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经”刊刻完成后,为纪念祖父蒋衡,蒋和以蒋衡自画像为底本刻了一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并请当时著名的书画家冯敏昌以隶书题名。此碑高110厘米,宽41厘米。碑前面为线刻人物画,画面上蒋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须,衣衫飘飘,神情自得。碑后面刻有蒋衡行书七绝二首,署名“拙老人”。

3月30日 8:35 孔庙的二进院落就是大成门至大成殿的院子,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这里主要的景点是 触奸柏、砚水湖、御碑亭、大成殿和乾隆十三经碑刻。 ![]() ![]() 大成殿前有一棵高大的古柏树,名叫“ ![]() 横着看,这个树瘤真的是很像一颗人头, 有两只大小不一的眼睛,眼珠子都鼓出来了,下面还有张开的嘴,龙爪横在鼻子和嘴之间,这颗人头的表情非常的恐惧可怕。 ![]() 往上看这棵古柏的枝干,非常的苍劲有力,形状像龙身一样,是我在北京的公园里看到的最有型的古树之一。 ![]() ![]() ![]() ![]() ![]() ![]() ![]() 殿内主座设置有孔子画像及其神牌位。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和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位哲人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 ![]() ![]() ![]() ![]() ![]() ![]() ![]() 孔庙第二进院落的环境非常好,平时参观的人不是很多,休闲散步的人倒是不少,据说到了夏季这里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是个遛弯的好地方。都说徜徉在古柏参天和石碑林立的孔庙里,远离都市的喧闹并触摸历史和文化的脉搏,以宁静淡泊的心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在是一件很雅的事。 ![]() ![]() ![]() ![]() 从外表看每座御碑亭没有什么不同, 但每块石碑都记录着一段不同的历史事件。 ![]() 在第二进院落和第三进院落之间,有一个古乐坊,原以为是一个摆放古代乐器的地方,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家买小纪念品的商店。 ![]() ![]() ![]() ![]() ![]() ![]() ![]() ![]() 门口有一块“康熙御书大学碑”,是康熙爷亲笔所书。 大学为四书之一,出自礼记,传为曾子所作,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经典论著,讲述了从修身齐家开始,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 ![]() ![]() ![]() ![]() ![]() ![]() ![]() ![]() ![]() 最南边的这块碑,是《蒋湘帆先生写经图》,蒋湘帆(1672--1743)字衡,清代著名书法家。蒋衡好游历,足迹半天下,在游历过程中,欣赏、临摹晋唐以来的名家碑帖,博采众家之长,积累日久,晚年书法愈加精湛。 蒋衡游历关中观古碑时,在西安见到唐代“开成石经”,发现“开成石经”出于众手杂书,既失校核,又混乱不齐,便决心手书一部“十三经”。蒋衡于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书写,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共花费十二年时间,完成62万余字。为了一心写经,蒋衡曾借宿于扬州琼花观(又名蕃厘观),远离闹市,每日与僧侣为伴,菜羹蔬食,手书经书。 蒋衡手书的“十三经”在懋勤殿沉睡五十余年后(蒋衡已故去多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为勘正经典,统一教材,乾隆帝钦命和珅、王杰为主,董诰、刘墉、金简、彭元瑞为副,“刊之石版,列于太学,用垂永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完成,“十三经刻石”凡189块,加上末一碑“圣谕及进石刻告成表文”共190块。 “十三经”刊刻完成后,为纪念祖父蒋衡,蒋和以蒋衡自画像为底本刻了一尊“蒋湘帆先生写经图”石碑,并请当时著名的书画家冯敏昌以隶书题名。此碑高110厘米,宽41厘米。碑前面为线刻人物画,画面上蒋衡右手拄杖,左手捻须,衣衫飘飘,神情自得。碑后面刻有蒋衡行书七绝二首,署名“拙老人”。 ![]() 从南门出去就到了国子监,孔庙就参观完了,可以继续参观国子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