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将“问题导学”变成了“问答教学”

 江山携手 2015-12-10

  [转载]别将“问题导学”变成了“问答教学”

  最近听了一节高二文科班的历史课,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导学”。其基本操作的程序是:老师预设问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探究结果反馈--教师对探究结果的评价与适当解释补充。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在探究问题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本意也是很明确的,但在探究问题反馈时由于担心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结果很快就走进了另外一个误区:变“问题导学”为“问答教学”,以老师的连续的细节追问代替了学生发自内心的质疑,一连问了很多在老师提示下很容易就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什么思维量,所以基本上在“大合唱”中就完成了。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的问题基本上都被学生回答出来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含金量,因为老师问的问题都是按照老师自己预设的,而且把难度降到了最容易的程度,所以学生基本上不用怎样动脑筋就回答出来了。

 课堂教学反思:

1.“问题导学”并不等于“问答教学”:“问题导学”重点是体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其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通过问题的预设让学生动起来,包括动脑、动口与动手。而在问答教学中,学生则是在一种被动状态下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临时的反应,并没有学生本身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在互动方式上只是服从而没有自主的思考与选择;

2.“问答式教学”是缺乏含金量的“问与答”:老师为了营造课堂氛围和实现流畅的教学,所以往往要降低问题的难度,把一个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如同把食物咀嚼后才给学生吃一样,每个问题不到几十秒就能回答出来。试想一下,学生都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还是真正的问题吗?既然那么简单的问题,还有必要占用课堂中那么多的宝贵时间来解决吗?

3 “问答式教学”中看不到学生真正的“问”和真实的“答”:在问答式教学中,实际上老师只是出于自己的教学需求或满足自己的愿望去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没有考虑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学生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学生实际上就等于被剥夺了思考与质疑的机会。

 几点建议

 1.深入理解“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和功能,明确师生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的角色与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初步探究活动中未能正确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让他们进一步继续尝试解决问题:1)尝试让其他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2)激发学生挑战自己的愿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观点;3)必要时老师提供关键的提示让学生继续探究;

3.不要盲目、错位地追求表面上完美和流畅的课堂,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中才能体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发现真实的问题和收获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