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门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2)

 问拍天下 2020-09-19

               13.番婆楼全貌(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鼓浪屿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而这些为数众多的历史风貌建筑无疑是鼓浪屿的灵魂.

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我拍摄的照片让大家知道有这些建筑,用我查到的资料让人们了解它们的历史当然鼓浪屿迷人优雅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得透彻的。

鼓浪屿建筑主成: 要是欧陆建筑,欧洲古典形式的建筑风格是鼓浪屿建筑的一大鲜明的特色。原厦门博物馆馆长龚洁先生大致把鼓浪屿的房子归为三个方面建造:一个是领事、传教士建的,正宗的欧式建筑。另一个是华侨建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第三个就是海关根据它的需要建造的房子。

下面继续介绍6历史风貌建筑.

13.番婆楼(安海路36号)是福建晋江菲律宾华侨许经权建造的,落成于1927年。番婆楼为二层密缝红砖圆拱回廊式建筑。建筑设有鼓浪屿最高最大门楼,建筑外部装饰讲究,圆形回廊方柱顶端均装饰花卉雕塑。建筑门框、窗套采用玉白花岗岩,楼顶四面女儿墙中部均有画屏。建筑周围环境精巧别致。建筑是许为尽对母之孝而建,许母平时换穿儿子们送的衣衫,佩戴儿子们买的金银首饰,珠光宝气,俨然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楼也就叫番婆楼。番婆楼有一个大门楼,两扇大铁门上有正反两个字,寓意进门见福,出门也见福,进出双福,此乃福文化的新内容。番婆楼至今仍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当年,因被电影导演屡屡选中,曾在这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

               13.番婆楼大门(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13.番婆楼大门右(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13.番婆楼阶梯(安海路36号.建于1927)

14.时钟楼 (安海路55)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为当代西洋建筑,柱式为爱奥尼克式加装饰雕塑,立面装饰简捷明快,采用水泥花岗岩碎石为本色,与走廊压条、台阶的花岗岩色调自然融合。两厢和三楼窗楣及女儿墙均装饰富丽浮雕,建筑样式独特美观。建筑外形颇像自鸣针,故称为时钟楼,又名宜园

         14.时钟楼全貌(安海路55号.建于1920)

              14.时钟楼大门(安海路55号.建于1920)

       14.时钟楼主体(安海路55号.建于1920)
        15.三一堂(安海路69建于1934年,至1945年底中楼建成后才告竣工,陆陆续续建了十多年。由美国归正会的新街堂、竹树堂以及英国长老会的厦港堂3个礼拜堂住在鼓浪屿的信徒联合筹建。三一堂是三个堂会合一的产物,也符合三位一体的教义,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教堂不是一类。为避免和鼓浪屿福音堂相混淆,没有采用鼓浪屿堂会的名称。 这是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西式教堂。设计人林荣廷,屋顶结构由荷兰工程师协助设计,中国人施工。这是一座粉红色的砖墙建筑,带有一个条石砌筑的地下室,平面是拉丁十字形,建筑面积856㎡。每一面都有山墙,山墙下边由方柱分成三道高达3米的大门,两边各有一个窗。窗楣饰有小山尖,和正中的山墙形成三角对称,所以三面都有一个主入口的感觉,这三面的三角形山墙簇拥着正中间的八边形钟楼。屋顶由钢筋网状构成,罩在四周墙上,中央借助钟楼的重量,压住屋架重心,使屋顶形成一个整体。室内宽敞明亮,中央是一个十米直径的穹隆,像一个大喇叭,也许是它的原因,使殷承宗、许裴平、许裴星兄弟、吴天球等中外著名音乐家在无扩音的情况下演出都盛赞室内音质效果极佳,所以这幢建筑不但有建筑功能,还包含着丰富的声学效应。

         15.三一堂(安海路69号.建于1934)

        15.三一堂左立面(安海路69号.建于1934)

        15.三一堂浮雕(安海路69号)
         16.杨家园(安海路4号)杨家园共有4幢欧式别墅,大约建于1913年前后,现编鼓新路27-29号,安海路4-8号。以鼓新路的"忠权楼"最有气派,以安海路的别墅最为漂亮。建筑主人杨忠权,祖籍龙溪,儿时赴苏随伯父做生意,创办铁业公司1913年回鼓浪屿建此楼。杨过世后,后人将楼房改称忠权楼,以示对先人的纪念忠权楼为英式别墅,凹槽廊柱挺拔秀美,拱窗有半圆的、尖拱的,窗柱的雕塑装饰、花瓶设计,一窗一式,各不相同,颇有艺术韵味。

            16.杨家园(安海路4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6.杨家园侧面(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大门(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大门细部(鼓新路27号.建于1935)

               16.杨家园大门(鼓新路29号.建于1935)
     17.八卦楼(鼓新路43号)鼓浪屿八卦楼建筑位于笔架山麓,因其红色圆顶有八道棱线,顶窗呈四面八方十二向,并置于八边形的八角平台,故称八卦楼红色圆顶摹仿古伊斯兰建筑马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石头房圆顶,四周82根大圆柱为参照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则取自古希腊雅典广场神庙,古希腊陶里克和爱奥尼克柱式的柱头装饰和走廊压条下的青石花瓶雕件,则充分表现中西结合的古典美,建筑布局呈十字形,四面均能出入,使八卦楼建筑空间宏伟流畅,自然大方,避免大体量建筑的沉闷感。

八卦楼建于1907年,八卦楼的原主人是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1895年,林随父定居鼓浪屿,在水仙宫开设建祥钱庄。后由鼓救世医院美国人郁约翰设计建造八卦楼。他按林鹤寿的愿望,设计了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的仿古建筑——八卦楼。由于工程资金超支,林鹤寿因濒于倾家荡产,忍痛将此楼抵押日本台湾银行,人则避走台湾,终生未回鼓浪屿,人去楼空,曾传鬼屋解放后,由政府收回重被修缮,为市科委大楼。1983年再度修葺一新,为厦门市博物馆,现为鼓浪屿风琴博物馆。
    2005年1月28日晚,受瞩目的国内惟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开始向市民开放,并举行一场管风琴音乐会。风琴博物馆的第一台大型管风琴“
诺蔓比尔”“初试啼声正式向游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获得第一批观赏百年古风琴的美妙琴声的机会,来自澳大利亚的管风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尔克.莫里夫妇给鹭岛市民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享受。

            17.八卦楼(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7.八卦楼一角(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7.八卦楼侧景(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7.八卦楼后花园(鼓新路43号.建于1907)
          18.船屋(鼓新路48号)船屋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船型建筑。由祖父黄大闢名医于1920年创建,著名美国建筑师郁约翰设计(鼓浪屿八卦楼的设计师),是一幢造型唯美带有中国韵味的美式风格别墅,亦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船屋的宅基地位于坡顶,呈长三角形,别墅建在其上,造型如海轮甲板上的船舱,层层跌落,登三楼俯视,宛如一艘正待远航的海轮,现编鼓新路48号。建筑师匠心独具。用传统建筑手法,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展开,严谨对称。别墅楼高四层,以欧式风格为主,简洁明快,造型极富创意。地板采用罕见的石宽条南洋楠木,家具多为酸枝、红木,至今保持完好,是鼓浪屿最著名的风貌保护建筑。其中花园别致精巧,登高可眺望大海及厦门全景.

           18.船屋(鼓新路48号.建于1920)

          18.船屋大门(鼓新路48号.建于1920)

             18.船屋主体(鼓新路48号.建于1920)

                               问这里201241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