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名环保记者能坚持多久

 问道轩 2015-12-09


做一名环保记者能坚持多久

汪永晨

   2015中国环境新闻记者年会12月5—6日在贵阳召开。会上发现,又有几位认识的媒体从业人员离开记者队伍走进了民间组织。

   私下聊天时,怎么就不能坚守在铁肩担道义的记者这一职业呢?我问一位现在说起蜂蜜头头是道的前记者。他说:压力让他离开了新闻梦想。我问什么压力?听到的一个数据让我有些吃惊:现在有关环保的稿子无法见报的占50%。一位记者,当你面对不公,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弱势的民众时,当你明明采访到了一些真相时,却无法用正常的方式让他公之于众,那样的痛苦经历多了,还能用你的“武器”再去面对不公吗?

   稿子出不了,那是不是有时间做些别的了,我以为。旁边另一位也离开了一家大报社的前记者说,更累!为什么呢?版面少了不代表你可以少写,你甚至要写更多的字数,希望靠量,打动编辑看你那么费力,能用的篇幅给长点。

   当然,钱,也是不少年轻人无法坚持在记者这一行业上的重要原因。现在养一个孩子花的钱不上万行吗?靠挣“工分”活着的生活,不是光有梦想和理想就过得下去的。两位已经离开记者行业的年轻人说。

   原以为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地位,收入远不如记者,可90后的长沙市曙光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曙,放的几个PPT却让我看到了年轻人关注环保的另一重力量。

                                                   曝光

                                                       成绩

    在中国,记者和环保组织是天然的盟友。记得2005年度在罗马参加国际环境记者年会时,我介绍了我们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发言后,有国际大媒体的记者问我是记者还是NGO,我说都是。他们直摇头。认为这二者是不能兼职的。可这几年再参加这样的年会,连CNN的记者也会承认,要解决环境问题,媒体和民间组织连续手更有力量。

   我们坚守了12年的怒江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媒体与NGO的连手。本来2003年就要被截断为13个“水池”子的怒江,至今还自由地奔腾流淌。

   在贵阳民族大学召开的2015中国环境新闻记者年会上,媒体与NGO与专家学者联手保护环境的这一中国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地质学家杨勇,这些年一直是媒体“盯”着的专家。他在这次会上爆得料,让与会者也极为惊讶。杨勇说,这些年他在中国西南地区为中国找水,探究水电对地质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在因修建大坝而移民的地区,现在盲流、吸毒、艾滋病都为高发区。这显然是和水电移民的后期安排有问题相关。

                                               知情权

                                                    难

                                                       跪

                                                 家

                                                    塌

                                                    拆

                                                    住

                                                   学

    在杨勇的介绍中,除了说水电移民现在的生活遇到了困难,还有大江大河的水质,和古老的城镇与乡村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江

                                                     滑

                                                 坡

                                                     对比

                                                        对比

                                                    对比

    在2015中国环境新闻记者年会上,另一位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刘树坤讲得也可属所在领域的另类。他认为,目前的水电开发给大江大河带来的威胁,实在是挑战了他当初的所学。在教授放给记者们看的PPT中有这样一些证实:

                                                水电大跃进

                                          三峡上游对长江的截断

                                三峡大坝对长江的影响

                                           大坝对河流的影响

    在给记者们看这些时,刘树坤教授还特别强调地说:怒江一定要开发吗?一是,三江并流世界遗产中的怒江一是尚未被开发;二是,怒江是生态的廊道,是自然风景的长廊,是多元文化和谐民族文化的走廊,我们一定要把它破坏掉吗?三是,能不能给后代留下一点比较的空间,把要不要开发的决定权留给后代决定,难道我们这一代人就要把水能资源全部开发完吗?

   中央电视台的万昆十年前在做金沙江水电对长江及两岸百性生活的影响时,曾遇到困惑。是开发还是保护?后来他找到了这样的一条出路,什么是幸福感?当地人在自己的家园有亲人圈,朋友圈,文化圈,我们在做这些开发时,应该是尊重当地人的感受和选择的。

   尊重当地人的感受,这按理说是人之常情,但是能做到这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原青海省纪委书记,野生动物摄影家葛玉修拍的青藏高原上的野生动物照片让与会者们既看到了大自然中野生动物的自由自在,也看到因为人为的干扰,野生动物遭到的巨大伤害。

                                                   放哨

                                                    一家子

                                                  站

                                              你要干啥

                                                     杀

                                                  死于围栏

                                               吃还是不吃

    民间环保人杨欣以自己的方式关注长江源二十多年。近年来他做的一件事让很多进入长江源,青藏高原的人都加入到了他的保护河源的行列。什么事呢?江源建若干个休息站,进江源的人进来除了休息,喝茶,还可以用垃圾换礼物。也可以带上打包好的垃圾出江源。杨欣一直和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通过媒体的放大,杨欣对未来长江源的保护,还有一系列的活动要推出。

                                             江源的垃圾

                                              青藏高原垃圾回收点

                                                  回收的垃圾

                                                 参与者

                                                 收拾

                                                   带走

    从大报记者到清气团工作室发起人,晏磊的这一转变干得有模有样。他的团队排到的一张照片还有过一次小虚惊。

                                                 警察

    原来是,有警察站在了解读雾霾的宣传牌前。志愿者很紧张地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走过去,正听警察在津津有味地念着宣传牌上有关雾霾的常识呢。

   从记者到环保NGO身份地转变,晏磊无论从专业知识到行动力都有了常足地发展。他发现的呼吁是把环境问题做到老百生的嘴里,鼻子里,身体里。他的团队人用手机坐着火车一路地测量雾霾为公众的觉醒,和决策的改变尽着自己的力。和共处五项原清气团结年轻人一样,绿色潇湘的年轻人们做得也是风生水起。

                                                    一路一测

                                                       长沙

                                                     合肥

                                                    武汉

                                                       徐州

                                                       枣庄

                                                     德州

                                                   沧州

                                                        北京

                                                       天津

                                                   绿行家

                                                     湘江书屋

    台湾《联合报》主笔卓亚雄在2015中国环境新闻记者年会上说的也很有意思。他把记者分为:灵魂记者、会议记者、红包记者。他说作为报社的主笔,自己有一个从反公害的先锋到讲故事的演变过程。他说,他拍到过台湾人积极捐出家里淘汰的相机给乡村的孩子后,孩子脸上的笑容。

   台湾的一所学校曾经用洗厕所惩罚倒数后三名的同学。后来他写出的报道是改变了这种做法的。是让做坏事的人心理不再内疚。怎么做的呢,让学习好的前三名去洗厕所。在厕所里洗厕所的一定是好学生。这是一种善循环。校长也会加入到洗厕所的行列中。

                                                   好学生洗厕所

    卓亚雄说:环境新闻有人看,才有更多的人加入。才能让民众有更多更好参与。

   在北京发出了红色预警的雾霾天,让更多的朋友看到环境新闻记者年会上,记者,专家,环保组织在一起的分享,是不是也是我能做的一件保护环境的事呢?

   为了告别雾霾,为了地球与人类共同的健康,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事,是不是就是出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