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哥不分?临宇山人Masataka Tomita(富田雅孝)的哥窑葵花口碟与传世哥窑的鉴赏

 昵称29538024 2015-12-09


临宇山人 南宋哥窑葵花口碟

最新一期的佳士得临宇山人专拍图录上,半年以来各种媒介所关注的传世哥窑葵花口碟,已经赫然作为封面的主打明星历历在目了。关于临宇山人哥窑碟子的传承、与两岸故宫所藏同类别的传世哥窑作品,我们已有两期专门做过介绍与讨论,今天,我们关心的,并非这件标的的落锤价,而是这个碟子是否能够引领未来一段时间内宋磁新的标位?


临宇山人 南宋哥窑葵花口碟

纵观近十年的苏记佳记顶级宋磁成交记录榜上,达到五千万或以上的有克拉克夫人北宋汝窑葵花洗(HDK207,860,000)、坂本五郎南宋官窑瓶(HDK67,527,500)、北宋官定碗和元明官钧花器的上位,而同样被列为五大名窑的哥窑,却没有。这是为什么?是缺乏重要藏品?还是透过此现象,折射出对传世哥窑的研究不够?特别是所谓“官哥不分”的传统鉴赏观对古、近、今文人的哥窑认识观有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这些问题重点研讨。


南宋 哥窑碗 JHM collection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对传世哥窑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一定深度的调查研究,而并非仅仅局限于元、明、清代文人所著的典籍文献。

民国有撰写“第一次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品博览会,第二册陶瓷”图录的郭保菖,他同时也是清宫善后委员会当年在养心殿、永寿宫、重华宫、景祺阁、古董房和南库清点、找到并定为所谓“传世哥窑”的鉴定人。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展出的宋哥窑作品

新中国后,北京故宫的孙赢洲、冯先铭先生对传世哥窑的鉴别、创烧年代和窑址做过一些工作,特别是冯先铭先生,指出传世哥窑的胎骨、釉色具有一定多样化,反应出烧制地点可能并非明代文献认为的龙泉,而更可能是北方和江西的碎器窑。


北京故宫藏 宋哥窑盘口瓶 40年代征集自扬州


北京故宫藏 宋哥窑管耳瓶(俗称“投壶”)
北京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式盘



北京故宫藏 宋哥窑鱼耳炉


北京故宫藏 宋哥窑海棠式花盆

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陈克伦先生、上海硅酸研究所的李家治先生也做过调查,在上海博物馆1992年举办过“传世哥窑”国际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对“传世哥窑”的定义与认定标准做出了结论,认为“多数为米黄色釉、少数是黑胎灰青釉。釉面大小纹片结合,且纹片有色,呈金丝铁线”是传世哥窑的典型特征。对于哥窑可能的烧制窑址,江浙地区,特别是杭州凤凰山一带,被认为具有最大可能。

上海博物馆藏 宋哥窑五足乳钉洗 宋理宗随葬品


宋理宗 画像 台北故宫藏


上海博物馆藏 宋哥窑管耳瓶



上海博物馆藏 宋哥窑葵花口碗

杭州考古研究所的杜正贤先生、杭州博物馆的唐俊杰先生,通过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的系统发掘与研究,认为老虎洞窑第三至第四层,年代属于元代,出土的磁片与带有八斯巴文窑具最有可能属于传世哥窑。





杭州老虎洞窑址 出土宋元青瓷开片炉 展于2010 日本 大阪“幻之名窑”


杭州老虎洞窑址 出土宋青瓷开片奁


杭州老虎洞窑址 出土宋青瓷开片碗

南京博物院的张浦生先生通过对苏、浙、皖地区元明墓葬、窖藏出土的“官哥窑”研究,认为传世哥窑为元代仿官作品。台北故宫的刘良佑先生,通过对传世哥窑与杭州地区老虎洞、郊坛下窑址材料的对比、分析胎、釉药化学成分、氧化、酸化实验,认为传世哥窑在胎的含铁量、釉的配方与氧化还原气氛,与官窑有别。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碟 乾隆御提

台北故宫的余佩瑾女士,在研究清高宗乾隆皇帝对哥窑的鉴赏与策展时,也对所谓传世哥窑的特征、与官窑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指出当代学者对哥窑的认识,并未跨越乾隆皇帝“官哥不分”、官哥难以厘定的鉴赏水平。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碟 乾隆御提

国外有以霍卜生、大维德氏为代表的英伦学者,通过对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研究,认为哥窑就是官窑。大维德爵士在1952年东方陶瓷学会的汝官特展图录Introduction里,撰写了关于哥窑问题的理论,以后的学者都以Introduction来称呼大维德的理论。


大维德爵士在Introduction中,认为哥窑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北宋,龙泉与河南开封御窑厂就有烧造带有开片的青瓷。到了南宋,随着宋室南迁,政局稳定,杭州地区继续烧造带有开片的青瓷,这里面有官窑,亦有被后世认的为哥窑,大维德统称为“浙江青瓷”。而龙泉大窑,随着技术的改良,已经不以开片来作为装饰目的,而更最追求青玉质感。到了元代,杭州继续烧造开片青瓷,并沿着南宋官窑的艺术风格与烧造技术,一直持续到14世纪。有开片是许多瓷器釉表的共同特征,不为哥窑所独有,而哥窑更是传说与现实的结合体。最后,大维德把传世哥窑,全部归入南宋“官窑”这一系统,再细分为宋、13-14世纪和明清三个群组。从这个角度看,大维德的观点,与乾隆皇帝的“官哥不分”有很大的相似。


大维德爵士在图录中撰写的Introduction


1952年东方陶瓷学会 汝官大展 第72号 哥窑花口洗

Sir Alan and Lady Barlow collection


1952年东方陶瓷学会 汝官大展 各类并定为郊坛官窑作品展柜


1952年东方陶瓷学会 汝官大展 第34号 宋官窑贯耳尊 Mrs Alfred Clark collection


1952年东方陶瓷学会 汝官大展 第33号 宋官窑弦纹瓶

Mr and the Hon Mrs R.C.Bruce collection

大维德是第一个进入紫禁城,能够上手清官皇家收藏瓷器的西方鉴赏收藏家。他上手过近五十件汝官哥窑,并促成了第一次中国皇家艺术品赴伦敦举办博览会的盛事。清帝国的覆灭,使得他有机会获得原系末代皇帝赙仪抵押给盐业银行的一批汝官哥瓷器,这批作品,有一部分参加过伦敦艺术博览会。因此,不论从收藏地位还是研究地位,大威德对西方陶瓷学界,有很深的影响力,他的Introduction理论,一直为后来的学者所沿用。

尽管对传世哥窑的烧造地点,学者们有不同意见,尽管老虎洞窑址发掘的材料,与传世哥窑并非完全一致,传世哥窑的艺术品味与收藏价值,却丝毫不是鉴赏家与藏家们的困惑。而困扰学者、鉴赏家和藏家们的最大疑问,恰恰就是如何确定宋哥窑与如何看待所谓“官哥不分”的传统鉴赏观。其实,自八十年代以来,苏记佳记就一直有传世哥窑拍品的出现,但它们大都被定为13-14世纪,甚至更晚的明代。也许拍卖行的鉴定师们,深受博物馆学者们的影响。对哥窑断代的不确定,和对所谓传世哥窑关键鉴别特征的不确定,是影响或,更进一步说,导致哥窑市场价位一直不高的重要原因。

香港苏富比 1995 宋/元哥窑葵瓣口盘


传世哥窑果真就是元代仿官作品吗?或者是元明以后的作品?就两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传世哥窑器而论,既与明代宣德、成化官款的哥釉不同,又与雍正乾隆唐英所烧哥釉不同;既与同为清官旧藏的宋官窑明显有别,又与上海青浦、南京墓葬发掘的元代仿官作品不同,它们不能归入上述任何一组,如何厘定这批作品?

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盘

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盘

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盘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盘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葵花口盘上海博物馆藏 宋哥窑葵花瓣盘

这次佳士得推出的临宇山人藏品主打哥窑葵花瓣口碟,为什么佳士得的鉴定师、陶瓷学者、鉴赏家、藏家们没有质疑,没有人认为它属于南宋官窑?没有人怀疑它并非传世哥窑?没有人把它定为13-14世纪的元明作品?

这些线索,足以说明传世哥窑在特征上的独特性。

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两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所藏传世哥窑与杭州、南京地区窑址、工地、江西景德镇湘湖地区、时代跨越南宋中期至元代的材料,谈谈对“官哥不分”的看法。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 “官哥窑”胆瓶 青浦墓葬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 “官哥窑”胆瓶 青浦墓葬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 “官哥窑”鱼耳炉 青浦墓葬上海博物馆藏 宋元 “官哥窑”三足冲耳炉 青浦墓葬

首先,我认为官哥可以区分。纵观传世宋官窑,不论“北宋官窑”、亦或“南宋官窑”,官窑的釉质,以温润的不透明厚釉玉质为主导(当然还有一部分作品玻璃质感较强);釉色以粉青、青玉色为重(虽然米黄、月白亦有);纹片上,注重自然形成的裂纹与双重、多重冰裂开片。这些特征,均是由高温含铁的还原焰或氧化焰产生。可以认为,追求青玉的气质与效果,是官窑的主要艺术风格。

国家博物馆藏 宋官窑奁


国家博物馆藏 宋官窑胆瓶

北京故宫藏 宋官窑洗北京故宫藏 宋官窑花盆
台北故宫藏 宋官窑双耳弦纹炉

宋 米色官窑双耳弦纹炉 JHM collection

其实自北宋起,宋太祖“不尚玩好、不用玉器的”祖宗家法就深刻影响宋代王室(周辉,清波杂志,卷一,祖宗家法),甚至到宋徽宗,想在大宴中使用玉盏盘,都怕会被责以“太奢”(周辉,清波杂志,卷二,“徽宗初玉盏玉厄,欲用于大宴,恐人以为太华”)。北宋皇室已经很少使用昂贵的玉料制作日用器物,到了南宋,文献一再强调铜料、玉料的难求(宋史,食货志),因此,南宋皇帝才下令修内司监督设计烧制薄胎厚釉、凝重庄严的官窑瓷器,以取代铜玉器。皇帝的定调,毅然决定了南宋官窑的艺术风格,说白了,官窑就是铜器、玉器的替代品。宋徽宗像 台北故宫藏

让我们再反观传世哥窑,可以看到,釉色大多是呈现发色不佳的灰青、浅青、米色和月白;釉质上,呈现微微乳浊不透、触之,有皮肤质感的微微磨砂感,远观,有一层雾状光泽,这类釉色与质感,是由中性焰发生的,与用高温氧化还原,光泽度较强的官窑截然有别。因此,哥窑的烧成温度,一定低于宋官窑。哥窑釉药的配方也许与官窑也有不同。这里,我们不禁自问,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气氛?为何要烧出发色与青玉相背的色调?

宋 哥窑八角杯 JHM collection

上海博物馆藏 哥窑葵花口碟 近观

这里,我们的重点来了——这是因为,只有烧出这种淡色调,才能衬托出纹片的艺术效果!几乎所有的传世哥窑,无论釉色怎样变化,纹片的艺术效果是最为突出的,在形态上有“百圾碎纹”、“鱼子纹”、在纹色上有“鳝血”、“金丝铁线”,这种以纹片作为主要装饰效果,是传世哥窑的核心,也是唯一与汝、官窑不同的要命处。哥窑就是以人为技术化加工突出纹片,来达到艺术目的作品。这是哥窑与官窑的最大区别。那么,南宋的陶工们,是运用了什么技术,来艺术加工瓷器的纹片呢?仅仅是出窑浸入墨汁染色,纹色就固定下来了?

杭州 老虎洞窑 哥窑葵花瓣碟 素烧件 JHM collection

康熙臧窑名品——豇豆红,也许可以给我们启示:先上一层透明釉,再以吹釉法,施由铜料与透明釉混合的颜料釉,入窑,再覆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这种被西方形象地称为“三明治”法的技术,巧妙地还原铜红,并将铜红色素,永恒地固化。这种釉下或釉里红釉,铜红永不退色,是景德镇陶工创新性智慧的反映。那么,传世哥窑的纹片染色,是否运用了类似的釉下、釉里红烧造技术呢?我们可以想象,南宋的陶工们,在修胎,经素烧后,磁器釉表出现最初的开片后,用黑色或赭色色料,或浸泡、或勾勒,沿着自然形成的裂纹,加工出开片,色料完全渗透入裂纹后,再复罩一层透明釉,一次,或两次,入窑,再用中性焰气氛还原。

各类宋哥窑 釉面微观,示釉中气泡与纹片着色

用三十倍放大镜看,有的作品,釉中气泡大小密布,有的作品,釉中气泡小而密集,而在开片裂缝中,有明显的染色痕迹,但色料均在釉下。最后,在哥窑外观上,呈现出纹片艺术表现力强、釉色灰青、浅青、米色和月白,用以反差强,对比突出纹片的效果。从这个角度考量,官窑与哥窑,也许在烧制前,窑工就已经做过顶层设计,采用不同技术路线了。因此,哥窑哪里会与官窑不分呢?

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鱼儿炉 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博览会 为传世哥窑名品

同一时代的龙泉窑,也许也会采用这一技术,烧出釉色粉青、也有突出纹片表现力的作品,但因为烧成温度高,胎料的与杭州老虎洞的不同,使釉面、釉质、釉色,均与杭州烧造的哥窑明显不同。这些作品,就是后世所谓的“龙泉哥窑”。


南宋 龙泉 小梅窑 黑胎开片青瓷 JHM collection


宋 龙泉哥窑碟 JHM collection

到了1314世纪,杭州老虎洞窑、14世纪的江西景德镇窑,都依旧运用这一技术,但元代哥窑的烧制温度,要略高于南宋,由于产地不同,所用原料的劣差,使胎、形、釉、纹片的各项标准,在品质上均难以达到宋代。

元 南京出土哥窑鱼耳炉 残件 JHM collection

写到这里,我已经对“官哥不分”的传统鉴赏观、和如何界定区分宋官哥窑作了解释。

最后,再让我们看看临宇山人的葵口碟——釉质乳浊温润,触感微微磨砂,釉色米色微青,釉面布有黑色大纹和金色断续细纹交织的文武“金丝铁线”,胎薄质坚,支钉支烧,胎骨赭色,气质朴素内敛,标准的南宋哥窑。它可不是“官哥不分”的官哥窑喔!

临宇山人的南宋哥窑葵口碟会登上宋磁的Top榜吗?会改变我们对宋哥窑的鉴赏观?会掀起13-14世纪元明哥窑、明清官仿哥窑瓷器作品的收藏风吗?

台北故宫藏 宋哥窑渣斗式尊


122日,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