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一个资源枯竭煤矿的“突围”

 东方小城 2015-12-10

2015年8月10日《中国煤炭报》3版

6年前,荆各庄矿可采储量不到300万吨,1年亏损近2亿元,靠加大储量挖潜力度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的同时,他们靠承揽工程已累计创效4.2亿元,2016年的目标是对外创效2亿元,“如果达到目标,即使产量降到100万吨以下,甚至50万吨,也能养活全矿职工”。

 

本报记者 王丽丽 通讯员 李晓辉 李文忠

 

走进开滦集团荆各庄矿业分公司的办公大楼,迎面是墙上的一行大字——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型矿井,金底红字,颇有气势。6年前,荆各庄矿可采储量不到300万吨,1年亏损近2亿元。转型发展,对荆各庄矿来说,迫在眉睫。

这行大字的侧面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注着荆各庄矿在外承揽各项工程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该矿近几年探索的转型发展的路径。

四五年间,他们靠承揽工程已累计创效4.2亿元,在大部分煤矿陷入亏损之际,这个资源枯竭煤矿扭亏为盈。听说这张地图快换新的了,这回或许是张世界地图。

出路出路 只有走出去才有路

2008年底,王学俊担任荆各庄矿业分公司的经理,按煤矿老习惯,也就是荆各庄矿矿长。那时,大厦将倾、悲观失望的情绪正在该矿职工中蔓延。

荆各庄矿1979年投产,曾经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时至新世纪,核定产能120万吨的荆各庄矿,在开滦集团只能算是个小矿了,生产的又是价格平平的电煤。

荆各庄矿的资源枯竭问题在十几年前便已显现。2006年,开滦集团将其与正在建设的东欢坨矿合并,以便将来荆各庄矿停产后职工转移。但由于种种原因,两矿在2008年底又分立了。

“全矿都觉得天塌了。”荆各庄矿业分公司综合办主任郑立生这么形容当时的人心惶惶,“一下子失去了希望。”

4000多名职工,可采资源不足300万吨,1年亏损近2亿元,明天怎么办?面对渺茫的前途和严峻的局面,有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始想办法调走。

寻找新的接续资源,短期内难以落实。看摊守业,等着国家出台关闭破产政策或开滦集团给予新的出路,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矿井关闭进入倒计时。

“困难困难,困在家里更难;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了才有路。”王学俊当时提出,“我们作为国有大矿,拥有管理、技术、人才等许多优势,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开发外部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煤矿的转型发展之路。”

从2009年开始,该矿一方面加大储量挖潜力度,尽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为转型发展提供掩护和支撑;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外部市场。

万事开头难,在那段日子里,矿领导带队辗转辽宁、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考察了很多项目,但都不理想。

2010年3月,刚在辽宁开完会的王学俊,获悉太西煤集团有意请人托管红沙岗矿。他立即驱车2000多公里,赶到了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太西煤集团总部,简单接洽后,才知道红沙岗矿离总部还有500多公里,且都是沙漠公路。冒着鹅毛大雪,经过整整一天的艰难跋涉,王学俊一行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了红沙岗矿。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多次考察、互相了解、艰苦谈判,5月20日,荆各庄矿与太西煤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式托管红沙岗矿。

6月3日清晨,也就是不到半个月后,荆各庄矿第一批20名开赴红沙岗矿的职工踏上了征程。在该矿的办公楼前,矿领导、中层干部和职工家属们列队欢送。

“尽管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送辞,但谆谆叮嘱和殷殷嘱托掩饰不住那份悲壮和伤感。”荆各庄矿业分公司培训中心主任杨晓丽的丈夫佟保勤也在20人之列,“随着车缓缓地开动,我的眼泪像小溪一样在脸上肆意流淌着。尽管他们只是去工作,但我有一种送丈夫上战场的感觉。”

从那天开始,在这幢办公楼前,这样的场景一次次重演。每每有大批队伍外出,矿领导都亲自壮行。一批又一批的荆各庄矿职工开赴外埠,甘肃、山西、四川,不久的将来,还有印度。

外出创效 光荣又温情的故事

目前,荆各庄矿已有1300多名职工转战外埠。

“在外头工作,生产不是最难的事,生活才是大问题。”在采掘区队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和区长的郑立生,也曾是外出创效大军中的一员。说起如何让职工愿意去外地、安心在那里工作、平安往返这些事,他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红沙岗矿是他们外出创效的第一站,位于因缺水、风沙和贫困闻名的甘肃省民勤县。该矿距民勤县县城70多公里,在茫茫戈壁之中,四周没有人烟,因而连围墙都省了。从唐山到此2000公里,路上需花费两天时间。荆各庄矿最多时有600多名职工在这里工作。

每天晚饭后,矿上修的1.7公里长的迎宾大道上,随处可见给家里打电话的唐山人,这是他们散步的唯一去处。除此之外,大家的娱乐就是数星星。

思乡是外出职工的“通病”,每隔几十天,他们被安排回唐山集中休息一段时间。每次要回家的前一夜,大家都睡不着。回家的大巴早上6点发车,常常有职工早上三四点就抱着行李坐到车上等着了。“我们的职工真是好,就算这样,说让走就走。”郑立生说。

有一次,矿上给他布置紧急任务,5天之内要带一支100人的队伍到位于甘肃庆阳的刘园子矿。动员会开过后,他的办公室来了十几个人反映困难。

“有些人是真有困难。”郑立生说,有名职工的父亲得了癌症刚去世,母亲现在又被发现癌症晚期,他说“等送走了老母亲,让我上哪儿都行”。动员会后的第三天清晨,除了6名职工因确有困难被批准留下,其他人一个不落地到区队集合出发了。他们要去的地方,从银川火车站下车后还需倒三趟汽车、花七八个小时才能到。

关山远隔,身负重任,在荆各庄矿外出创效的队伍中,这几年间,有不少人在父母、岳父母或祖父母临终之际没赶上送终。

一名正在红沙岗矿工作的职工,父亲病危,家里联系不上他,电话打到了区队。郑立生赶紧派人通知还在井下的职工立刻上井,并特意嘱咐,别告诉他什么事,只说区里找你,免得他一着急出安全事故。

当天没有回唐山的火车票,郑立生就找车把人送到90多公里外的金昌火车站,让他先去兰州。“然后电话指挥,告诉他出站往前两个路口有到机场的大巴,坐最近一班飞北京的航班。北京机场有到唐山的客车,可以到指定地点接人,我又把司机的手机号告诉了他。”郑立生说,很遗憾这名职工还是没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但大家都尽力了。

一名在红沙岗矿工作的职工说,过去在荆各庄矿,工友之间偶尔还拌个嘴,到外面倒像一家人一样。有一回他发烧,夜里班长几次起来摸他的头,他感动得哭了,幸亏屋里黑,没让班长看见。有人生病需要去医院,总是领导找车,工友轮流陪护,有时大伙儿还帮忙凑钱付医药费。

在这样的氛围中,“为了矿井的转型发展”和“不能给开滦集团和荆各庄矿丢脸”的想法深入人心。在红沙岗矿,这个技术过硬的团队仅用1年时间,就帮助该矿达到了月产量10万吨。

抽调人手 用工转移有了出口

这几年,荆各庄矿千方百计在外找市场。他们对此有三个形象的比喻。

一是既抱西瓜又捡芝麻,无论业务量大小,能推介荆各庄矿品牌的项目就接。二是骑着马找马,一边干一边寻找新的业务,全员寻找工程信息。三是公鸡母鸡都买,重点买母鸡,公鸡用来吃肉,代表一次性的效益,母鸡用来生蛋,意为培育长远市场。

目前,荆各庄矿已经整体托管了红沙岗矿、山西胜利煤焦、山西华烨煤业、内蒙古多伦协鑫煤矿、四川昂州北矿五个项目,承揽了甘肃刘园子矿掘进和综采工程,在开滦集团内部,荆各庄矿还承揽了一些单位的安拆、综采等工程。

“印度江基拉煤矿项目已经签约,就等9月份正式派人过去。”郑立生介绍,该煤矿进口了中国的煤机装备,荆各庄矿的职工去管理和使用这些设备,需要派30多名职工,预计创收1500万元。

如今,荆各庄矿在外创效的职工已经达到1300多名,占全矿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据介绍,他们在外打拼挣到的钱,已超过全矿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这笔收入不仅让自己有了超过开滦集团平均工资水平的收入,还能反哺矿上。

在寻找业务的同时,如何“挤”出更多职工外出创效,成为考验该矿的另一个问题。该矿为此提出了“人人都是利润源、人人价值最大化”的用工理念。

刘爱凤和赵芳是荆各庄矿立井信号把钩工。2012年之前,她们都在灯房工作。2012年,矿上拿出信号把钩工和绞车司机两个原本专属男工的岗位,在全矿公开招聘女工,刘爱凤和赵芳报了名。经过笔试、面试,她俩和其他第一批25名女工竞聘到了新岗位,将原先这些岗位上的男工替换到井下、辅助等更用得着他们的地方去了。

比起在灯房工作,信号把钩工更辛苦,有时得推矿车,也需要体力,但收入比灯房高。“主要是责任重,得精神集中,不能走神,涉及不少人的安全。”赵芳说。

绞车司机王淑香和李玉华也是同一批竞聘成功的。成为开滦集团仅有的几名女绞车司机,她们颇以此为傲。问她们为什么报名竞聘这个岗位,王淑香笑着说,“为了矿井转型的需要”。

女工向男工岗位转移,是该矿“四工转移”其中之一,另三个“转移”分别是:地面岗位职工向辅助岗位转移,辅助岗位职工向井下生产岗位转移,本部职工向外部创效岗位转移。

2010年,荆各庄矿职工4247人,到2013年底,职工减少到3947人。井下生产岗位、辅助岗位、地面岗位的人员比例由1︰0.64︰0.44调整到1︰0.49︰0.25。通过多措并举,一线人员增加了8%,辅助人员减少了18%,地面人员减少了24%,生生“挤”出了1300多名职工外出创效。

“别小看这组数据,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郑立生举例,以前矿上的生活科有300多人,现在只剩下了160多人,其他部门减人提效的例子也很多。

郑立生认为,“四工转移”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矿上一直在做。但以前就算把人精减下来,还是要再安置的,现在外出创效为减人提效提供了出口。

面向未来 资源有竭心气不散

在荆各庄矿,记者随意问机关一名年轻职工:“有没有想过,矿上的资源枯竭了怎么办?”他不假思索地答道:“那我就跟着大家外出闯市场去。”

近几年煤炭行业不景气,尤其今年形势更差,荆各庄矿职工的收入也有所下降,但尚未出现工资拖欠。今年他们的目标仍是争取盈利,但他们坦承,“看这形势,能不能达到目标,不好说”。

“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是,职工的心气没有散。”郑立生说。

这点倒是从很多事上可以看出一二。比如,荆各庄矿的大院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看不到一丁点儿萧条败落的迹象,办公楼里人很少,都是忙忙碌碌的样子。

按矿上的资源情况,2018年前年产量还可维持在100万吨,之后下滑是必然趋势,对转型的“掩护”能力也会逐渐下降,那时矿井将更加倚重在外承揽的项目。

荆各庄矿的目标是,2016年对外创效实现2亿元,2020年实现4亿元。“如果达到目标,即使产量降到100万吨以下,甚至50万吨,也能养活全矿职工。”郑立生说,看现在的样子,他们这代人有望在荆各庄矿退休。

今年7月,开滦集团以荆各庄矿为平台,整合重组了开滦矿业工程公司,下设5个子(分)公司,将煤矿设计、施工等一些板块也融入进来。

尽管该公司的相关工作还在进一步梳理中,但它带给了大家对未来更多的遐想和希望。

“外出创效,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涉及的事很多。往外派队伍,以配齐配强为原则,但‘家里’也得留下强有力的队伍。”郑立生说,荆各庄矿已经有1300多人在外面了,再往外派,最愁的是外埠领军人才和高技能操作职工队伍,新人的培养需要周期,如果仅仅靠荆各庄矿,外埠的工程项目多到一定程度,“消化”起来困难。

荆各庄矿职工中,受益于外出创效的例证很多,许多年轻的管理人员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普通职工的收入明显增加。据说有一名职工,外出3年,就还了一套房子的贷款。

有了这种口口相传的故事,职工去外埠的积极性高了。前段时间,甚至有几名女职工也提出想出去试试。这让矿领导略感为难,因为女职工外出创效,在荆各庄矿还没有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