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博物馆

 RK588 2015-12-10


110年前,在江苏的偏远小城南通,出现了一座特别的苑囿。它不仅陈列文物标本,饲养飞禽走兽,还有花坛药圃、亭台楼阁。张謇将这座自己营建的苑囿,命名为“博物苑”。这是近代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博物馆,也是国人公共意识的最初萌发地之一……


撰文/戴莹

摄影/许丛军

1905年,博物馆之梦


南馆是博物苑最重要的建筑。


1905年,其实颇不寻常。


国人对于创办博物馆的主张,与19世纪末期的维新派有关。1905年,张骞写了两封信,分别给清政府学部和倡议新学的大学士张之洞。写给学部的信中,他建议在北京建立帝室博览馆,将帝室珍玩公诸天下,再推行至各省筹建,以“震万方之观听”。


泛黄的老照片里,南通博物苑庄重典雅。


而另一封给张之洞的信,读下来似乎能触摸到张謇那颗跃跃欲试办博物馆之心,他解释说,设立帝室博览馆是为了“宣上德而扬国光”。“宣上德而扬国光”,一个“国”字很耐人寻味。从数千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权专制,到开办博物馆展示帝国珍玩、张扬国家荣誉。国之观念,公之意识,至少在张謇这里已经慢慢萌芽。然而,这两封信却如石沉大海。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碰壁之后,张謇才决心在家乡南通创办博物馆。



展馆里,陈列着博物苑营造者张謇的照片。


1906年,张謇在博物苑大门石额的题语中说:“愿来观者,各发大心,保存公益若私家物,无损无阙。”到1914年南通博物苑建成,张謇书写品目时,说博物馆用意在“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公共之意识,昭然若揭。


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药坛里,遍种南通本地的药材,也是博物苑的展品。


迷雾笼罩,沉闷的脚步声划破清晨,晃过湿答答的小径,眼前是长满青苔的石人和石马,它们在一幢英国式的二层小楼前或坐或卧—当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对张謇和他的博物馆知之甚少,但不知为何,却总是为这幢小楼魂牵梦绕。相对于我曾经见过的诸多近现代建筑而言,它算小巧,甚至有点逼仄。



当年的风车、水塔与荷花池。


1906年,这栋在张謇计划中被命名为“动、植、矿物陈列室楼”的建筑开始动工,是博物苑的早期建筑,后称南馆。他叮嘱负责承包南馆工程的周广隆,要少门多窗,少门便于管理视察,多窗则利于采光远湿。实际上,爱好建筑和植物的张謇,在营建博物馆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或许因为幼年养成了对建筑特殊爱好的缘故,张謇提出的要求既细致又专业。


作为近代第一座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固然伟大,但我宁愿相信,晚年得子的张謇,是以一个父亲之心营建了这座美好的博物苑。1905年,张謇的独子张孝若才7岁,他在这个园子里长大,于此获得了知识和美的启蒙。


开启风气之先


南通博物苑为110周年苑庆策划的展览,再现了当年展品之琳琅满目。


在这个园子里感受到知识与美的,当然远不止张孝若,还有彼时生活在南通的人们。博物苑老苑长穆烜,正是其中一个。在南通逗留时,我拜访了年过九旬的穆老,不想,在他那儿邂逅了距离张謇最近的博物苑。20世纪30年代初,上初小的穆烜就跟着老师到博物苑参观,那时张謇辞世不过数年,博物苑还基本保留着他营建时的旧貌。



藤东水榭前,枫叶渐红。


其实,如果翻阅《南通博物苑品目》,会更惊叹于其当时藏品之丰富,进而好奇张謇是如何办到的?赵鹏解释说,张謇知道博物馆的社会进步意义,是能化私藏为“公诸天下”,便率先捐出了自己的收藏。尔后,他写了大量的征集启事和信件,求助于友人。其中,如曾任两江总督的端方,就捐出了70余件文物。到1933年止,编入博物苑品目的藏品已达3605种之多。


一条坎坷的公共之路


1920年5月,梅兰芳第二次来南通时,与张謇父子及欧阳予倩在博物苑南馆前合影。


1912年的一天,某位学生在参观中折了牡丹花,管理人员上前阻止,双方发生争执。张謇闻讯,亲笔写了一个通告,立于花坛旁边,责备参观者不服从管理。孰料,或许是言辞偏激,却招致了更大的冲突。盛怒之下,张謇在博物苑门口挂出了一块“暂停开放”的牌子。暂停开放,只是一时之激愤。很快,一份《博物苑观览简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张謇在简章引言里大发感慨。


引言之后,是七条简章,规定凡进出博物苑,须持有“博物苑观览证”。这个小小的牌子,可谓中国博物馆门票之祖, 而博物馆的事务,也渐渐趋于公共而透明。 我想起金艳说的一句话:“博物苑对南通而言,有着引导文明、倡导公德的作用,它推进了这座偏远小城的文明和现代化的进程。”



濠南别业。


不过,博物苑的繁荣却并没有持续多久。国内长期军阀政治造成的动荡,国家财政危机、纸币信用丧失酿就的金融风暴,使得张謇的实业举步维艰。1926年,张謇怀揣着许多未曾实现的理想,病逝于南通濠南别业。1932年11月,博物苑南馆失窃,大宗文物被盗,尽管文物很快被追回,但苑主任孙钺却执意辞职。


离开南通之前,我特意去了博物苑旁边的濠南别业。这栋于1915年修建在博物苑旁边的西式别墅,曾是张謇家人的生活之所,也一度是南通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张謇孙女张柔武于2003年3月12日,又回到了这幢老房子,坐在久违的黑色肯耐牌旧钢琴前。琴音已不准,老人叮叮咚咚弹奏的,是时任副苑长的陈卫平为张謇的一段话所谱的曲子,他跟着轻轻地哼唱——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


(原文标题:一个人的博物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