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会学习吗?(刘兴奇湖南女子大学讲稿)

 罗ja 2015-12-09


各位女子学院的老师和同学,晚上好。

今天的讲座,不是来讲一些知识,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到处都是知识,如果大家非要学习我身上的一点知识,我在《大学生的坟》《异类》这些书里,以及我每天的微信里,都写了很多很多的思想观点和各种问题的解法。

我今天要讲的,是怎么学习的问题。因为做软实力教育四年来,我在全国做过很多次演讲,都是在讲知识。讲什么人适合考研、什么人该学英语、怎么做人生规划、怎么提高沟通能力、怎么蜕变性格、怎么提高情商、怎么创业,等等,但我后来发现,他们依然没有长足的进步。

再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并没有学会学习。这种不会学习的状态,就相当于,你偶遇一顿丰盛的大餐,口味颇好营养颇佳,但毕竟一顿饭是无法支撑你持续成长的。

虽然我一场讲座可以讲很多个知识点,但知识点再多,也就那么多。而生活中你会遇到无数个问题,所以,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去寻求答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软实力课堂给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是来背答案的,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你是来学会学习的。



首先,你对学习的重要性认知有多大

我知道很多大学生是不学习的,他们整天打游戏、看电影、看小说。上次我还做过一个测试:我问一个游荡在外的学生,你怎么不去教室听一场讲座。他很惊讶地问我:我都大三了还需要听讲座吗?

这是我听过的最悲哀的话。

大三了就不需要学习了吗?我毕业快十年了,每天都在学习,并且最痛恨自己的一点是每天学习时间不够,到了晚上24点都舍不得合上书本。

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如果你放弃了学习,那你的生命将没有变数。

我见过很多大楼的保安,哪怕平常没事,他们坐在那里发呆一整天,也不会拿一本书看一看。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他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极小。

我见过很多摩的司机,整天趴在摩托车上等客,任时光流逝,他们也不会抽空学习一下。但我们知道,就算他一天多拉十个客,他也无法改变命运。

我们很多长辈,下班回家就是看电视、打麻将,你也清楚地知道,他们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极小,他们更多的是寄望于他们的小孩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放弃了学习。

这个社会,有财富的人越来越有财富,有知识的人也越来越有知识,因为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力量。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是不会去学习的,因为他们这一辈子都没有尝试到学习的力量。比如中小学,很多人被逼迫着去学习一些不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所以他们既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也感觉不到用在哪里产生了什么学习的力量。所以到了大学,他们干脆就不学了,而到了社会,更加没时间学了。所以有些人,真的是一辈子都没有感受过学习的力量。

但是你要明白一点,那些有成就的人,他们懂的比你多。换言之,你这么贫穷、这么落魄,是因为你懂得东西太少。

我的人生感悟是,只有无知会让你绝望,其他什么都不会。



其次,很多人没有学会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老师,不是弄很多答案让你背的老师,而是教会你学习、教会你思考的老师。


有一年我在河北师大讲座时,一位博导跟我抱怨说,现在有些读博的人,一来就找老师要教材。我听了之后,也觉得蛮悲哀的。什么叫研究生?研究生就是要自己去找资料自己去研究出一些新的知识和技术,它跟本科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本科乃至中小学教育,更多地是以学习背诵前人已有的知识为主。但悲哀的是,很多研究生也不会学习。


有一个学生,在他同学那里弄了一份软实力人生规划课用的自我分析表,还没开始做题,就问他同学:答案在哪里。他同学顿时无语:这人读书是不是读傻了,自我分析表是分析你自己的,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怎么有个标准答案?


我也见过很多不会学习的。我在讲软实力课的时候,有些同学频频点头表示理解会意,但也有些学生睁着一双迷惘的眼睛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听不懂或者不知道听什么。


下课之后,他们会问我:刘老师,我们高中老师讲到重点时,会将重点强调三遍,并且等我们抄下为止。而老师你,讲话那么快,并且只讲一遍,我们怎么学?


我回答他们:在社会上,没有哪个人会将重点给你强调三遍。所以,你要:第一、要听得出什么是重点;第二、要迅速记住并且记牢那些重点。这就是学习能力。


下课之后,也有人问我:刘老师,我们有些老师上课,都是把重点打在PPT上的,我们看着听老师讲,而你,PPT上只是一个你讲课的提纲,我不知道抄什么?


我回答他们:如果你只会抄别人打印出来的重点,那你在社会上将一无所成。因为在社会上,一没人跟你讲话时自带黑板,二没人跟你讲话时展示PPT。什么是重点?重点是因人而异的。有些话,对于别人是重点,但对于你不是。有些话,对于别人不是重点,但对于你是。因为人跟人的知识结构和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听到的东西也不一样。简而言之,什么是重点?就是对你有启示的东西,就是重点。不见得非得看到别人动笔,你才动笔;不见得非得老师强调,那才是重点。


我做教育这么多年,并不会刻意按照某些老师的讲课方式,将一句话重复三遍以上。很多时候,我只讲一遍,然后问他,你学到了什么。我并不是要刁难这些学生,我是想告诉他们,社会就是这样子的,老板跟你讲话也不会讲三遍以上。你在软实力,就是进了半个社会。


我也见过一些学生,早早地坐在软实力教室,早早地摊开笔记本,拿出笔,准备好好地抄笔记了。每每此时,我会笑着对他们说,恐怕让你们失望了。


而下课的时候,确实有同学失望了。他跟我说,听了一堂课,只感觉到脑袋运转速度不够用,肚子很饿,但是笔记本上没有东西。所以,望着空空的笔记本,他说,“我学到的在哪。”


每每此时,我都会语重心长地跟他们说,学习有三重境界:抄笔记,听到心里,用到生活(结合实际解决问题)。


我也确实见过这三重境界的学生。


第一种,抄在笔记本上。满满的一笔记本,以为自己学了很多,但回去之后自己都很少看一下。这类学习是最没用的,这不叫学习,这叫记录员。这也是为什么你从小抄笔记抄到大,也没见你有多么优秀的原因。


第二种,听到心里。我也见过很多这类学生,你讲知识,他也会认真听,并且也确实听到了心里,他能讲出来,也能背出来。每每此时,我会赞扬他,嗯,不错。但我依然告诉他,你不会学习。


第三种,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会这种学习能力的学生极少。具体说来就是,你一边听课,一边结合别人的知识和经验,来不断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一步进行解读和思考。只有这样,别人的知识,才能真正变成你自己的。


我在《异类》里写过一句话: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大学时听讲座,别人讲完他的故事,我就基本把自己的问题给解决了。我看一本书,边看书,边结合自己的问题来思考,所以都很有收获。现在跟一些企业家聊天,听完他的故事,我就把他犯过的错误和经验用到自己身上来了。这就是一种学习能力。但我也见过很多学生,我明明把一个东西讲得很清楚,但他下课之后依然过来问:“老师,像我这种情况,该怎么解?”我就知道,我遇上了一个“不会结合自己问题来听课”的学生。这类人,他们需要“订制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你不给他一对一解决问题,他就解决不了问题。


当然,第三种学习方式,会让你很累,因为你脑袋持续不断地处在运转当中,很多时候,运转的比主讲人还要快。当然,如果你这是一个文字记录员(抄笔记的)、或者一个背诵员(用心记的),那你就没有那么累。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学习?


首先,要知道杂书也是很重要的


小时候,我们看一点教材以外的东西,就会被老师“没收”,因为那跟考试无关,而且也怕我们失去自制力。但是现在,如果你只是看专业书,而不看一些杂书,那么你的知识结构将会非常单一,在社会上也将缺乏竞争力。


当然,我所说的杂书,并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书。比如你是学理工科的,如果你适当看一些人生规划书、心理书、营销管理书、文学书、哲学书、美学书、时尚杂志等等,不仅可以丰富你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转的。最关键的是,如果你不仅仅是把自己定义为技术员,对于你的职业发展,也是有潜在促进作用的。


阅读,是获取思想和经验最快的方式,但现在很多人并没有阅读习惯,更别说购书的习惯了。现代很人多可以不眨眼地花几十元买包包或吃零食,但他们舍不得花几十元买一套人生规划书来解除迷茫。上个月我去广东看望高中老同学,这个老同学在外十年,现在也有家小厂了。他跟我说,大部分打工仔,每个月拿着四五千,但工资到手,就买名牌衣服去了,把自己打扮的光新亮丽。我说,哦,我知道了,这是为什么他们这一辈子都得打工的原因,因为从来不花点钱来学习。


其次,要多渠道的学习


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渠道依然很单一,但他们看来,只有捧着书本才是学习,只有去图书馆和教室才是学习。对于我来说,学习渠道太多了。


我知道大部分人对广告单不屑一顾或者避之不及,但我会主动礼貌地接过单页,仔细研究它的广告词、文案设计、画面美工等等,如果我觉得它很好,我会继续往上搜这家公司,研究它的商业模式、营销渠道,等等。这就是学习。


我走在街上,我会观看各种促销模式、店面设计,如果我要购买商品,我会研究导购如何一步步地说服我的。


我跟企业家们吃顿饭,我会知道他们的战略方向,经验教训,甚至他们交往的圈子和经常看的书,回来我还会查一下他们讲过的、但我不是很明白的名词概念。


我打个的士,短短十几分钟,也会了解的士行业的运作、管理方式。


再次,要运用新媒体来学习。


微博每天都有很大的信息量,即便你亲朋好友都不使用它,即便你不把它当做一个沟通工具,你也应该把它当一个学习工具。


微信有些好的公众微信号,也有很多信息量,和很精华的内容,即便你不把它当沟通工具,但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它是一个好的学习工具。


百度,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图书馆。但也有很多人整天趴在网上没事干。


新媒体只是一个学习的载体,只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介质,至于它到底是书本、还是微博微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道理虽然很简单,但也有很多人到了21世纪也不会使用21世纪工具。

……

人类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 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本文来自刘兴奇微信liuxingqi2015的2014年11月5日文章,如果你想阅读更多精华文章,一定要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