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员工结构决定了你该如何对待互联网

 汕头能率 2015-12-11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文/中外管理新媒体特约撰稿人 李长茂


张瑞敏“希望海尔能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而且早在2000年,张瑞敏就发表文章《新经济之我见》,直言“不触网就死”。令人费解的是,相对于海尔,联想集团所从事的行业更接近互联网,但杨元庆却说“互联网不能代替一切”!


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张瑞敏和杨元庆对互联网的看法和表述呢?


作为一家传统家电企业,海尔很多高层管理人员基于主、客观原因,很难融入到互联网当中,这意味着这些高层管理人员无法把握未来消费者的心理,无法把握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变化。这个企业就会面临“老化”的风险。


即便是被誉为“世界第一CEO”、商业嗅觉极其灵敏的杰克·韦尔奇,在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他也会拒绝互联网,理由是“自己不会打字”。那么,海尔的老员工,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合理理由”,认为拥抱“互联网”是年轻人的事。但是,掌控资源的正是这些管理人员。


对于与很多企业领导人来说,看到问题和机会并不难,但是面对问题和机会,“投入了最佳选手”、“确保诱人的回报”却很难,这意味着打破平衡、意味着“得罪人”的“革自己的命”,这个过程必定是一个痛苦过程。所以,在韦尔奇看来,来自“一把手”仅仅“基于理性的支持”最终的结果就会变得“无济于事”。因为,这样一来,掌握资源分配的管理人员,面对“互联网”无法投入“最佳选手”和“确保诱人的回报”。


相对于1964年出生的杨元庆,张瑞敏出生于1949年。大部分跟张瑞敏打拼天下的高管,他们对电脑键盘和密密麻麻的软件菜单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所以,为了帮助这些管理人员克服这种“对互联网的恐惧感”,张瑞敏必须当好“吹鼓手”,必须不断地擂动战鼓,激励这些年级偏大的人抛弃恐惧,拥抱“互联网”。


如果杨元庆先生是一个社会评论家,认为“互联网不能代替一切”这种表述“四平八稳”,没有“瑕疵”。但是作为联想集团的少帅,杨元庆先生这种“互联网不能代替一切”的表述,很可能给联想集团的员工传递一错误信息:既然互联网改变不了商业本质,那么很多对互联网不太感兴趣的老员工可以找到心安理得的理由,我们没有时间精力像年轻人一样整天挂着网上,只要手下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知道,联想集团大部分员工与“互联网”有着零距离的接触,互联网对他们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所不在。所以,这些年轻人融入“互联网”没有障碍,相反,他们缺少老一辈研发人员、销售人员“接地气”的积累,为了让引导这些年轻人剔除浮躁的心理,静下心来弥补自身的短处,杨元庆才会同他们说“互联网不能代替一切”。


杨元庆自然知道,互联网虽然不能代替技术的研发、不能代替生产制造、也不可能颠覆传统产业的根本价值、核心价值,但是互联网已经颠覆了“游戏规则”。不过,如果年轻人不能进行“接地气”的研发,那他们至多也只能随波逐流,而不能利用新的游戏规则为自己的研发、制造等工作服务。反过来讲,互联网不能有机地植入研发、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某个链条,也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最终被时间所淘汰。


对于传统企业来讲,我们必须学习海尔公司,不遗余力地鼓动中高层“触网”,甚至是“矫枉过正”地不断鼓动下属积极拥抱“互联网”,只有给下属提供足够的动力和压力,他们才有勇气克服变革的“阵痛”,有资源“革自己的命”!相反,对于年轻人为骨干的企业,或许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诚如与联想集团员工结构类似的华为,在推出Mate7受市场热捧之际,其高管公开声明“华为不是互联网公司”。


笔者认为,联想和华为相继发出这种声音,目的就是引导年轻员工剔除浮躁,脚踏实地沉淀和积累。


编辑:齐心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