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大师 | 潘汾淋:雕虫非小技 “另类”成“蚁王”的陶艺大师
一只“蚂蚁”的诞生 在广东石湾,陶艺大师潘汾淋算是一个“另类”:其他陶艺大师都普遍创作公仔,他却专门塑造瓜果和昆虫,尤其喜欢蚂蚁。虽然他创作的陶塑蚂蚁仅有米粒大小,但是全都宛如天生,更让人叫绝的是,在放大镜下连蚂蚁的绒毛和牙齿也清晰可见。能把蚂蚁雕塑得如此惟妙惟肖,在石湾仅潘汾淋一人,是当之无愧的“蚁王”。 ▲ 《荷塘月色》 潘汾淋塑造的昆虫,表现出自然界中的争斗、求生、友情、爱恋等真实状态,带有浓郁的趣味性和感情色彩。《横空出世》是潘汾淋最引以为傲的作品,在一截高高的朽木顶端,数10只新生的螳螂争相离巢,每一只都栩栩如生,各具姿态。“自豪的时代,便会出现富于情感的艺术;希望的年华,便会产生充满幻想的作品。”潘汾淋如此解释作品背后的创作理念。 ▲ 《横空出世》 2003年,“第二届世界陶瓷双年展”在韩国盛大开幕,作为中国陶艺界唯一的受邀嘉宾,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面对潘汾淋的陶塑蚂蚁时,由衷地感叹:“若非亲眼看到,实在是人工所不能。” 雕虫非小技 制作一只陶塑蚂蚁的过程不仅耗费心神,而且让人“惊心动魄”。微雕,是整个过程中难度系数最高的环节,只见潘汾淋目不转睛地用镊子夹起不到半粒米大小的蚂蚁身体粘在作品主体上,然后重新取泥迅速雕出蚂蚁头部五官,并刻出牙齿,留出插须孔,再小心翼翼地粘在蚁身上,力度把握得刚刚好。“精神一点也不能放松,稍微分神就可能功亏一篑。”在完成这一系列步骤后,潘汾淋才分出精力说话。 接下来,潘汾淋还要把6条细若发丝的四肢粘在蚂蚁身上。完成这一步,时间要把握得十分精准,粘慢了,蚁脚太干粘不紧;粘快了,蚁脚太软又影响塑形。“完全靠双手的感觉,最佳的时间就电光火石间。” 在上釉并晾干后,陶坯就可以入窑烧制了。“陶塑蚂蚁很容易烧坏,一件作品往往有数十只蚂蚁,只要其中一只有缺陷,整件作品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潘汾淋说。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结合自己的国画经验,自创出陶塑“潘氏18法”,让蚂蚁的身体和四肢在烧制时能产生同样的伸缩度,解决了因烧制而造成蚂蚁身体断裂,以及四肢和触角翘起等问题。 “不过,陶艺本来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潘汾淋说,陶坯在烧制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微妙改变,并且这种改变不可逆转,“正因为如此,进窑后的每一件作品都值得期待。”当一件惟妙惟肖的陶塑昆虫作品出窑面世时,潘汾淋都能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但身体却像被掏空一样。 “蚁王”作品欣赏 ▲ 完全熟透的南瓜上,一只只进食的蚂蚁栩栩如生。 ▲ 兔子口衔荔枝,寓意“送礼”,纤细的兔毛全由手工一根根雕刻而成。 ▲ |
|