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县“十二连城”的故事

 101130 2015-12-09
     相传,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曾经飞奔着一只漂亮的火狐狸,他从金泰和三年奔来,从唐朝初年奔来,甚至有人说他从两千年前的汉代远奔而来。奔跑间,火狐狸越过一座座青翠的山头,跨过一道道绿色的沟梁,闪电般穿梭在长长的柏林带上。当七十多岁的当地老人操着满口临县话缓缓讲述着这只精灵的火狐狸时,我看到了火狐狸嘴里衔着的观世音菩萨牌位。老人说,那菩萨牌位,是火狐狸从遥远的小寺子衔来,那里本来已有一座占地800亩的寺庙,可是有一天早上,当洒扫神堂的小和尚开门准备迎接香客时,火狐狸一跃而入,衔走了菩萨牌位,小和尚出门急追,只见火狐狸跑一会,停一会,像是故意在诱等小和尚,直至后来的正觉寺正殿处,火狐狸才停下奔波的脚步,放下牌位,小和尚倒身拜过,正觉寺从此在这里安了家。
    《临县志》记载,正觉寺为临县古十三官寺之首,依山而建,立体布局,沿中轴线由下而上有牌楼、山门、下殿院、钟鼓楼、上殿院、大雄宝殿、观音阁、万佛洞等,内外遍布柏树,郁郁苍苍,寺与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寺院极盛时占地1200余亩,僧侣300余人,影响辐射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与隔河相望的陕西白云山齐名,是黄河两岸佛、道二教的两颗明珠。
   我的对于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的不能全解,甚至于当两种宗教与我从小接受的儒家教义混同起来,与长大后学校传授的无神论学说在我脑子里腾翻难定时,我已无法确定自己该信哪一种宗教,无法让自己的心在各种高深莫测的教义里寻到安定。于是,每一次山水间的行走,我学会了用摄相机,用笔,用心灵来解读自然,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在与人类并存的年代里因为悲欢、因为灾害、因为刀砍斧削发出的哭声、笑声、呜咽声,甚至眼泪落地的声音。 
    如今,在正觉寺的旧址,原有的寺庙大多已毁,简单复修的窑洞式寺庙里,八十年代流行的挂镜上书写着三清殿、观音阁、玉帝殿等字样,虔诚的本地善男信女们在法会的日子里前来祷告祈福,他们的孩子有的已经读了大学,有的在外工作,正觉寺寄托着他们朴素的期望。
   正觉寺外,是当地的集贸市场,各种日用商品、土特产应有尽有,中秋节前夕,临街的铺面门口,有好多人家在悠闲地打着自家的或者邻家的月饼。他们不知道,他们的介入,早已打破了正觉寺本有的宁静。这里,生长着一方智慧的人民,他们被外面的人们冠之以山西的温州人,吕梁的犹太民族。与他们相处,你会在了解与感受他们的聪明与睿智的同时,更深深地理解了他们对于故土爱恋的执着。     
    正觉寺像个家,正觉寺门里门外的几百棵有名无名的柏树像一双双手招心回家的手。相传,其实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都有记忆,曾经的正觉寺周围,满眼的绿柏,满眼的柏林,高的,粗的,老的,听听附近一些村子的名字就可以明白柏树在这里的影响了。柏岭上、柏寨、柏岭集、柏圪达、柏树湾、柏洼沟,方圆几十里满山柏林的壮丽景观可以想象。
    然而,一切都不见了。从80年代末开始,岁老根深、树围6米的站殿将军毁了,根扎台下、枝梢缭绕殿外、形如伞盖的绕殿侯毁了,什么八大金刚、哼哈二将,不管你曾经高大17.5米,曾经胸径1.37米,统统全毁了,毁在了本来可以抗拒的人力之手。而今,四目苍凉、植物稀疏的山坡上,空留十二株高大径深的“十二连城”继续守望,守着前进或者后退的历史进程。
   “十二连城”在正觉寺东约一百米处,是山丘上唯一完整存活下来的古柏群,最高的19.5米,最低的8米,胸径最大1.53米,最小0.7米,冠幅6-18米。他们,一字排开,形状各异,左旋的根纹甩着千年的裙摆向我们微笑着,老年人的温和。有一株,肚子里已经空了,人站进去可以全身直立,顽皮的孩子甚至可以把它当一座井的四围,用脚蹬着上去掏鸟蛋吃。可是,树还活着,只是保护者担心它会受不了无端的欺凌,有一天撇我们而去,在树下支了些砖块,撑着它。其它十一株也是,似乎长满了故事等待着听人细说,细密的树纹行至根部时,有些根须已经挺出了地面,一点点,随着水土的流失,山体的滑行,发出呜鸣与哽咽的呼号。
    “十二连城”各有喜好,像我们总是无可避免地要喜欢黄河边上的每一个村落,像火狐狸带着神的旨意将奔跑的脚步停落在黄河东滨曲峪镇的这座山头上。那是一个千年的承诺啊,一旦拥有,便不再分开。“十二连城”经历过历史的变迁,风霜的洗礼,同辈的离去,甚至正觉寺的损毁,固执地存活了下来。傲然雄视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自然的人内心深处贪婪、卑琐的鄙视与不屑。
    “保护这些‘十二连城’!”站在千年的“十二连城”身边,久久地,我们聆听着,一个来自心灵深处咆哮的呐喊,像湍急的水涡,旋着旋着,搅乱了时空,搅乱了我们的知感。这些就在眼前的老迈而健硕的柏们。他们的周围完全应该有更深更扎实的土墙,护着他们的根,他们的精气神;他们旁边的这条土坡路上,应该有更长更长的柏树廊,当廊扩展开去,当重新植建的柏树坡、柏林带、柏山再焕新绿,这廊上应该有欢笑的儿童,有捋着胡须的老人,还有惊诧着小心走路的年轻人,带着敬意和留连,让“十二连城”的梦做到更久。 
    站在“十二连城”身边,火狐狸奔出的流线里,绿柏铺满视野。四周山势依然。开发与保护促进会的负责人之一高卫平告诉我们,自从开始着手恢复与保护这十二株古柏以来,他便把假期的生活与精力全部地投在了这些柏上。收集资料,寺的,柏的,在一个个守望的夕阳里,一次次独坐这些树下,解读柏们细密的脉络,与柏们深情地对话,千年的柏给了他力量;他为他们加筑挡土墙,架设铁丝网,以图片和书信的方式奔走四方,为守住这些已经存活了1300年,甚至的确已经是2200年的古柏尽着自己的能力。老高还说,新的规划里,一座复修的正觉寺将掩映在碧波万顷的柏树群中,回乡探亲的、远道而来的、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的人们,都可以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来此观光留连,感受十二连城的千年魅力;脚步,在这里,可以停留,可以还愿亦或求安,品枣,听道情,然后在绿色的笑容里与“十二连城”挥手告别,去闯更大的世界。
    我想,空着的时候,我也会留连地想想“十二连城”,想想人类艰难的存在。

                                                       临县正觉寺——简介
   正觉寺位于临县县城西45公里曲峪镇,是吕梁市的名片风景距黄河10公里,是临县古十三宫寺中最大的寺院,占地15785平方米,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代。 
 

   别具一格的唐代古柏,人们为区别称呼,将寺院内的柏树大致以人物命名,寺院外的柏树以星宿命名,有“迎客松”、“引路菩萨”、 “哼哈二将”、“八大金刚”、“四大天王”、“站殿将军”、“绕殿候”、“平西候”、“药王树”、“南斗六郎”、“北斗星”、“北斗七星”、“北极星”、“千里一盏灯”、“拔灯圪枝”、“十二连程”(十二位将军连夜兼程之意)等等。现大部分已很不完整,唯“十二连城;完好。 
    “十二连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正觉寺的“十二连城”是十二株唐柏,粗大无比,生长在临县曲峪镇正觉寺的一道黄土梁上。1962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十二连城”与正觉寺的庙宇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庙宇由于建筑较早,规模较大,明末清初时被官府注册登记为“十三官寺”之首。它与交城县的卦山、玄中寺同龄,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冲刷,十二棵古柏的主根全都裸露,形成“黑根”,急需保护 
    正觉寺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临县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记载:“正觉寺,在临县城西九十里,汉建,一云金秦和三年(1203)建。古柏森列亦胜境也。”其实际情况是,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又有印度大德檀那在临县小甲头创建了佛教寺院,名曰“正觉寺”,传播弥勒佛教,形成道佛溶为一体的宗教圣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