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不会日久生情

 瀞舒凝兰 2015-12-10



点击图片上方蓝色 追寻诗歌 免费关注: lzl00707




飞起来

作者:桑克

在大庭广众之下,我飞了起来。

楼顶和人群都是相同的灰黑色的头皮。

他们看我当面飞了起来,开始惊讶,

然后疑惑:他衣服里莫非吊着钢丝?

警察举着电声喇叭,哀求我快点下来,

仿佛我是浦发银行,而不是贫穷的工人。

我停在半空之中,两腿不停地甩动。

风抽着我的嘴巴,而麻雀直接用白粪

为我染发——花白的头发更白了。

异味传播着,甚至覆盖了丁香树的野心。

我想去干净而荒凉的金星或者火星,

但大气层的铁栏迫使我不得不回来

献媚:我爱地狱——谁不会日久生情?



诗人简历

桑克,诗人、译者、批评家,诗生活网和《剃须刀》杂志创办人之一,19679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8511农场,1989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4月在黑龙江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著有诗集《桑克诗选》、《桑克诗歌》、《转台游戏》、《冬天的早班飞机》、《拉砂路》、《拖拉机帝国》等;译诗集《菲利普·拉金诗选》、《学术涂鸦》、《第一册沃罗涅什笔记》、《谢谢你,雾》等,曾获天问诗歌奖、《新陆》短诗奖、草原文学奖、刘丽安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中国诗人》奖、东荡子诗歌奖等,曾被评为当代十大新锐诗人,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等。

桑克:写诗,是为让灵魂提升

熟悉桑克的人都知道,他的写作涉及很多门类。他是诗人,但写小说、散文、评论,翻译外国诗歌等也是他的兴趣所在。而这些对桑克来讲,都是为了写诗,“它们也都是美好的事业。只是当初,我选择了诗。这就是命运”。

即使是诗歌,桑克的创作风格也是变动不拘的。不久前,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桑克诗选》,收录了他1990年至2006年的代表性作品86(),包括《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墓前》、《四季》、《夜景》、《岁末书简》等。诗人周伟驰评价桑克说,他属于“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的诗人,流畅的、光滑的、阻滞的、支支吾吾的,严肃的、滑稽的、打油的、讽刺的,自由体、散文体、格律、半格律,动心的、伤感的……

多年来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努力探索的桑克,并没有将写诗作为自己的理想:“写诗不是理想,只是一种嗜好。没人强迫我写诗,我就是自己乐意写而已。”

第一首诗模仿《早春》

桑克,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8511农场,13岁就开始写诗。每当谈起与诗歌的渊源,他总会提起两个人:母亲和三哥。

没有读过书的母亲对桑克的影响是“朴素”的。她所有的诗歌素养都来自于偷听或旁听,然后又依靠记忆传达给幼小的桑克,“她让我认识到诗歌是一种动听的韵文。她也并不是特意要给我这些,只是让我更好地入睡”。

真正给桑克启蒙的诗歌教育,并把他带上诗歌道路的人,是比他大14岁的三哥。上初中时,在三哥的指导下,少年桑克读了许多古典诗歌。阮籍的清肃、陶渊明的天然、李白的自由、李商隐的奇诡、苏轼的洒脱,以及韩愈的雄劲和王维的精致,都让他陶醉迷恋。

背诵多了,他也很自然地在生活中寻找注解。初春某日,在上学路上,他看到田野远处绿茸茸的,跑近一看,只有土壤,而绿色仍在远处。回家后,翻到韩愈的《早春》,发现看到的景象都在诗里,“草色遥看近却无”。他猛然明白,原来诗里写的都是身边的东西。“我为这个发现欣喜若狂,忽然觉得诗歌离我很近,我也是可以尝试的。”于是,桑克开始了诗歌生涯。第一首诗就是模仿《早春》。“当时,写诗给了我太多的乐趣,我每天都写三四首,非常狂热。”

回想当初,桑克说:“按照现在的标准看,我写的那些并不好,而且也缺少一个孩子必有的童趣。但它对我语言训练的效果是明显的。”

选择诗是命运

从孩提时代至今,桑克说他经常警戒自己牢记最初对诗许下的诺言。“我为什么写诗?是为了快乐,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提升到更高的地方。如果违背这个,写诗还有什么意义呢?”在他看来,违背即是迷失。

事实上,从古体诗的尝试,到现代诗的创作。从意象派到艾略特派,再到成为自己。他乐此不疲地把“嗜好”进行到底。“写诗带来的快乐是我终生不能报答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事情是他现在也不明白的:“为什么有的人在家吹吹口琴或者搓搓麻将没人理会,我在家写诗就成精神病人了呢?”“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写诗,这是上帝对我的考验吧。我应该大声地对每一个问我的人说,我的嗜好就是写诗。说出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居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是我小时候没想过的事情。”

他也写小说、散文、评论,翻译外国诗歌,但“都是为了写诗”。对他而言,如果一个人掌握不了散文,那么他的诗歌就是可疑的。评论所锻炼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是现代诗所需要的。译诗则是他读外国诗的一种方法。而“写小说对我写诗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它们在转化之后,都能成为诗歌的营养,甚至有的营养相当惊人”。

桑克说:“不管我做什么,我都知道它们是为了什么——这就够了。”“我当初选择了诗。这就是命运。”

浪漫主义是一种精神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桑克自称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这样说,是为了自我鼓励和提示:“我肯定不是最后一个。我希望浪漫主义生生不息。”

“有时真怀念写信的年代,但再也不可能回来了。”桑克说,浪漫主义不是一种诗歌美学,更不是技术手段,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它和我信仰的方向保持着一致性。”“浪漫主义精神有很多基本的概念,我都牢记着,它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当然包括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的身份在内。”在他看来,这些概念有:虔敬,重情重义、正义,真诚,感动,笃信,沉湎,自律等等。

同时,他也认为,在当代,诗人是很难避免不和社会事务发生关系的,很多社会事务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每一个诗人的具体生活。“今天做的事情即使是为了自己,明天也会惠及他人;今天即使是为了别人,其实也正是为了明天的自己。从社会角度说,每一个人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诗人也不例外,也在这些联系链环中。”

在任何事情上,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选择与否是自己的私事,没什么对错。”但“良心是必须的,否则晚上睡觉会做噩梦”。(陈竞)



嘉宾自我简介:我叫叶晨,辽宁辽阳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我热爱舞台,喜爱语言艺术,尤其是在诗歌中把握诗人的心境。曾获中国梦全国文化艺术展演全国语言类二等奖,担任2015广东大学生广告节开幕式及闭幕式主持人,感谢《追寻诗歌》的平台,愿你我能在诗歌中获得别样的享受,找到心灵的寄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