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刘长铭:技术无法替代老师,我们的学校不会消亡

 倪平平 2015-12-10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互联网+教育”这个词,现在简直是如雷贯耳。不少学校都在进行“互联网+”的尝试。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老师更受欢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呢?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先行者”,15年前即创办了北京四中网校并积极实施数字校园的建设及互联网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那么,他怎么看呢?


没有理由强迫学生投入到无休止的应试活动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技术改变的时代,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形态、学习方式、购物习惯、人类交往的习惯、责任、法律、公共关系等。比尔盖茨曾在15年前写了一封公开信,立下了类似的赌注,他谈到四个方面:第一,互联的技术会改变医疗情况;第二,改变农业情况,非洲将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第三改变人类支付情况;第四,改变教育,变革学习方式。现在互联网技术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很深刻,当然也包括当今的学校教育。


两周前,一个毕业生回来看我,姑娘在上高一以后的第一个暑假,开始喜欢桥牌,于是她开始上桥牌的选修课,但是我们学校每周就一两节桥牌课,所以她开始用互联网在家里面进行训练,一年后进入北京青年队,前不久拿了亚洲桥牌的亚军。我想如果没有互联网,这种学习方式难以想象。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社会是个学习社会,是教育社会,人人是受教育者,人人也是教育者,既然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的信息通道和资源,可以满足人的无限认知的能力。那么,我们还有理由将青少年的思想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当中么?我们还有理由强迫学生把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无休止的应试训练活动当中么?


我们今天所说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究竟创什么新呢?我们最需要培养的应该是在某一个点,某一个技术环节,能产生突破性思维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认知风格,和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很契合。

要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夹缝里产生新思维

在今天以高考、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强调的是各科要均衡发展,因为不均衡的学生在考场要吃亏,而我们又常常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均衡发展。其实,真正具有创新人才应该是像埃菲尔铁塔,他在某个学科可能是非常见长的,那么与这个学科相支撑作用比较大的,那么他发展的水平就比较高一些,这个结构中每个人所擅长的学科领域和结构不同。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很宽、很广博的知识,虽然并不一定达到同样高的水准,但是他会形成许许多知识领域间的夹缝,这个夹缝正是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我们看到自然现象中,光秃秃的石头是没有生命的,生命一定生发在夹缝中。一个人知识领域越宽,所涉及领域越多,在不同领域之间越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本质意义上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课程表,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教师的行为模式,改变人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当然,这样一种教育和我们现在制度有些冲突,因为我们得高考。

“传声筒型”的教师难以赢得学生信任和青睐

十几年前,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两个孩子都偷了别的孩子的十块钱,在外地的某一个城市,老师给偷钱孩子脸上做了一些记号,当然这个老师也就触及了法律;另外一个在北京的孩子,也发生了这一事情,他们班主任王老师就和学生说,“我知道是谁偷的,是讲台偷的”,于是他让所有孩子和讲台桌说一句话。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老师的意思,说“讲台阿,拿别人的东西不对阿,等等等等”,每个人都说完之后,王老师说“讲台它一定会改正错误”,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十块钱,王老师开心极了,他说这件事情肯定会让孩子记一辈子的。这是1999年登在中青报上的一个故事。


我要说什么呢?今天的互联网技术虽然可以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它无法产生教育的本质。今天我们还看不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产生像王老师这样的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学校是不会消亡的!但是,今天技术又丰富了呈现知识的形式和方法,所以,那种“传声筒型”和“复读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青睐。


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这也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源泉。

理性客观看待“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变化。首先,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线,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我把它总结为“四A”。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了。他们在很多领域里的知识甚至于超过了我们老师。教育者应该是学习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同时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真正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从而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高效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背景的信息,那么学习者也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整合,这对学习者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能力的要求。


我们今天的四中网校也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智能化的学习,学生上网选择自己的学习主题,然后进行学习,学习完了进行测试,测试完之后系统自动给你一个诊断,为你下一步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完全是智能化的。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一种精准式的学习。这种精准式的学习完全是个性化的,远比我们教师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要高得多。现在全国有几十万的学生利用四中网校这套系统来进行学习。


其实互联网还不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互联网技术不能够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经验不能够间接获得,经验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所以我始终质疑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是否真的有价值。尽管这样,我个人认为基于网络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仍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当然,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激动人心的,我们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我们也愿意跟大家共同的来推进这项事业,共同通过技术来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帮助,使我们学校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




实习生|王树菲

(资料整理来自:教育圆桌《刘长铭:我们凭什么强迫学生把大量时间用于无休止的应试?》、北京晨报《刘长铭:我被逼着上微信了》)





点击下方您感兴趣的文章标题,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中国教育报》的文章。

每日读报

1.雾霾也是难得的环境教育机会

2.“明星兼职教授”缘何遭质疑?

3.教师“国考”观察

4.教师资格“国考”影响几何?

5.“互联网+”时代数学教育怎么变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