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在鼓浪屿待了两个礼拜,带来了超美的建筑盛宴!

 微笑的懒猫 2015-12-09


随画行

万国建筑风格集一身的鼓浪屿


海焦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峰岩跌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鼓浪屿明丽自然的海岛风光,但如果仅仅因为其自然风光还不足以使它与中国其他拥有美丽风光的海岛产生质的差别,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鼓浪屿的不同呢?是它那形式各样,风格各异的建筑。鼓浪屿曾是一个万国殖民地,有十四个国家设立过领事馆,并各自建造房屋,这就使得鼓浪屿上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而且与当地建筑材料的结合,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折衷。

2015年暑假,我参与了鼓浪屿申遗工作坊,在鼓浪屿上待了大概两个礼拜,也正是这次机会,让我第一次真正地深入幽深宁静的小巷,去寻觅那些感动着我的建筑。

话不多说,跟随着我的画,一起来了解鼓浪屿上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吧!

黄家花园

晃岩路25号,建于1919年,占地面积11928㎡,建筑面积1086㎡,二层,砖混结构。

黄家花园中楼极具欧式别墅风采,及贵族的华贵装饰,且有一定的中国传统特色,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高级别墅。中楼的廊柱为剁斧凹槽,纤细高雅,挑檐水平划分,造型简洁华贵。别墅的双向台阶、廊面铺装、楼梯以及扶栏,均用意大利大理石筑成,工艺精湛。号称“中国第一别墅”。


杨家园

安海路4号,建于1913年,占地面积1561㎡,建筑面积1330㎡,四层,砖混结构。

这座老别墅的庭院十分开阔,阳光正好,别墅的主体是观彩楼,科林斯柱,砖石结构,别墅仍然维持百年前的原貌,经历了时光的沉淀,更加温润倾心。拾级而上,就能看到老别墅内有乾坤,内部都被改建成为各种舒适的客房,供游客居住。


金瓜楼(黄氏别墅)

泉州路99号,建于1922年,占地面积656㎡,建筑面积853㎡,三层,砖木结构。

屋顶“金瓜”造型属拜占庭风格,金瓜楼的门楼颇具特色,运用中国歇山式古建筑手法,重檐翘角,门穹蓝天高悬,足具气派;建筑外部装饰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工艺,建筑内部格局则中西结合,有中国传统的厢房、中厅和西洋壁炉、宽廊等,是鼓浪屿建筑中独具风采的门楼之一。


八卦楼(小白宫)

鼓新路43号,建于1907年,建筑面积5436㎡,四层,砖混结构。

红色圆顶是直接模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古希腊的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柱头装饰和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充分展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


林语堂故居
漳州路44号,建于19世纪50年代,占地面积1700㎡,建筑面积975㎡,三层,砖木结构。

别墅为英式,拱券回廊,前部为两房夹一厅,为两层坡顶。后部中间为小花圃,两旁为二层小楼,连着前面的主房,后花园里还有鱼池。别墅的线脚重叠纤丽,而二楼的栏杆却甚简约。地下隔潮层并不低矮,保证了其上的厅房干燥舒适。一楼中厅拱券前为一长长的石阶,石阶四周为古榕、龙眼、玉兰,把小花园笼罩得浓荫婆娑,清新凉爽。


美国领事馆
三明路26号,建于1930年,占地面积6348㎡,建筑面积1012㎡,二层局部三层,砖混结构。

罗马式红砖别墅,红白两色为基调,东南两面矗立白色高大廊柱,四面山墙呈5个大三角作为屋顶装饰。在壁炉烟囱之间,特设一个观景天台。整座建筑的门窗均不装百叶,窗楣只是一弯半月,冼练明快,一派现代风采。别墅的南面和东面分别设置两个出入口,并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来强调建筑的主立面。柱头饰以艺术化的百合花叶片,叶片纤长整齐,托起整座建筑,这在鼓浪屿建筑群楼中是仅有的。


日本领事馆
鹿礁路24号,建于1897年,占地面积3600㎡,建筑面积1656㎡,二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

平面呈前廊式布局,拱券宽廊,为仿英国维多利亚式别墅建筑。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石墙,勒脚上为清水红砖墙。屋顶为双坡顶,廊顶为平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抗战期间,在这个具有东洋特色的建筑的地下室中,关押了很多抗日志士,至今的墙壁上,仍然可以看到被关押的抗日志士写下的抗日标语和斑斑血迹。从鼓浪屿日本历史观出发,去了解历史,窥见历史的一角,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历史的一种责任。鼓浪屿日本领事馆不仅是一个供游人参观的景点,还是一个让现代人了解、感悟历史的古迹。



天主堂

鹿礁路34号,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1532㎡,建筑面积310㎡,二层,砖石木结构。

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天主堂平面采用早期最简单的巴西利卡式样,有4个尖拱形成主厅,主入口在南侧,带有一个钟塔。教堂的柱子断面为梅花状,柱头为爱奥尼克式飞卷,悬吊彩蓝色珠网天花,具回声效果。整座教堂以哥特式尖塔为主,尖拱尖窗,连立面装饰、门媚窗棂、镂空女墙也都是尖形的。特别是正面,举目光所望,均为尖塔艺术,四层塔式尖顶,递次上升,尖端置一十字架,高耸挺立。外型表现了强烈的造型感染力,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


三一堂

安海路69-71号,始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1710㎡,建筑面积1047㎡,二层,砖混结构。

它不同于鹿礁路的天主教堂,唯美浪漫,三一堂以红砖为主色调,方柱长窗,立面的山墙用大小三角装点,线条简洁明快,颇有美式的风格。平面是拉丁十字形,每一面都有山墙,山墙下边由方柱分成三道高达3米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窗。窗楣饰有小山尖,和正中的山墙形成三角对称,这三面的三角形山墙簇拥着正中间的八边形钟楼。屋顶由钢筋网状构成,罩在四周墙上,中央借助钟楼的重量,压住屋架重心,使屋顶形成一个整体。


▲春草堂

笔山路17号,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225㎡,建筑面积485㎡,二层局部三层,砖混结构。

春草堂与鼓浪屿其他别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选用闽南特有的花岗岩作墙基、墙柱和廊柱,特别是有意保留着花岗岩的荒面,加以清水红砖勾缝,一眼望去,既有自然粗犷厚实的感觉,又有闽南建筑的天然色彩美。它是厦门第一个建筑工会会长许春草的住宅,由许春草亲自设计,临崖而筑,外形颇似西式洋楼,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民居。春草堂选址独具匠心,打开窗户便可观海赏霞。


番婆楼

安海路36号,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1429㎡,建筑面积1602㎡,三层,砖木结构。

拥有着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并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非常和谐巧妙,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是不多见的。如今的番婆楼,地下隔潮屋里住满了拉板车的外乡人,楼上则租给到厦门淘金的白领一族。其中有慕名而来的、到鼓浪屿体验生活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白天采访,晚上在宁静的环境中自由创作。有了人气,番婆楼依旧保留了原来的风采。至于为何称为番婆楼,这其中也有故事,这里就不细说了。


工部局遗址

鼓新路40号。

1903年5月1日,鼓浪屿工部局开始执行权力,统治了整整40年。工部局旧址在鼓浪屿申遗文本核心要素中位列第一位,局址初时租用原“泰记”船头行的那幢英式楼房,后来在安海路通向内厝澳的“工部局岭”建筑了办公楼、宿舍和监狱等三幢楼房,统称工部局,鼓新路40号建筑2007年倒塌,目前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台阶踏步、原建筑台地挡土墙、入口的门柱和原建筑防潮层的一座残壁。


会审公堂旧址

笔山路1号,1930年作为会审公堂使用,占地面积992㎡,建筑面积482㎡,二层,砖混结构。
建筑为两幢西欧式别墅组合,造型基本一致,呈对称状,立面圆平组合,较为和谐,女儿墙独具艺术韵味,具有群体建筑景观特色。会审公堂是工部局的附庸,抗战胜利后,历时42年的“会审公堂”被撤废。“文革”前作为干休所一部份,现今为民宅。


海天堂构
福建路38号,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887㎡,建筑面积1156㎡,三层,砖木结构。

门楼是典型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飞檐翘角。前后两侧的楼宇,普遍采用古希腊柱式,窗饰大都为西洋风格,但墙面与转角又是中国雕饰。它采用重檐歇山顶,四角缠枝高高翘起。门、窗、廊、厅的楣上均饰挂水泥透雕飞罩,所有檐角均装饰缠枝花卉或吸水蚊龙,挑粱雀替均塑龙凤挂落,把别墅点缀得十分民族化。其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色调自然和谐;而正厅则由四个垂柱花篮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特别是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显得格外稳重。海天堂构的建筑风格在洋派建筑比比皆是的鼓浪屿,是不多见的。


黄荣远堂
福建路32号,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3052㎡,建筑面积845㎡,三层,混合结构。

建筑通体设有多处廊柱,用整条花岗岩雕石,具有古罗马风韵,柱头多为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建筑正立面由大圆柱和拱券烘托,周边由小圆柱支撑。窗楼设计各不相同,有半月形,平直形,弯弧形等,平台钩栏有水泥透雕、钢花纹饰,建筑屋顶设葡萄架,女儿墙做法具有中国近代建筑风格。建筑较为整体,周边环境优美幽雅。这幢别墅是西洋的、中国的、古典的、现代的风格相结合的典范。


这个项目我会继续进行,

继续去发掘鼓浪屿上那些感动着我的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