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番婆楼全貌(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我拍摄的照片让大家知道有这些建筑,用我查到的资料让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 当然鼓浪屿迷人优雅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得透彻的。 鼓浪屿建筑主成: 主要是欧陆建筑,欧洲古典形式的建筑风格是鼓浪屿建筑的一大鲜明的特色。原厦门博物馆馆长龚洁先生大致把鼓浪屿的房子归为三个方面建造:“一个是领事、传教士建的,正宗的欧式建筑。另一个是华侨建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第三个就是海关根据它的需要建造的房子。 下面继续介绍6座历史风貌建筑. 13.番婆楼(安海路36号)是福建晋江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的,落成于1927年。番婆楼为二层密缝红砖圆拱回廊式建筑。建筑设有鼓浪屿最高最大门楼,建筑外部装饰讲究,圆形回廊方柱顶端均装饰花卉雕塑。建筑门框、窗套采用玉白花岗岩,楼顶四面女儿墙中部均有画屏。建筑周围环境精巧别致。建筑是许为尽对母之孝而建,许母平时换穿儿子们送的衣衫,佩戴儿子们买的金银首饰,珠光宝气,俨然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楼也就叫“番婆楼”。番婆楼有一个大门楼,两扇大铁门上有正反两个“福”字,寓意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进出双福,此乃“福文化”的新内容。番婆楼至今仍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因被电影导演屡屡选中,曾在这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 13.番婆楼大门(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13.番婆楼大门右(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13.番婆楼阶梯(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14.时钟楼 (安海路55号)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为当代西洋建筑,柱式为爱奥尼克式加装饰雕塑,立面装饰简捷明快,采用水泥花岗岩碎石为本色,与走廊压条、台阶的花岗岩色调自然融合。两厢和三楼窗楣及女儿墙均装饰富丽浮雕,建筑样式独特美观。建筑外形颇像自鸣针,故称为“时钟楼”,又名“宜园”。 14.时钟楼全貌(安海路55号.建于1920) 14.时钟楼大门(安海路55号.建于1920) 14.时钟楼主体(安海路55号.建于1920) 15.三一堂(安海路69号.建于1934) 15.三一堂左立面(安海路69号.建于1934) 15.三一堂浮雕(安海路69号) 16.杨家园(安海路4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6.杨家园侧面(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大门(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大门细部(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大门(鼓新路29号.建于1935) 八卦楼建于1907年,八卦楼的原主人是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1895年,林随父定居鼓浪屿,在水仙宫开设“建祥钱庄”。后由鼓救世医院美国人郁约翰设计建造八卦楼。他按林鹤寿的愿望,设计了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八卦楼。由于工程资金超支,林鹤寿因濒于倾家荡产,忍痛将此楼抵押日本“台湾银行”,人则避走台湾,终生未回鼓浪屿,人去楼空,曾传“鬼屋”。解放后,由政府收回重被修缮,为市科委大楼。1983年再度修葺一新,为厦门市博物馆,现为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17.八卦楼(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7.八卦楼一角(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7.八卦楼侧景(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7.八卦楼后花园(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8.船屋(鼓新路48号.建于1920) 18.船屋大门(鼓新路48号.建于1920) 18.船屋主体(鼓新路48号.建于19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