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天下】走进国子监||朱宝树

 一犁_书馆 2023-07-26 发布于江苏


作者:朱宝树

【随笔记行】北京国子监,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最高学府,培养选拔人才的地方。出于对古代最高学府的仰慕,最近走进了国子监,观赏了散发着浓郁儒家文化气息、有着700多年历史古老建筑,还第一次听到有关“孔庙国子监”、“琉璃牌坊”、“辟雍”、“国子监教学管理”、“乾隆石经”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 题记

在我国,说起“清华北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全国最高学府、培养精英人才的地方。说到国子监,现在人知道很少,历史上当官的读书人也都知道,国家最高学府,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地方。出于对最高学府的仰慕,游览过清华园,同样出于对古代最高学府的仰慕好奇,走进了国子监。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大街,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与国子监一墙之隔北京孔庙,现在与之合二为一成为同一个旅游景点。尽管这个景点不是来北京游客打卡胜地,但不影响它在京城名胜古迹中的至高地位。历史上国子监曾被乾隆皇帝誉为“首善之地”,现如今国子监所在街道,被命名为“国子监街”,还是北京唯一一条“市级文物保护街道”、北京现存仅有的一街四牌楼的“牌楼街”。

2022年10月16曰下午,风和日丽的,我陪老伴从双龙福潜地雍和宫出来,便来到相距咫尺之遥的“首善之地”国子监大街。漫步在古槐成荫、狭窄幽长、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虽然当时还受疫情影响,街道游人很少,却能感受到浓浓的儒家文化气息和皇家领地强大气场。一座略显沧桑却不失威严、闪耀着重才重教光輝古老的过街牌坊,把人们的目光思绪引导到牌坊极其旁边坐北面朝南的大门——国子监旅游景点入口。我是一个不会摄影的拍照爱好者,拉着老伴先是拍牌楼,接着拍大门……

步入景区,眼前不是国子监而是孔庙,国子监是同一个大门进来与它一墙之隔。算起来,孔庙比国子监还年长二岁呢。也许有朋友会问,这两组建筑怎么会建在一起的呢?这还得从元朝在北京定都开始说起。话说700多年前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决定定都北京。1272年元重臣刘秉忠在北京建元大都规划(包括孔庙确切位置)得到恩准并组织实施。1302年孔庙开始兴建,1306年基本建成。同年御史中丞何玮提议在孔庙旁边营建一所太学,孔庙竣工前七个月,国子监开工,1308年竣工。此后历经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尔、元武宗海山三朝,最终营建了孔庙和国子监的元代建筑群。数百年来,这里就是皇家官祭孔子的场所,历代帝王代表国家行礼仪、宣教化、昭文明、流教泽,以表对儒学的尊崇。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其政治理想和抱负虽未得以实现,身后十一位帝王为其加封谥号带桂冠,其倡导的儒家思想贯穿1600年,根植于中国文化,孔庙已经成为了古代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

 

我们沿着北京这座“精神家园”沿中轴线向前,走过先师门,再穿大成门,这里就是孔庙的中心大成殿。始建于元朝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朝1411年重建,清朝1906年,将殿宇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团龙天花,可以与故宫太和殿媲美。大殿正中央供奉着孔子木牌位,两侧则有着“四配十二哲”的牌位,神位前的祭案,上面有着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全都是清乾隆时期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

 

如果说孔庙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大成殿是画卷中心红花,则前院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就是绿叶,不可或缺。进士碑刻,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等。中国历史上很多名人如刘墉、纪昀、林则徐、康有为以及曾国藩、李鸿章等均位列其中。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文化等重要史料和实物。

 

孔庙虽好不宜就览,走进国子监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步入集贤门,跨过太学门,再向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边是国子监最主要的建筑“辟雍”。再向北就是彝伦堂,左右设典籍堂 、典薄堂,博士厅等,最北边是敬一门,敬一亭。在国子监院子左右分别有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崇志堂、城心堂、率性堂,是贡生,监生学习的地方。游览国子监,走马观花,按照刚才足迹可以算游览完了。你们说,如果就是看看这些冷冰冰的古老建筑,能有有什么意思。我随笔记行,喜欢记录一些这些景点建筑背后看不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先说说琉璃牌坊。它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正面“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横额。整个牌坊的形制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凡事木构架显露部分均为花色琉璃贴面。楼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建筑通体精致、大气、华美。古代通过这个牌坊也是有讲究的。文官走左,武官走右,皇帝走中间。中间的门叫龙门,“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了”,说的就是它了。大家都听说过“独占鳌头”,琉璃牌坊旁边卧着的就是“鳌头”。

 

后说说眼前“辟雍”。这座仿佛漂在水上的建筑就是辟雍,是皇帝在国子监讲课的地方,建于清乾隆年间(1784)年。清朝从康熙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后,都得来这里讲课。建辟雍前是在“彝伦堂”讲课,辟雍建成以后就在辟雍讲课了。它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堂辟雍建筑和古代“学堂”。

 

古人为什么把这个有方有圆、有水有桥建筑取名辟雍,我很好奇,查资料才算略知一二。原来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天子之学曰辟雍”。其实就是当年在湖心小岛上建的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周天子在里面学习,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演练。乾隆之前,很多皇帝也想学周天子建个辟雍,都因缺水财匮而未果。康乾盛世,财大气粗,乾隆帝终于心想事成,在国子监建成这座辟雍。 

当然我们看到的辟雍与周天子辟雍那是天壤之别。国子监辟雍,形制独特举世无双 。四方建筑,通高34米,石基木质结构,大殿两重屋檐,四角攒尖,上覆黄色琉璃瓦。四面格扇窗,同光透气。乾隆皇帝御笔“辟雍”九龙斗匾,精妙绝伦,极为罕见。四面圆形环水,与中间四方建筑完美呈现“天圆地方”美好寓意和建筑之魂,充分体现了乾隆帝对传统的崇敬和对崇儒兴教的重视与发扬。

 

再说说教学管理。作为数百年前的“高等学府”国子监,组织管理架构制度与现在差不多。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监丞等职位,相当于现在校长、教务长、政教主任等职。还有典簿、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掌馔等担任具体教学后勤管理工作。国子监监生(学生)在明清时期可分为荫监、举监、贡监、例监四类,监生主要的是通过考试、推荐。还有部分荫监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资格的官僚子弟,例监就是用捐钱得到的监生资格。

 

每天早上祭酒要举行入堂仪式,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教管按顺序入堂。祭酒坐下后,其他人分东西两列,相互作揖落座,然后是学生们入堂作揖。每天上晨、午两次大课。晨课一般由祭酒也就是校长主讲训导,其他课由博士、助教、学正和学录等老师来教。教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律法,书法、算数、礼仪、习射、音乐等专业。国子监十分注重礼仪制度教育,从着装、容颜、言谈、行为等多方面对监生进行培训。国子监还有实习制度,让高年级学生分别到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行人司等中央机关实习。对监生学习考试按照积分管理,在生活起居方面管理也非常严格,那个时候班级就有班长制度。几百年前的最高学府与现在的大中学校教学管理很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最后说说“乾隆石经”。游览国子监无论如何不要忘了去久负盛名的“十三经石刻”亦称“乾隆石经”看一看。“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十三经”就成为学子必读之书。我和老伴来到观赏乾隆石刻,是因为乾隆石刻十三经书写人竟然是我们江苏老乡金坛人。还有很多事情鲜为人知。“十三经石刻”共189块碑近63万字,是工匠们照着一个人的笔体所刻,这个人就是清朝著名书法家蒋衡,江苏金坛人,雍正年间国子监的一名贡生。他从清雍正到乾隆年间(1726——1737)历时12年直到67岁,用小楷抄录了全部十三经书。完稿第三年1739年,当时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蒋衡手稿献给乾隆皇帝,乾隆帝非常喜爱,藏于懋勤殿中,并赐蒋衡国子监学正。

 

52年后的1791年,乾隆帝下旨以蒋衡所书十三经为蓝本动工刻石。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刘墉、彭元瑞等为副总裁。历经四年,“十三经”完工,加上一块御制告成碑,共计190块。乾隆皇帝对参与刻经的官员进行嘉奖。和珅却为此记恨,命人一夜磨去碑上经彭元瑞改过的古体字。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直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和珅被赐死之后,嘉庆皇帝才命纪晓岚、董诰等人将和珅磨去的文字补齐。至此“乾隆石经”才得以还其本来面目。“十三经刻石”原存放于国子监东西六堂,1956年修缮国子监时才移到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

 

离开国子监,已经是快到闭馆时间了,我和老伴顺着国子监大街往西走,再一次确认这条街上是四个过街牌坊,到了街道最西边路,我还不忘再拍一张“国子监牌坊街”这个牌坊照片。时间过去快半年了,想把走进国子监记录下来的念头一直没有打消,这几天终于堆砌了一点文字,记录下那次难忘的游览。由于上次来有点匆忙,为了补拍几张照片做配图,今天上午我再次走进了国子监。

                     幸福方圆(朱宝树)

                    2023年04月19日

                   北京 宽心居


作者简介

朱宝树,银行工作四十载,热爱文字50 年,花甲笔耕不辍。在报刋发表文章近百篇,被《中国金融文库》《中国金融家论商业银行改革》等经济金融专著收编近10篇。在“淮网文学”等平台分享散文游记诗歌等300 余篇。写我心、记我行,记录美好,分享感动。

    相关作品荐读

红旗旅社

悬湖之畔

生日真的不快乐

苇之轮回

大     哥

孙爱老家“烩粉皮”

杜三爷 杜三娘

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活 动 半 径
年轻爸妈互说“长”好
浔河码头

 走路计步

 年逾花甲更应有童心

  珍惜“今天”

 韭菜热馊粥

花落花开

 我家阳台鸟窝鸟蛋乌鸫鸟

  感恩老家

 又闻母亲菜饭香

老家石板桥

【他乡】芦     花

【他乡】听雨

【他乡】中秋月亮老家最圆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