品不断增多,宴席也日渐丰盛。
  祝寿 旧时年逾花甲老人生日这天,儿女亲友前往祝寿。66岁为大庆,取“六六”大顺之吉。但上有长辈的,虽满60岁也不能庆寿。庆寿规模按照家庭经济状况有别。富裕人家,寿礼隆重,接受儿孙拜祝及亲友的祝贺、馈赠,并盛宴招待宾客。一般人家,在“寿日”吃顿长寿面(面条),祝福老人长寿。之后,岁岁庆祝忌间隔,直至老人寿终。若有遗忘,谓子女“不孝”,谓亲友“断交”,因故缺席应提前告知。7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祝寿,寿礼中添有“大寿糕”、“生日蛋糕”。庆寿之风日盛,且不受年龄限制。
  贺新居 俗称“温锅”。乔迁新舍或家庭分居之时,已成家的兄弟姐妹及女方娘家都来祝贺,来时一般带粮食、锅、碗、瓢、盆、簸箕等生活用具。80年代后,职工乔迁之际,同事、亲朋携礼恭贺之风日盛。农村“建房”,视为重大治家之举,经济支出最大,素有千家帮一家之习,建主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皆送礼品祝贺,主动帮工,促顺利建成。
  
  社交礼节 胶东地区居民十分重视迎送称谓和陪客等社交礼节。
  迎送礼节 旧时迎送礼节严格恪守辈分和礼教,身分不同,礼节有异。一般宾客将至,主人迎至门外,见面先作揖,然后请客人先行或携手并行。客人入屋后,坐上首,主人下首陪坐。男子迎接熟友,可抱拳拱手致意,晚辈迎接长辈或百姓见官要行跪拜礼,民国初年改行鞠躬礼,鞠躬必先脱帽。客人告辞,主人要送客至门外,然后作揖告别。建国后,迎接客人普遍流行握手礼,并互相问好,用双手握手则表示十分亲密和敬重。客人骑自行车,要代客人将车推至门外。分别时仍行握手礼,主人须等客人走远方归。平时邻里或熟人相见多问候“吃饭啦”“上哪去”等语,一般不行握手礼。
  称呼礼节 胶东地区居民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熟悉程度的人在不同社交场所有不同社会称呼。长辈称呼: 祖父,称爷、爷爷;祖母,称奶、婆。父亲,称爹,爸爸;母亲,称妈妈、妈、娘。外祖父,称姥爷;外祖母,称姥母、姥娘、姥姥。岳父,大于父称大伯,小于父称大叔。60年代始,有随妻称的。岳母称大母、大妈、大婶,或随妻称。公爹、公婆及夫方其他亲人随夫称。平辈称呼:夫妻,清末民国初,士绅家称“老爷”、“太太”。一般人家,丈夫,称××他爹,旁称汉子,女婿、当家人;妻子,称××他妈,旁称老婆、媳妇、内当家。建国后,互称名字,或姓氏前冠以“老”或“小”字,老夫妻昵称老伴。兄,称哥哥;兄妻,称嫂、嫂子。弟称弟或兄弟;弟妻,称弟妹、兄弟媳妇。姐,称姐姐;姐夫,称哥哥、姐夫。妹,称妹妹;妹夫,称兄弟、妹夫。同母异父弟兄,旁称重山弟兄。同父异母弟兄,旁称两奶弟兄。父方亲属称呼 : 伯父,称大爷、大伯;伯母,称大妈、伯母。叔父,称叔叔;叔母,称婶。伯、叔之子女,直称哥、兄或兄弟、姐妹,旁称堂兄弟、堂姊妹。姑母,称姑、姑妈;姑夫,称姑父。姑之子,面称哥、兄或兄弟,旁称表哥、表弟;姑之女,面称姐妹,旁称表姐、表妹。母方亲属称呼 : 舅父,称舅;舅母,称妗母、舅妈。姨夫,称姨父;姨母,称姨、姨妈。舅、姨之子女,称谓同姑父之女子。夫方亲属称呼 : 夫兄,称哥哥、大伯,旁称垛伯。夫弟,称兄弟,旁称小叔子。夫姐,称姐姐,旁称大姑子。夫妹,称妹妹,旁称小姑子。妯娌,称嫂、嫂子,兄弟媳妇。妻方亲属称呼 : 妻兄,称哥哥,旁称大舅子;兄妻,称嫂,旁称大舅子媳妇;妻弟,称兄弟,旁称小舅子;弟妻,称妹、兄弟媳妇,旁称小舅子媳妇。妻姐,称姐姐,旁称大姨子。妻妹,称妹妹,旁称小姨子。大姨子、小姨子之夫,称哥哥、兄弟,旁称连襟。
  同村人不论血缘关系远近,晚辈称长辈皆以辈分称号相称,如爷、大爷(指大伯)、叔、奶、大妈(指伯母)、婶、姑等;长辈对晚辈以小名(乳名)称之;同辈人皆以哥、弟、嫂、姐、妹相称,或在该称呼前冠以乳名。只有在隆重场所或处理郑重事项时,如亲朋红白喜事的礼节、祭祀、签订契约、钱粮交涉时才用大名。对有特殊职业的外来人一般用职业称呼:一般称各类匠人为师傅,称教师和有学问的长者为老师,或在师傅、老师之前冠以姓氏,对干部习惯以职务相称。外出与不熟悉的人打招呼时,对年纪大的称大爷、大娘,对年轻的称大哥、大姐或老弟,对儿童称小弟弟、小妹妹。50~70年代曾一度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见面皆称同志,对年长者称老同志,对儿童称小同志。80年代后,称同志者渐少,对男性多改称师傅,对女性多按不同年龄称大姨、大姐等,对文化层次较高者和外地、海外客人中的男性称先生,对长者女性称女士,对年轻女性称小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